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6055915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发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加快推进开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开县统计局 刘衍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开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城乡交融、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基本成熟。因此,正视经济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二元结构,通过统筹的方式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解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促进农村与城市共同繁荣、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发展中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任务。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一

2、)开(一)开县县的的县县情特征情特征为为城城乡统乡统筹筹协调发协调发展提供了展提供了现实现实需求需求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接巫溪、云阳,南依万州,西邻四川开江、宣汉,北连城口。距万州 40 公里,距重庆市 330 公里(经万开高速公路缩短为 280 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海拔 134-2626 米(县城 167 米)。幅员面积 3959 平方公里,耕地 100 万亩,辖 38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48 个村 60 个社区。开县基本县情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大”:一是一是农业农业大大县县。 。农业人口比例高,农业产值比重大,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

3、粮、生猪、山羊、柑桔、药材基地县,粮食、肉类总产量分别位居全市 40 个区县第 3 位和第 4 位,水果总产量居全市第 1 位。二是人口大二是人口大县县。2007 年末户籍人口 158 万,在全市 40 个区县中居于第 2 位(仅次于万州),是全市、全国劳务工作典型试点县,常年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 46 万人,劳务收入 20 多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已成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三是三是贫贫困大困大县县。 。2002 年开县被确定为2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止 2007 年底,全县有市级特困村 157 个,贫困人口 24.1 万人(绝对贫困人口 7.1 万人,相对贫困人口 17 万人),占全

4、市贫困人口总数的 10%左右。在城市经济较快发展,城市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农民热切期盼农村经济和自身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同时,作为农业大县,要建设经济强县,也必须推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二)开(二)开县经济县经济社会的快速社会的快速发发展展为为城城乡统乡统筹筹协调发协调发展打下了展打下了坚实坚实的的经经济济基基础础1、 、经济实经济实力不断增力不断增强强, ,发发展展轨轨道快速健康。道快速健康。2007 年开县生产总值达到 91.47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5.7%,比 1997 年增长 2.0 倍,十年平均增长 11.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开县生产总值为 79

5、23 元,比 1997 年净增 5357 元。尤其是 2002 年以来,开县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发展要求,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步入高速增长期。2002 年至 2007 年,开县生产总值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2.6%、12.1%、 13.7%、12.5%、15.7%。全县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在全市的位次分别由 2001 年的第 19 位、第 34 位上升到 2007 年的第 17位、第 19 位,分别上升了 2 个和 15 个位次。2、 、经济结经济结构逐步构逐步优优化,化,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得到培育。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间的互动协作,全县三次产业的比重由 1

6、997 年的 40.1:29.7:30.2 调整为 2007 年的 25.0:42.0:33.0,三次产业的次序由“一三二”变为“二三一”。一是一是优质农产品稳步增长。2007 年,粮油、肉食、柑桔三大优质农产品产值分别达到 8.96 亿元、10.96 亿元、1.46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8%、36.4%、4.8%。二是二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特色。2007 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 46.35 万人,实现劳务收入 23.5 亿元。三是三是工业支柱行业迅速壮大。全县围绕能源、建工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天然气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扶优扶强骨干龙头企业,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3

7、日益凸显,对全县工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 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 29.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9%,占开县生产总值的 32.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39.1%;能源、食品、建材、轻纺服装四大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 84.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9%,实现增加值 29.4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0.3% ,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 98.2%。2007 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7 个,超 5000 万元的企业 11 个。3、基、基础设础设施逐步完善,施逐步完善,发发展展环环境明境明显显改改观观。一是一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7 年末,全县投入使用的水利工程达

8、 3.1 万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各种造林 2.6 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是二是城乡用电状况得到改善。2007 年末,全县变电站达 20 座,总容量达 202.2MVA。居民人均用电量达 84 度,比 1997 年增长 3.5 倍。大规模的电力投资使开县输变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缓解了电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三是三是道路状况进一步改善。2007 年末全县硬(油)化公路达到 471 公里,比“九五”末期增长 221 公里,增长 88.4%;乡镇公路水泥(油)路率达到 87%;全县第一条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通

9、过实施的“百村千公里”工程,新建村社公路1700 公里,95%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 8037 公里,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四是四是通讯状况得到改善。2007 年末,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 22.3 万门,拥有移动通信用户 24.2 万户;互联网达到 3.2 万户。4、社保体系不断健全,社保能力日益提高。、社保体系不断健全,社保能力日益提高。目前,开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 年末,养老保险、医疗险参保人数分别达 3.3 万人、4.3 万人,享受城镇低保 2.48 万人,农村低保 4.34 万

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 7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有序推进。5、城、城镇镇建建设稳设稳步推步推进进,吸,吸纳带动纳带动作用增作用增强强。 。开县抓住移民迁建机遇,4按照生态滨湖城市定位,以新城为核心,以城区拓展、人口转移为重点,由里向外,由北向南,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切实增强城镇的规模效益和聚散功能。2000 年以来,全县城镇人口由 18 万人增加到 35 万人,城镇化率由 15.0%提升到 30.3%。新县城建成区面积、入住人口由2002 年的 1.9 平方公里、1.9 万人增加到 20 平方公里、20 万人。(三)丰富的自然(三)丰富的自然资资源,源,为为开开县县城城乡

11、统乡统筹筹协调发协调发展提供了展提供了坚实坚实的物的物质质基基础础开县是一个资源大县,优质煤储量 1.2 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 2560 亿立方米,属国家级大气田,已开采利用 15 口高产气井,年产气量 13 亿立方米。正在开发的罗家寨气田 2007 年底投产后,全县天然气年产量可达20 亿立方米,将占全重庆的 50%以上,已探明的矿藏有石英、铁、铅、铜、绿豆岩等 24 种,目前已开发利用 14 种。以雪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刘帅纪念馆、刘帅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全县森林面积 112 万亩,生物种类繁多,有野生动植物 1800 多种,林区盛产天麻

12、、党参、厚柏、黄莲等中药材。丰富的资源,为开县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制制约约因素因素1、 、农农村人口量多面广,村人口量多面广,统统筹城筹城乡发乡发展展压压力力较较大大。开县 2007 年总人口15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7 万,年新增农村劳动力 2000 多人,按照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2020 年全县总人口将达到 165 万左右,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新增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而全县常用耕地不足 100 万亩,人均占有耕地量小,今后十多年,全县将有 30 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随着耕地的逐步减少,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农

13、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将使农业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村人口多,素质不高,产业承载能力低,给开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来较大压力。52、城、城乡产业乡产业关关联联度低,二元度低,二元经济结经济结构依然存在。构依然存在。目前,开县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镇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同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产业关联度不高,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没有形成有机联系;乡村非农企业在管理体制上独立于行业管理之外,既无所不包,又自成体系;农村“离土不离乡”的工业化和城市工业化并行发展和过度竞争,使得农村工业在市场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后,发展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吸纳农村剩

14、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农民分享城镇和工业发展的成果。同时,由于国家在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颁布一系列的政策和法令,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被严格分割开来,城镇和城市居民处于主导地位,二元结构的陈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其基本构架没有动摇。3、 、农农民收入增民收入增长缓长缓慢,城慢,城乡乡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较较大。大。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和激励下,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7 年开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210 元,比 1997 年增加 1729 元,年均增长 7.3%,但是,在工业化加快推进的同时,农业边缘化趋势明显,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

15、然较大,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616 元,城乡收入差距比为 3:1。并且,从城乡居民总收入的支出结构和范围看,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购买生产资料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实际收入水平。4、 、农农村基村基础础比比较较薄弱,城薄弱,城乡乡建建设发设发展不展不够协调够协调。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开县农村居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30 人,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22%;拥有教师人数 55 人,相当于城镇居民的 21%;每户拥有的供电容量 1 千瓦,不到城镇居民的 1/10;农村居民有线电视覆盖率比城镇居民低 30 多个百

16、分点;自来水使用率比城镇居民低 80 多个百分点,农村道路状况与城镇相比差距更大。5、 、农农村居民素村居民素质较质较低,自我低,自我发发展能力相展能力相对较对较弱弱。目前,全县农村人口6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39 年,比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 1 年多,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仍然较低。据调查,我县农民到城镇、企业转移就业的不同文化层次分别为高中及上文化程度的占 6.0%,初中占 60.7%,小学占31.4%,小学以下占 1.9%。全县仅有农民技术员 7553 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2%,其中具有技术员、助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职称的分别为 3936 人、2250 人、1337 人、30 人。由于农村居民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就业渠道、就业岗位受到较大限制。6、 、农农村社会保障起步村社会保障起步较较晚,城晚,城乡乡制度差异未能消除制度差异未能消除。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实施了近 20 年,而农村社会保障却刚刚起步,比城镇落后 20年时间。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以及财政制度等等仍然制约着生产要素特别是农村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