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607549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结题报告一、研究课题的提出:1.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以几何级数飞速递增且不断更新,达到了日新月异、令人应接不暇的地步,这就决定了今后的教育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终身教育;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这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有人对教育发展史做过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就启示我们,21 世纪的教育是五彩缤纷的信息化教育,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研究网络这一工具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

2、出的必然要求。2.“信息素养”一词的提出者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轲斯基(paul zurkowski)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能力指对多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适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随着信息化革命的深入,目前全世界互联网用户达到 18 亿,而中国互联网的 4.2 亿的用户占世界总数的 20%,网络已成为各个学校的必备的

3、新兴教育教学平台,网络环境已经搭就,在这个环境中如何实现信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摆在每一个信息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3.受 20 世纪初泰勒与福物创造的工厂生产与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教育制度的“工厂模式”经过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 ,按统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塑造了大批缺乏个性和不懂得修身学习的学生,制造了大批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不需问、不想问“为什么” ,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 ,一切以书本和老师为经典,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科书也不再是“圣经” ,取而代之的将是网络中取之不尽的学习材料;根据多伊奇(M.Deutsch

4、,1949)的目标结构理论可知,学生团体合作学习可使成员之间交往更频繁,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了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成绩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因而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4.尽管信息技术课和网络已在学校中普及,但受传统观念及无考试压力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学生甚至教师都把信息技术课当成了单纯的计算机课或上网课,传统而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传授和放自流的网络聊天和游戏使学生错过了接受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引起教育教学各方对信息技术课及校园

5、网络平台的重视和重新定位,让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二、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只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随着信息时代的跃进,信息素养和能力成为公民必备的素养,从而信息素养成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之一,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和最高目标。2.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6、。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体现。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挥动,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住处素养的必经之路。4.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7、是人的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同时计算机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信息结构,类似人的认知结构,依据丰富实用的网络资源库,建构的智能化有源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方式适应了学生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5.新课程改革理论四、课题研究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能

8、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合格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2.具体目标(1)基于网络环境引导学生产生获取新信息的强烈意愿,从而能够主动从网络中查找,探究新信息。(2)面向实际需要,主动掌握信息相关工具,并能将其灵活自如地用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保存、使用。(3)形成信息免疫力,学会掌握信息和拒绝信息。(4)运用信息表达意愿,思想和解决问题,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5) “团队精神”是学生融入社会必不可缺的一种素养,其中包括了乐意与他人分享,交流信息和见解。五、课题研究内容1.纠正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或上网课的认识误差,意识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相对于终身学

9、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2.了解和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熟练 windows 和 IE 浏览器等的操作,了解、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VB、VF、photoshop 等常用软件的使用。3.倡导学生自主地有目的性地从浩瀚的网络资源中收集需要的信息,并加以鉴别、归纳、存储、综合表达和交流。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并大力提高学习过程的团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5.加大信息技术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力度,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获取其它学科相关知识。6.信息免疫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六、研究方法、对象实验方法采用实验研究

10、法、调查法、文献法。以付诸实践的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获得研究的回馈和文献法参考他人有效理论和方法,扎实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对象在课题研究人员所带同一年级班级随机取出四个班为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对照班,实验班中的实验内容在对照班中只按大纲要求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七、研究思路1.准备阶段(2009.4-8)(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2)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学生现阶段信息素养水平,建立研究基本资料,为实验阶段的教学方法选用、学法指导、合作分组提供基本依据。(3)组织课题组加强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学习。2.实验阶段(2009.8-2010.7)(1)围绕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2)积累

11、资料,研究学生学情,多途径了解学习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结合本校实际选择有效方式方法付诸实验,边实验边总结,积累案例、经验,形成阶段性总结。(3)举行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研讨、交流、互通心德、经验、以期巩固提高实验效果。(4)总结得失,调整、部署下阶段研究工作。3.总结阶段(2010.8-2010.12)(1)收集、汇总实验资料。(2)整理学生作品,教师论文。(3)形成课题报告。八、研究过程第一阶段:拟定课题后,课题组组织研究教师查阅学习大量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学习行之有效的理论和经验,相互交流、探讨,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学生

12、的实际情况,了解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及网络的期望和真实想法,使课题的研究操作做到有的放矢。第二阶段:按照课题研究部署,扎实开展研究工作(1)为给课题组提供研究环境,我们规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例会,通报研究进程、交流心得,总结得失,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以使研究工作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调整部署下阶段研究工作。(2)研究工作成效如何,需要一个评价机制衡量,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研究评价机制,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动机、态度、兴趣的进展情况,在学习、生活中获取处理评价信息能力的提高程度,适时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和比较,掌握研究的实际效果,作为研究工作提供参照依据。(3)更新教学观念,改

13、变以往教学中以应付会考为主要目的,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的教学理念,转而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处理、评价、交流、运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学习和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信息工具来使用,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信息伦理观。(4)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网络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由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事件,如“网上全民种菜” 、 “网购”等,要求各小组对选定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对突出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学校的专题中进行展出,对此项活动,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信息课上利用网络查询、收集、信息代替了

14、网上聊天和游戏,组内成员热络的交流讨论成了课余的最爱,有些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出忽了教师的预期,活动达到了我们的组织目的。在活动取得初步成功后,我们积极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并将主题活动常态化,在信息课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又组织了如 Excel、word、powerpoint 等主题作品的创作及评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同时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素养得培养、提高,活动任务驱动法也成为我们研究实践活动中的常用方法。(5)加大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力度,提高网络在学生学习中的利用率,在信息课上我们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将其他学课的作业拿到信息课上来做,作业中遇到

15、问题学生们会自觉地到网络中寻求解决。多和其他科目任课教师沟通,请他们有意留给学生一些学习任务利用网络来完成,这样我们又把电脑教室变成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资料室,学生在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同时,信息素养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6)家校结合,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电脑与网络已走入家庭,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单靠学校的一周两堂或一堂信息技术课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也应成为孩子能力培养的引导者,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家长会对家长们进行有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部分学生也利用家访同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信息素行培养中的重要作用。(7)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 moodle 教学平台的作

16、用,我们把大量的学习资料、校园信息、考试成绩等发布到校园网络和 moodle 中,当学生用到这些信息时,会自觉地到校园网和 moodle 上去获取,同时学生也可在其中发布、交流信息,使校园网络和 moodle 也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平台。第三阶段,认真汇总课题研究资料,对其进行认真总结。课题研究后期,课题组对束海外华人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研究的成功之处和不完善之处,对不完善部分提出改进要求和方法,对成功的经验继续实施于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九、课题研究成效1.通过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运用、交流信息的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已成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选择途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为提高,学习积极性高涨,电脑不再是他们手中的聊天工具和游戏机,网络操作基本技能和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通过主题研究性活动,学生不再局限于找教师去问为什么,怎么做,而是自觉地通过网络这个自主学习平台去寻求答案和方法,然后通过团体合作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信息素养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本身也受益匪浅,首先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和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