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与砥平里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44599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津湖与砥平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津湖与砥平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津湖与砥平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津湖与砥平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津湖与砥平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津湖与砥平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津湖与砥平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句老实话,我一贯地不愿意去写朝鲜战争中具体的战例。因为实在写不下去。几十万血肉之躯,哪一个都是爹妈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一个不被爹妈寄托了无限的希望?结果,枪声一响,爹娘白养,都躺在朝鲜冰冷的泥土里,还被他们用血肉之躯保住的金日成掘了一次墓。俺自己的两位堂兄就是志愿军战士,一个舅舅在志愿军空军,另一个舅舅也从朝鲜负伤归来,虽然他们都没有葬身朝鲜,但也从他们的口述中知道曾经的惨烈。既然如今有那么些躺着说话腰不疼的家伙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意淫,只好说几句。志愿军在朝鲜,包围美军一个团以上兵力的战例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战役中长津湖之战(美韩方称为下碣隅里之战);另一次是

2、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砥平里之战(我方亦称横城反击战)。而我们的文字宣传资料包括的谈话,都说,志愿军歼灭美军一个整团的惟一战例就是长津湖作战,且美军第 7 师第 31 团的团旗也挂在军博,似乎无懈可击。1950 年 11 月 28 日,毛泽 东电令彭等,并转九兵团宋时轮等:“此次是我军大举歼敌根本解决朝鲜问题的极好时机,西线争取歼灭五个美英师及四个南朝鲜师,东线争取歼灭两个美国师及一个南朝鲜师,是完全可能的”;12 月 4 日电令:“敌已下令由下揭碣隅里以飞机撤走被围之美军五七两团,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揭碣隅里飞机场不使敌军撤走,并对五七两团之南撤部队予以歼灭,只留下其在柳潭里地区之固守部队围而不歼

3、,以利钩钓鱼。”同日,毛亲笔写的新华社新闻稿向全世界宣布:“东线方面,被朝鲜人民军及我国人民志愿军在咸兴北面长津湖一带地区所切断和包围的美侵略军陆战第一师、步兵第七师两个师的主力,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又咸兴向北面增援的敌军,已被数次击溃,并受到歼灭性的打击。”该稿件当晚广播,次日见报。不过广播里还说:“歼灭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到战役结束,17 日,毛致彭、宋等电:“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为了恢复原元气,养精蓄锐,以利再战,提议该兵团在当前作战完全结束后

4、整个开回东北,补充新兵,修整两个月至三个月,然后再开朝鲜作战。”(以上引文见建国以来毛泽 东文稿第一册,P689,P708,P710,P724。)仅根据上面电文,我们不难判断:长津湖一战,老毛歼灭两个美军师加一个南朝鲜师的命令变成“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而宋时轮的九兵团“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不得不调回国“补充新兵”了。战场情况如何呢?所述美海军陆战一师、陆军步七师确已被九兵团 3 个军包围,这三个军应属加强军,每个军配备四个师。将第 30 军 88 师、89 师和第 32 军 94 师分别调入九兵团所属三个军,使各军均下辖四个师,并将在苏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数百名青年学生和在四川起义的原国民党

5、军第十六兵团董宋珩部约 1.5 万人分别补入九兵团各军,基本达到了每师一万人,每军五万人的标准,全兵团共十二个师约 16 万人。美陆军第三师由咸兴北上增援,沿着海边前进,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认为自己可以突围,陆三师便沿着海边布防接应阵地,未投入作战。这时有一件小事:九兵团从福建开进朝鲜,着装仍是夏装。为了赶着投入战斗,入朝前发给棉衣棉裤,无内御寒服装。而美军前线要求空投弹药,美军司令部方面分析认为:弹药补充是次要的,御寒装备是主要的,首先保人身安全避免冻伤为主。如果没有弹药作战,可以投降。但冻死冻伤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空投了御寒装备而非弹药,这是两种军队生命观念差别的体现。1942 年 11

6、月,鉴于一个姓苏立文的家庭有五兄弟同在一艘军舰上服役,而此舰在对日作战时被击沉,五兄弟同时葬身太平洋。美国国会通过苏立文法案,严禁同一家族的兄弟全部上前线。拯救大兵瑞恩描述的就是执行这个法案的一个案例。在一位美军阵亡战士的墓碑上刻着他母亲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我,你就是整个世界!”当我们读罢报纸上曾经大力宣传过的,黄继光母亲送另一个儿子参军的事迹,如何理解这两种境界?作战时气温下降至零下二十多度至零下四十五度之间,九兵团冻死冻伤极其惨重,美军缴获的我军第 27 军战场总结称:“食物和居住设施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这就发生非战斗减员达 1 万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的使用也是一个原

7、因。战斗中,士兵在积雪地面野营,脚和手等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弦也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手脚冻得不好使了。迫击炮的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我们战术呆板。对敌估价过低,分散了兵力,上级部队过于分散,小部队过于集中。机动过程中,先头 3 个师之间距离太大营和连那样的小部队又太密集,兵力展不开。再有侦察不周密,因此,投入敌人的火网,受到重大损失。”美军缴获的第 26 军作战总结称:“士兵饿了吃冷食。有的人两天中只吃几个山芋。因此,不能保持战斗所需要的体力。而且,伤员也不能后送。我们的火力根本不足,想使用火炮也没多少弹药,而有不少炮弹还是不爆弹。”绝了,电影甲午风云里的场景

8、在长津湖作战中重现了,苏联老大哥卖的军火!该总结描述美海军陆一师:“步兵、坦克、炮兵和飞机间的协同,惊人地密切。不仅纵深地使用了重火器,而且与轻自动火器、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也都做了协调一致的配置。这些火器都是隐蔽配置的,所以在我军接近至 70-100 米时,突然开始射击,使我步兵难于展开,并造成了伤亡。”缴获的第 20 军总结道:“我们分割包围敌人是成功的,但在逐次歼灭敌人上却是失败的。下级部队没有执行上级的命令。例如,由于没有歼灭柳潭里之敌,也没有歼灭下碣隅里之敌。下级部队提出提前开始战斗,各个歼灭敌人的意见,由于上级没有批准,就给敌人以突出包围圈的机会。我军的通信联络是不顺畅的。例如,从

9、上级司令部得到指示需要 2 天以上。由于敌情变化迅速和我通信联络迟缓,我们就失去了有利战机,上级命令也无济于事。”眼瞧自己的部队伤亡惨重,宋时轮伤心至极,要求辞职,毛只得派宋的老首长陈毅亲自去安抚。这次团团包围美军的我军第九兵团已失去作战能力,撤回东北,直至 3 月 18 日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才重返朝鲜。(本节参阅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下部第 1-110 页。)中国的文人们有大量描述长津湖作战的故事,例如王树增所著中国人民志愿军征战纪实。这些作品善于描述具体的作战故事,用某一个局部如何威风八面地打了什么漂亮仗之类,甚至不吝笔墨大写杨根思之类

10、英雄以壮行色。说到具体伤亡,则用“中国军队在东线战场的损失没有公开的确切数字记载”作最好的搪塞,就连毛电报里“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也不算数了。美军又如何呢?各国随军记者分别记录、拍摄了作战实况,女记者希金斯后来还出版了朝鲜战争一书,详细地报导了长津湖作战的每一个进程。这些介绍丝毫不隐瞒美军艰难困苦的作战以及准确无误的伤亡记录,也有他们胜利的记载。史密斯少将在接到退却命令后,从容地告诉记者们:“退却,是被敌人所迫,向友军保持的后方地域转移。但是,这次作战,后方也被敌人占领着,而且,打垮敌人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不是退却,只是要对不同的方向实施进攻。”就在毛广播宣布陆一师“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

11、敌继续被歼击中”之次日,美军运输指挥司令丹纳空军少将飞抵下碣隅里,建议用 C-47“空运撤退全部兵力”,史密斯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只同意运走伤兵,其余的部队随他作战前进,从地面执行麦克阿瑟的撤退命令。陆战一师从兴南港登船撤离的人数是 22215 人,还有约1000 名重伤员已直接空运日本。最后统计损失:阵亡 83 人,负伤后死亡 20 人,失踪 7 人,伤 506 人,合计 616 人,主要是师辎重队的伤亡,作战部队基本无损。这就是老毛广播的“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的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根据美军战后公布的资料,陆战 1 师从 10 月 26 日至 12 月 15 日的伤亡情况(从

12、元山登陆进入东线战场到从兴南登船撤出整个东线作战,而非仅指长津湖之战)是:阵亡 604 人,伤重死亡 114 人,失踪 192 人,伤 3508 人,战斗伤亡总数为 4418 人,另有 7313 名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伤和消化不良,但在战役期间大部就已伤愈归队。此外陆战队飞行员还有 8 人阵亡,4 人失踪,3 人负伤。这样的伤亡数量对与 1 个编制人数为 2.5 万人的作战师来说,能称得上是重创吗?关于美陆军第七师,其受到攻击的主要是第 23 团 1 营、第 31 团 3 营和第 32 团 1 营,这 3 个营即说的惟一全歼的第 31 团,军博那面旗就是第 31 团的。这三个营分别坚守长津湖附

13、近三个阵地,以掩护陆军第七师撤退。战斗中第 31 团团长麦克莱恩阵亡。激战过后,这 3 个“被全歼”的营原有人数 2500 人,此战后归队 1050 人,损失约 3/5。在这三个营的掩护下,第七师顺利突围抵达兴南港。(亚历山大著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4-396 页。)麦克阿瑟先是拒绝承认中国军队介入朝鲜战争,甚至第一次战役打击了美军,有诸多志愿军官兵被俘的情况下仍认为是小股部队。11 月 24 日再次发起攻势后,遭到中国大规模军队的迎头痛击,这时麦克阿瑟转而惊慌失措,匆匆下达全线撤退命令。此举造成美国朝野人心惶惶,美军也遭到从未有过的大溃败。就连美军参

14、谋长联席会议也认定败退,杜鲁门慌乱之中于 1950 年 12 月 15 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甚至说出使用原子弹的话来,引发西方盟国一片混乱。美国国内则认定美军陆军第七师与海军陆战第一师注定要被全歼,当然,这与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闻稿不无关系。然而,就在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当天,已被毛宣布“已被歼灭一大部分,残敌继续被歼击中”的海军陆战第一师、陆军第七师,以及未加入战斗的陆军第三师,总兵员 10.5 万人,连同朝鲜难民 9.1 万人,车辆1.75 万辆,其它军事物资 35 万吨,以完整建制安全撤离,24 日撤离完毕,全部抵达釜山。尤其是海军陆战第一师,这个被各种不详的流言环绕的部队基本

15、无损地抵达釜山,随即又投入了抗击第三次战役的作战,而围歼他们的第九兵团却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回国修整。严格地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价值观造成的不同结果,不给武器给寒衣,美军从容地应付了严寒的袭击,而第九兵团甚至有成建制的士兵冻死在阵地上,惨不忍睹。长津湖作战的战略意义是一扫美国上下的悲观气氛。美国时代周刊社论写道:“第一陆战师突出自诩不败的中国军队的重围到达兴南,带着装备、伤员和俘虏启?去釜山时,朝鲜战争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样式了。长津湖作战的消息、照片和电影等对决定合众国的政策,比大辩论(注:当时美国朝野正在进行是否撤军回国的辩论)的所有言论作用都大。美国人民和得到加强的第 8 集团军,现在

16、决心留在朝鲜。”1951 年 1 月 1 日凌晨,毛力斥的异议(彭认为志愿军经过两次连续的战役,迫切需要修整,从政治意义上亦不应跨越三八线),下令发动了第三次战役,为的是消灭三八线:“所谓三八线在人们脑子中存在的旧印象,经过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李奇微却采取了节节抵抗,消耗敌方有生力量之后便后撤的战术,放弃汉城,一直撤退到 37 度线附近。与此同时,联合国内诸多其它国家提出停战方案,均遭毛拒绝。然而,当志愿军攻势稍停,李奇微立即命令展开局部追踪反攻,主力则设置 37 度线附近的防卫阵地。双方均无包围及反包围之情况。1 月 31 日,李奇微下令进行大规模战斗侦察,不给中朝方以重新编成的时间,2 月 3 日进占砥平里。11 日,中方发动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13 日,志愿军 3个师包围美军第 23 团加一个法国营。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撤出砥平里的建议被李奇微否决,李下令死守,决不允许中朝军队夺回砥平里,否则美第九军右翼空虚,一旦遭袭,必然危及整个防线。美 23 团团长弗里曼率部布置环形防线,准备死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