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813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大学班级组织的结构创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班级建设创新思考基于组织管理的分析视角学校的班级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创设,其后功能逐步拓展,承载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等职能,成为组织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学班级是高校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在时空上保持一定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层单位。多年以来,班级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班级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整体部署将工作具体化,并落实在每一位学生个体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组织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良性运转和大学生群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传统的高校班级模式及其功能发挥一、传统的高校班级模式及其功能发挥1.1.传统班级模式的时代背景传统班级模式的

2、时代背景传统的班级模式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一致:在计划体制条件下,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高校根据国家的建设计划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中心任务展开具体工作;主要依托专业化教学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将国家、社会的人才目标分解实施,具体的落实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层面中;以“国家-高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学生个体”的层级式管理结构,为强化这样一种人才目标模式,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保持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作用关系。11班级在这一结构中属于组织环节的末端,是实施具体工作层面。由于个人的成才目标是从属于国家计划,国家计划的高度一致性、持久稳定性追求就决定了传统的人才目标整齐划一,缺乏多样性的特征。

3、2.2.传统班级模式的功能设定传统班级模式的功能设定传统的班级模式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性环节,它通过以下功能的实现来完成其人才培养的使命。一是组织教学。这是班级设立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根据院系专业被分置于不同的小单位中,系统的专门的摄取特定领域内的知识,以便掌握专门技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活生产力”。二是政治教育。这是确保国家建设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正确方向所做的努力。以班级为单位,周期性的进行政治教育或开展政治活动,由此强化政治意识形态,将来走出校园后为国家和集体利益拼搏奉献。11 陈发瑶,姜群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102.三是行政

4、管理。对大学生这样一种社会稀缺的人力资源进行统管统分,从大学的入口到出口上的每一环节上,都实施全面的外部控制,保证高等专业人才能计划性的输送到所需要的社会单位。3.3.传统班级模式的组织特征传统班级模式的组织特征基于以上功能设定的传统班级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组织特征,可称称之为“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在组织目标上,班级使命与国家、社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班级任务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中心工作保持高度一致,对学生实施思想、行为、技能一体化、标准化的培育,具体的班级工作目标呈现出秩序指向和稳定的要求。在组织结构上,班级以教师(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为权威核心,培养得力助手(班干或团干)紧密围绕核心组

5、成领导班子。通过建立、完善班级制度,监控政策和任务在学生群体中的落实,并及时反馈上级。班委会或党团支部体现为一种正式的层级式管理体系,等级分明、权责清晰,共同对班级组织的最高权威教师和领导负责。在组织运行上,班级工作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布置任务-逐级落实模式。由教师下达命令,分派给主要班干执行,进而分配给班委和班级成员具体实施。事务运行中,无论师生间,还是学干和同学间都是一种“命令-服从”的行政式关系,并通过实施结束后的上级检查来反馈、评价工作运转情况。在组织文化上,传统班级强调一种至善的、完美的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状态,希望通过一种高度的统一和集中来实施整体性的目标和任务。22组织运行中以事为

6、主,行政色彩浓厚,人本色彩淡薄。综上所述,“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中,班级是学校院系的管理对象,学生是班级和教师的管理对象,通过基层党团组织和班级的合一化构成实现教学、管理和教育的三位一体功能。这一班级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阶段性的完成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保证了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传统的班级模式下,班级只是作为实施国家计划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服务于国家-社会-高校高度统一的中心任务。僵化的管理方式和整齐划一的人才目标指向,限制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这一弊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7、体现的愈加显著。 二、高教改革对传统班级模式的冲击二、高教改革对传统班级模式的冲击22 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26.改革开放、社会转型、高教大众化引发了高校内外诸多要素的变化,其中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属于国家计划体制,强调国家社会利益至上,将此作为大学生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工作重点是共性教育、集体教育,相对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不讲求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步发生位移,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实现逐步得到认同,教育中强调差异、个性发展的呼声愈见高涨,这对于原有的“集体主义教育

8、”是一种观念挑战。班级作为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自然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原有的功能受到影响。1.1.班级统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班级统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挑战:“学分制”“弹性学制”使得原有的固定班级动态化,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高校扩招促使班级授课转变为“大班教学”,不同专业数个班级一块授课的现象普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教学的普及和发展,实体教学班级有逐步被虚拟教学单位替代的趋势,如:网络课程、电视大学等。学生似乎不再受到空间、时间、人数规模的限制,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进行各种课程知识

9、的学习。332.2.班级思政德育功能受到挑战班级思政德育功能受到挑战与教学形式相关联,班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强劲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思想教育与班级教学、管理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依靠班级集体和基层党团组织作用的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但是大众化后,学生之间关系松散、成分复杂,时间、空间上都不易集中,原有的以固定班级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陷入困境。3.3.班级的学生管理功能受到挑战班级的学生管理功能受到挑战一人一张课表,选择自由度很大,各自学习计划和发展规划不一,班级,甚至年级、专业的界限模糊,分割淡化,原有的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结合体日益松散化,使得学生管理也失去了落脚点,班级的

10、管理和组织功能下降,凝聚力和整合力大不如前。动态化的集体形态使得班级与任课教师的沟通阻隔,管理脱节,班级的“桥梁”作用消失。再加上学生自我约束的匮乏,班风、学风每况愈下。种种现象都表明传统的“权威集中的班级行政模式”不适应时代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学组织-政治教育-行政管理”三位一体的传统功能弱化造成班级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下降,吸引力、凝聚力不足。传统班级模式中33 张炎,张晓煜.论高校班级管理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0.封闭的权力结构、僵化的指令执行活动形式、过于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等,使学生对班级事务低度参与甚至冷漠旁观,班级组织形式面临

11、认同危机。“大一班级集体、大二宿舍集体、大三成双成对、大四独来独往”成为大学一种普遍现象。班级地位和影响力下降,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成本,也直接影响到了校园的稳定和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44与班级组织形式的松散化有直接关联。大学班级模式急待用改进和创新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新时期高校班级组织的使命三、新时期高校班级组织的使命1.1.班级建设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班级建设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班级是高校

12、管理和教育的基本单元,在社会转型期,班级组织更是有突出的作用:(1)班级是整合个人发展目标和国家-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高教大众化的时代,学生与学校之间呈现数一种“消费和受教”的双重关系,学生既要依靠学校发展自己,又要接受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一实现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期待。如何既兼顾国家利益指向,又充分发展个体,实现个体的价值目标,班级是一个微观的有效载体。在班级中欧,成员各有自己的目标,通过有效地引导和整合,形成一种共同愿景,成为班级奋斗的终极力量。(2)班级是维系校园秩序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班级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就是整个校园和社会的缩影。如果每个班级

13、内部总是存在矛盾冲突,整日躁动不安,那么整个大学和社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可见班级和谐是全局稳定的重要保证。55(3)班级是沟通高校教学、管理、服务与学生的基础平台班级作为管理组织直接面对学生个体,校园内的所有学生管理信息均汇集于此,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班级是学校学生信息的节点,起到桥梁、纽带的衔接作用。抓住班级这一管理环节,学校管理流程才能通畅、顺利。 2.2.高校班级组织维系主导地位的可能性高校班级组织维系主导地位的可能性4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55 刘志翔,熊小红.论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

14、004(12):31-32.基于以下认识,笔者认为班级形式不会因为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而退出高等教育舞台,相反应该通过调整班级运行模式来强化班级的整合功能,更好的捏合学生群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服务。(1)专业化教育为班级设置提供技术可能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无论学生在低年级采用何种教育模式,在高年级最终会被组合在一种专业班级中接受专业教育,这为班级建设铺平了道路。而在低年级国内不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或全面素质教育,学生们拥有了不少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但是新生入校时,无论按院系专业编排,还是按住宿院、书院模式混编,学生也总会整合进某一小集体中,这个集体无疑是班级。这是由

15、国情和高校管理传统所决定的。66(2)我国目前的学分制为班级成员集中提供可能我国的目前学分制还是在宏观调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出一定程度的选择,尚未达到完全自由选择课程和修读计划的水平。完全学分制很难一步到位,我们的课程体系内存有大量的必修课程。这就为同一班级学生的集中相处和管理提供了方便。(3)其他学生组织形式尚不具备替代班级组织的条件与班级并存的学生组织形式如社团、社区等。社团依学生个人兴趣而设,组织相对松散,活动不规律,缺乏严密的组织文化和引导措施;社区和宿舍主要是学生用来休息和娱乐的场所,也不适合进行组织化管理。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后勤社会化进程提速,有单间宿舍、两人宿舍可供学生选择,这样

16、一来宿舍也变成了相对封闭的个人空间,不成其为组织管理的场所。3.3.班级组织在新时期高校工作中的使命班级组织在新时期高校工作中的使命使命可以理解为存在的理由。大学班级使命就是班级在高校中存在的意义、价值、功能和根本目的,是班级在高等教育中肩负的重大责任。使命深层的反映着班级的组织目标和具体任务,内在的决定了班级组织的结构形态,影响着班级组织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班级是高校思政德育的前沿阵地,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温馨家园,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平台。班级建设的创新应围绕新时期大学班级组织的使命进行。 四、高校班级组织的创新思路四、高校班级组织的创新思路高校班级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在新时期仍然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面对诸多冲击和挑战,要完成班级使命、实现组织功能,还必须积极探索组织创新,也就是通过组织形态的转变,促进学生参与班级的66 张东亮.当今高校的班级认同危机J.新东方,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