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85519 上传时间:2018-06-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肺病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支气管扩张及肺部感染有什么治疗的好方法啊支气管扩张及肺部感染有什么治疗的好方法啊支气管扩张引起肺部感染,每天都有大量的浓痰咳出,偶尔胸闷,请问有什么治疗或是根治的好方法吗?去医院要做些什么检查?每天用开水冲“款冬花”效果怎么样啊?你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加入抗生素(最好是头孢替安这一类效果好点的),或经支气管滴入抗生素。此外进行体位引流排痰,至少每日起床和睡前各进行一次,每次 1015 分钟,直至痰量减少至 50ml/天以下。做痰培养和药敏实验,看看哪个抗生素比较适合你.款冬花的话有一定的排痰作用,但是最好还是先去中医那里看过再组方用药,其实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不错的选择.一、病因 支气管扩张可起病于

2、幼年儿童时期,特别是麻疹、百日咳、流感之后发生的肺炎,经久不愈,导致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脓肿和肺结核均可引起支气管扩张,肺门淋巴结肿大(结核或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可引起支气管外压阻塞,如长期不消退,同时有支气管内感染亦可能形成支气管扩张。如发生在右侧,常出现中叶支气管扩张伴中叶不张。也有部分病例属于先天性因素,此类支气管扩张多属囊性、多发、以累及一侧肺为多见,有时合并其它脏器畸形。此外选择性 IgA 缺乏,原发性低 球蛋白血症和先天性气管软骨缺损等均可并发支气管扩张。 二、病理 早期病理变化是支气管壁和肺泡间大量淋巴细胞集聚,向管腔内凸出,造成支气管阻塞,继而引起感染,结

3、果首先是破坏支气管壁的弹力纤维,其次为平滑肌组织,最后为软骨,这些损伤的组织为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致使支气管壁僵化和管腔扩大。支气管粘膜上皮亦丧失了排除分泌物的纤毛运动作用,扩张了的支气管成为感染分泌物瘀积的管道(柱状扩张)或囊袋(囊状扩张) 。细小的支气管分支逐渐因炎症结瘢而闭塞,相应的肺部因通气受阻以及纤维化而收缩,有的呈现肺不张。支气管扩张左侧多于右侧,下叶多于上叶,右肺中叶单独出现支气管扩张较多见。右肺下叶并中叶,右肺下叶合并舌叶多见。三、诊断支气管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脓痰或咯血。病人每日排痰量较多,痰呈黄绿色、粘液脓性,或有恶臭,有的反复多次咯血,甚至大咯血。一

4、般病程较长,由发病至手术多在 10 数年。 体格检查:一般病变轻而局限者无重要体征。肺部感染较重者,或咯血期可闻及固定的哮呜音或湿罗音。全身可见到杵状指(趾)等慢性缺氧改变。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支气管造影,因为这种造影片可从不同角度显示病变的程度,部位和范围。一般分为柱状、囊状和囊柱状混合型三类。X 线平片可见病侧肺纹理增多,或肺容积缩小,如有支气管结石,则可见钙化灶。支气管镜检查,在咯血急诊病人对于确定出血部位,决定手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四、治疗 由于支气管扩张是一种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内科药物抗感染治疗支气管和肺部炎症症状虽可缓解、但不能根治。因此一旦确诊,就应手术治疗。 手术适

5、应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支气管造影明确诊断的病人,若一般情况和体质较好,又无心、肺和肾脏器质性病变,可按下列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1.单侧一叶支气管扩张,可行肺叶切除术。 2.单侧支气管扩张,病变范围超过一个肺叶,可考虑作双肺叶或肺叶加肺段切除术。 3.一侧各肺叶都有支气管扩张,对侧无明显病变,结合病人肺功能检查分析,可考虑施单侧全肺切除术。 4.支气管扩张病变累及双侧肺叶,可根据病人情况,先用双侧肺叶同期切除和分期肺叶切除术。5.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病人,药物治疗仍咯血不止时,紧急作支气管镜检查,若能明确出血来自病肺者,可施行急诊肺叶切除术。 禁忌症: 1.病人一般情况差,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

6、,不能耐受手术者。 2.双侧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心肺功能明显损害者。3.合并肺气肿,哮喘或有肺心病的老年人。 4.支气管扩张合并急性感染,未得到控制者。 术前准备 1.除常规检查外,要送痰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据此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必须有近期支气管造影片,以了解病变程度,确定手术范围,且尽可能使其将造影剂排干净。 2.控制感染:术前 2 周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痰量多者可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加入抗生素,或经支气管滴入抗生素。此外,尚需指导病人行体位引流排痰,至少每日起床和睡前各进行一次,每次 1015 分钟,直至痰量减少至 50ml/天以下。3.改善全身情况:重度支气管扩张病人常伴贫血,低血浆蛋

7、白症,故术前要注意补充营养,必要时输血或血浆,鼓励病人作适当体力锻炼,和呼吸运动以增强体质。 对支气管扩张进行麻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术中患侧气管分泌物灌入健侧,因此除应用双腔管外,术中注意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不张、支气管残端瘘,脓胸及出血等。 术后效果,一般比较满意,但也有部分症状残余,肺功能减退,仍需内科保守治疗观察。肺心病患者的失眠主要和缺氧有关,和疾病本身是有直接关系的,氧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增强病人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生发,希望逐渐使肺、心功能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若为急性加重期则需要积

8、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关于饮食方面,可以参考肺气肿患者的饮食疗法,在我的文章列表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肺心病概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血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肺 部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高,致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 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十年前据在全国调查了二千多万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为0.4。1992 年在 北京、湖北、辽宁某些地区农民中普查了十万余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为 0.47,基本与前相似。居住在高原(如 东北

9、、华北、西北),日照不足又过于潮湿的西南地区及抽烟的人群患病率为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91.2以 上患者年龄在 41 岁以上。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随职业的不同患病率依次为工人、农民及一般城市居民。患病率最高 可达 15.749.8。本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 4638.5。多数地区占第 3、4 位,19801989 年的构成比仅 2.49,占第 8 位,这与冠心病、心肌炎发病率与收治率例数增高有关。在气候严寒的北方 及潮湿的西南地区则为首位。临床表现:1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有咳嗽、咯痰、活动后心悸、气短、紫绀、乏力等症状,即以原发胸肺疾患的表现及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的体征为主。这时肺动脉

10、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剑突下有收缩期搏动。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常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及呼吸衰竭、患者心悸气促、恶心呕吐、腹胀纳差、下肢水肿、心率增快等。重者可有明显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出现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肺性脑病表现。肺心病的治疗: 1西医药治疗(1)控制呼吸道感染:一般首选青霉素,每日 200 万-400 万 u,分次静脉点滴,并加用链霉素,每次 05g,每日 2 次,肌肉注射。也可据病情选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菌素等。有条件时,根据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用药物,则更为合理。(2)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平喘、化痰、吸氧及适当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措施。平喘多用氨茶碱 0.25g 稀释后静脉

11、点滴。化痰可用必嗽平,每次 16mg,每日 3 次。(3)控制心力衰竭:根据病情,适当使用小剂量、短疗程、作用缓和的利尿剂和强心甙。如双氢克尿塞,每次 25mg,每日 3 次。速尿 20-40mg,每日 3 次。适当采用上述措施后,如心力衰竭未有纠正,方可考虑快速短效的洋地黄类强心甙,如西地兰 0.2O.4mg稀释后静脉注射。 7.中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表现为本虚证实,病情多变,治疗应按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肺肾气虚外感型(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偏寒者宜宣肺散寒、祛痰平喘,可用小青龙汤、真武汤等加 减。偏热者宜清热化痰、佐以平喘,可用麻杏石甘汤合渗苏饮、泻白散加减。 心肺肾阳虚水泛型(以心功能不全为主),宜温肾健脾、利水益气宁心,佐以活血化瘀,可用苓桂术甘汤合真 武汤、黄芪必甲散、苏子降气汤等加减。气阴二亏(心衰多伴有低钠、低钾、低渗血症)宜养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痰浊蔽窍型(肺性肺病),宜清热豁痰、开窍醒神,可用清营汤、丹溪独活汤、涤痰汤等加减。无阳欲绝型(休克),需加阳救急汤、独参汤等。 热淤伤络型(伴有出血倾向),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可用犀角地黄汤调十灰散、济生回生丸、黄土汤加 减。此外,气虚津伤(用激素、抗生素及利尿剂治疗后期)宜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沙参麦冬汤加减。又中西医结合 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