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8081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郑州市第郑州市第 4747 中学中学 2013-20142013-2014 学年上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学年上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历 史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分,共计 60 分)分)1、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在评论国际时局时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

2、括性,那么该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A、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且将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B、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 多极世界C、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区域集团化开始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D、众多“巨人”的 出现,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 最终形成2、从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2004 年 1 月 19 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3、

3、尼克松在 1971 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何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 B、日本的崛起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中国的振兴4、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1 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空中侦察;2003 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仍在坚持“门户开放

4、”政策C、美国奉行政治经济全球化政策 D、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6.、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 ”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反对“”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C加强两岸交流 D海峡两岸

5、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7、改革开放后,中央政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设立了特区,与下图所示相关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2A. 社会制度 B. 文化传承 C. 经济模式 D. 生活方式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一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事件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D欧元正式启用9、下列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修建柏林墙 朝韩三八线 北约标志 经互会会旗A. 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 美苏两极对峙 D. 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10、 “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 、 “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 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组织不断壮大” 。这些史实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 )A. 多极化趋势加强 B. 新的力量不断崛起C. 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D. 军事集团不断出现11、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这次国际会议是( )A1954 年日内瓦会议 B1955 年万隆会议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2、有人形容 40 年前(1972 年)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为“跨洋握手”

7、、 “冰释雪融” ,下列外交事件中与此相对应的是(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参加日内瓦会议 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参加万隆会议A. B. C. D. 1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美苏放弃霸权主义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社会主义阵营的日益强大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 )A 阿拉木图宣言 B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C 联合国家宣言 D 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15、2001 年 4 月 13 日,日本文部省宣布, “新历

8、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除了“从军妇” , “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就日本教科书问题提出了强烈抗议。下面有关论述中正确的是这类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亚洲人民反对新殖民主义任重道远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A B C D1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3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1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

9、转三家 ,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18、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 ”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反对 B.赞同 C.听其自然 D.主张适当改变19、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A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20、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

10、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BCD2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22、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 1800 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这一观点,18 世纪末世界贸易中

11、心最有可能是( )A. 泉州B扬州C上海D广州23、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 ) A. 闭关锁国 B. 盐铁官营 C. “贱商令” D. “海禁”政策24、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 “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 。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期( )商品经济繁荣 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A. B. C. D.25、 周

12、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6、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 )4A.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C.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D.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27、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

13、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28、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29、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 ,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 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30、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