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军战略文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3852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少军战略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李少军战略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少军战略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少军战略文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少军:中国战略文化李少军:中国战略文化发布时间:2010-01-20 17:06 作者:李少军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248 次 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会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已成为备受世界 关注的问题。西方学者解释中国对外政策行为的主流观点是:基于历史上所受 到的屈辱,中国一直追求自强和战略独立性。在安全问题上,中国的长期做法 是推行实力政策,倾向于使用武力。对此观点,我们需要进行探讨和研究。回顾历史可以了解,中国追求自强与战略独立乃是 1840 年以来中国文明与 西方文明不平等交往的结果。然而,中国安全观中有现实主义因素并不等于中 国对国家安全的追求就是对实力的追求。事实上,中

2、国从来无意进行军备竞赛。 中国奉行的防御性军事理念决定了中国军事战略的自卫属性。因此,现有的西 方国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中国的对外关系行为,应该从战略文化着手进行分析。所谓战略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实施战略的根本理念,是国家或民族在长期 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利益与目标、朋友与敌人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关系的习惯与 传统的总和。它根植于民族发展之中,决定一国大致的战略偏好,并使国家具 有相对稳定的战略模式。从历史上看,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旦遇到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矛盾 的激化,朝廷中就会出现“战”与“和”的争论,且多数情况均采取了“和” 的立场,如内迁、安置、和亲、通好、册封等。从总的情况来看,中国古代政

3、治家是倾向于“和”;在不得不战的情况下采取的是以战促和;在实现了“和” 之后,强调的是恩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探讨中国古代的战略文化,不能回避与周边国家的以“礼”为特征的关系 模式。“礼”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关系。按照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朋友都各守其分才是和谐。将此人伦关系推而广之,就要建立以 华夏为中心的对外关系秩序,其中中国是天朝上国,处于四方的夷狄藩邦要来 朝献礼。费正清认为这种朝贡关系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框架。中国与朝贡国家的关系是否具有宗藩实质是值得研究的。观察历史可以看 出,朝贡关系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表现情况:有一些具有明确的臣服意义,有 一些则没有;有一

4、些是战争之后所建立起来的和平相处关系,也有一些只是不 对等的贸易来往。在这种朝贡关系中,“礼”居于重要地位。在很多时候,朝 贡关系的形式远重于内容。对中国历史上的朝贡关系,大体可作如下评价: (1)无论是基于军事威 慑还是贸易吸引力,朝贡制度的目的都在于维持周边和谐,以及以朝贡体现的 礼仪,而不在于对周边的统治和领土的占有。(2)尽管存在军事因素的作用, 但决定朝贡关系的根本因素不是军力,而是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吸引力。(3)古 代中央王朝对周边的朝贡国家多数情况下坚持的是不征讨原则,如在明代,把 朝鲜、日本等列为不征之国。(4)朝贡关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实质上是厚往薄 来的贸易关系,中央王朝的目的

5、不在于获取经济利益,而在于促进政治利益、 宣扬国威。总之,中国古代王朝对朝贡制度的坚持,尽管有坚持不平等关系的 一面,但一直是以和睦周边为目的,不倾向于对外干涉和使用武力,而主要强 调的是运用道德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中,还存在“不平则 鸣”、谋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实际上,自中国以“礼”为体现的对外关系体系 崩溃之后,中国对外关系不平等的一面就不复存在了,所凸显的社会理念一直 是谋求在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从这种追求平等的文化传统着眼,才比较容 易解释中国的对外交往方式。事实上,正是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当代对外关系 哲学中的基本历史要素。古代战略文化对中国当代对外关系战略是具有重要影响的。20 世纪 50 年代 “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以及 60 年代周恩来阐述的中国外交哲学,均对此有所 体现。思考中国对外关系理念,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讲实力、讲国家利益和民 族尊严;二是讲合作、讲友好和礼尚往来。中国的对外政策行为对内是要增强 维护主权安全的能力,对外则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这种 行为特点,既是自身战略文化传统的产物,也是对国际关系现状的积极回应。李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