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6065613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6.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与设计【演示稿】(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 区规划和设计报告内容生态规划理论“生态园”相关概念规划原则前期策划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园实例分析规划主要内容农业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生态规划理论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以规划区域内人工生态因子(如土地利用状况、产业布局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人们的活动以及一些基础设计的分布等)和自然生态因子(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特征,研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途径,评价其生态敏感度,进而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农业生态园”相关概念农业生态园 “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 理和审

2、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M.worihington,1981)。 观光农业类生态园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它以清洁、无污染的 乡村生态环境(空间)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 源基础,通过生态园模式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 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 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 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 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农业生态园”相关概念“生态园”的定义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在一定空间或地域范围内,各生物要素互动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然、高效、稳定的景观结构

3、,以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以生态文化或技术为主题,并能提供游憩、观赏、实践、体验的功能;或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生产系统的模式,如各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种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这样的园区统称为“生态园”。“农业生态园”相关概念农业类生态园的分类方法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名称或内容与农业类生态园相关的项目都是以上各种基本类型的复合体,比如:一些农业类生态园既有种植业,也有养殖业兼有三产旅游观光功能。“农业生态园”相关概念农业类生态园的分类方法很多,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4、有不同的划分方 法。我们只是依据划分条件的不同,对农业类生态园的基本类型作出了 分类。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名称或内容与农业类生态园相关的项目 都是以上各种基本类型的复合体,比如:一些农业类生态园既有种植业, 也有养殖业兼有三产旅游观光功能。所以我们,在对某一项目的类型进 行定性分析时,主要根据占主导统治地位的基本类型来对其进行总体的 类型判断。“农业生态园”相关概念“生态园”的功能及意义一是生态功能。农业类生态园利用生态循环立体型农业技术,不仅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潜在污染。二是生产功能。农业类生态园的另一直接显著的功能就是有机绿色产品 的生产功能,人类对其开发

5、利用的目的就是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 质、特色农副产品,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满足人 们不同的消费需求。“生态园”相关概念三是服务功能。旅游服务功能,尤其是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农业园给民众提供了农事活动与农村体验的场所,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家生活,享受农业成果,同时还可休闲度假,享受郊野风情,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是农业科技与技术的密集区,并有示范与展示推广作用。另一方面,农业观光园也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农业类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1.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E

6、cological agiculture)一词,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农业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生态合理性和功能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Albreehe W.,1970)。“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worthnigotn M ,1981农业类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2.循环经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为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经济

7、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程线型经济,其显著的特征是“两高一低”(资源的高消耗、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和污染物的高排放)。农业类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3.循环农业: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 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 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核心是运用食物链原理,优化农业产 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 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农业类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4.农业循环经济: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 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结构包括4个

8、层面: 农产品清洁生产结构:生产中推行全程防控污染,使污染排放量最小 化; 农业产业内交互结构:农业产业内部物能相互交换,互利互惠,废弃 物排放最小化; 农业产业间交互结构:产业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 利用; 农产品消费循环结构: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和能量 的循环。农业类生态园规划理论依据5.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观光农业的发展中,使农业观光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观光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的新型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循环性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提倡旅游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顺应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潮流和方

9、向。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性原本就是农业类生态园的基本特征,规划时优先考虑的是对园区农业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尽可能利用原有的林道、河流等,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在建成区可以考虑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植被和廊道。有效控制人为活动,将对环境的冲击与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在保护、开发、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体系的均衡发展,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园区环境。规划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农业类生态园既适用于自然条件优良的地域,又适用于生态环境脆 弱和恶劣的地域。地域间的资源特点、地形地貌的差异 3.多样性原则包括生物多样性及景观要素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可导致稳定性。 从生态

10、农业景观的角度来看,多样性的存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景 观生态系统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 进行开发规划时,要把握不同尺度上的景观生态过程,针对不同的尺度 提出相应的方案,设置丰富的功能。 遵循异质性、多样性、边缘效应、尺度性等原则,通过对景观结构和功 能单元的生态化设计,实现其良性循环,使整个园区呈现出多样的空间 变化。规划原则4.整体性、协调性原则在追求功能多样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景观的整体性。一方面规划设 计要与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相融合,不破坏原本风景环境的整体风貌, 另一方面园区内部各种景观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相协调,设 计上具有联贯

11、性,形式、材质等有所呼应,形成园区整体的风格,进一 步突出园区特色。 5.生态美学原则 应崇尚以生态美学作为审美取向,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如生态位、生境、共生、共栖等,结合传统美 学原则进行提炼与概括,避免矫饰,形成体现生态和谐的园区景观。规划原则6.适度开发原则 必须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工建设应尽量减少,比例上不宜超过20% ,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条件下开发一些休闲娱乐项目。对游客规模和活 动方式进行控制,避免对园区环境的大规模、深层次破坏。 处理好三个矛盾: 农业生产和农业观光的矛盾; 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风光旅游与文化旅游地矛盾。尽量多用乡土

12、植物造景,就地取材。 7.可持续发展原则“三个可持续性”原则:一是生态可持续性;二是生产可持续性; 三是经济可持续性。前期策划研究规划主要内容1.景观格局规划斑块农田、果园、林地、渔场、水塘、活动设施、建筑群、广场、景观绿地等;廊道河流、道路、沟渠、绿(林)带等;基质大片农田、山体或水体的等。对农业类生态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对各类斑块、廊道、基质的尺度、数目、形状、位置等就可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设计,从而在整体上形成较稳定的景观生态格局。规划主要内容(1)基质:大片的农田、山体或水体为主基质的空间特性一般用空隙度和边界形状来描述。空隙度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是景观斑块密度的度量,与斑块大

13、小无关,对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流、物流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注重从总面积、边界形状、与斑块和廊道的空间联系三方面出发来进行规划设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格局是Forman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一个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景观总体布局模式,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如图所示。规划主要内容规划主要内容(2)斑块:居民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种养殖生产区等不同类型的功能 斑块。 斑块的大小通常能够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布局形式,最优景观是由 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组成,并与众多分散在基质中的小斑块相连,形 成一个有机的景观整体。 斑块在生态学上的最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加上弯曲的边界和指状

14、 突起,其延伸方向与周围流的方向一致,见下图。 一般而言,斑块的数量越多,景观和物种多样性就越高;反之,斑块数 量越少,就意味着物种面临灭绝的可能性越大。规划主要内容规划主要内容(3)廊道:可以看作是一个线性斑块,如河流、道路、沟渠、绿(林)带等。绿色廊道最好以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组成,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可以使绿色廊道的连接度提高,有利于物种的扩散与迁移。规划要结合园区内道路交通、农业沟渠、河流和绿化带建设来确定适宜的廊道宽度。廊道的数量的确定要考虑廊道的类型、功能及其与相邻斑块的连接方式。规划主要内容综上所述,在景观斑块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面积效应:一个大的景观斑块比一个小的景观斑块能支持更多

15、物种;连接效应:通过廊道连接景观斑块,使物种的扩散变的容易;边缘效应:紧凑的、圆形的生态斑块有利于减少边缘负面影响;距离效应:斑块间的距离越接近则越容易进行物种的移动,对物种的多样性越有利。规划主要内容2.功能格局规划 (1)功能定位根据对农业类生态园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 面的评价结果,因地制宜,依据其优势资源对农业类生态园进行主题功 能定位,从而为其产业规划和项目选择提供导向作用。 (2)产业规划通过选择合理的农业产业链来实现整个农业类生态园的产业化发展 ,从而实现其功能定位。借鉴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生态 农业园的产业规划方法,即其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

16、业三部分 的规划。规划主要内容规划主要内容(3)功能区规划及项目布局农业类生态园的一般功能包括:种植区、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 农产品交易区、休闲娱乐区、技术转化与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居住区 等。分区是指各种项目活动(包括农业生产、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 在园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生态农业园的功能分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边界红线的划分,以定 性分区为主,包含三级分区:一级区划时,应注意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 的差异性,保持区内资源特征的相似性和地貌单元的完整性;二级区划 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以及功能定位的一致性;三级区划时,应 注意产业类型以及次级功能定位类型的一致性。规划主要内容3.公共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规划农业类生态园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园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水利水系规划、电气规划、餐饮、住宿、娱乐设施规划及其配套绿化规划等。其中道路交通主要包括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规划主要内容4.环保技术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园区的有机废弃物的处理技术、减少不可再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