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32456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生建设问题2013年公考生学习内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生建设问题民生建设问题2013 年公务员考生重点学习内容年公务员考生重点学习内容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同时,按照“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的要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标指向,加快推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

2、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建设这六大任务所要解决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这六大社会建设任务的逐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将会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也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和幸福。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

3、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胡总书记四个一定要为指导,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八大献上一份厚礼。以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为指针,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农村工作中,要深入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认真领会报告中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精神,坚持把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生建设的意义?民生建设的意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 21 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4、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

5、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看,还是从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决定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赢利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一点必须牢记。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公平正义、富裕、健康、安居乐业、法治、和谐,历来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和期盼。民生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这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谁也不可抗拒的规律。这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治国之本,须臾不可忘记。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举措,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养老就医等,件件关系群众生

6、活,事事关乎人心向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爱民、亲民、为民、利民的党。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全面小康社会一定会建成。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飞速发展, 但民生问题却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凸显, 房价、教育公平、能源安全、生态环境、扶贫减贫, 下岗失业, 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分配, 城乡差距, 三农问题等等, 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的应对与解决关系着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系着能否最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 分析中国现阶段民生问题凸显的原因, 并

7、探讨科学、有效的对策就有着极其主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民生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形成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以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为指导, 笔者以为, 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促生了人们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和权利意识, 大大提高了人们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自觉性。人们普遍认为, 过上好的生活不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 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表现在现实生活中, 就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同时, 市场经济促进了利益分化, 使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并且变得比过

8、去要尖锐得多。2.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转换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体制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的,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 存在政府将公共资源优先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偏好。也就是说, 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经济, 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因此公共资源用于经济和产业领域的比重就高一些, 而用于社会与公共事业方面的比重就相应减少。第二, 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国有经济改革和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加上上世纪90 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 使得人们追求效率优先, 由此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平问题。3.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问题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 在这种

9、结构制度安排下, 国家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优先支持城市发展, 而对广大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相对较少, 由此造成城市快速发展, 而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却相对滞后, 由此也造成了城乡之间从经济到社会、从收入到消费等各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4.政府政绩考核体系问题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指导下, 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干部的政绩考核往往过度关注招商引资和GDP 增长, 并给予很大的考核权重, 这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将主要资源和精力用在了经济发展方面, 而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关注不够, 投入不足, 由此造成经济发展腿长, 社会事业发展腿短。5.分税制的财政问题我国实行的是“分级财政吃

10、饭”的财政体制, 在此体制下, 地方政府为了做大地方财政“蛋糕”, 都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 把大部分公共资源用在能带来财税效益的经济事业方面, 而真正配置到公共事业方面的资源却很有限。另外, 发展社会公共事业, 解决民生问题是需要财政支出的, 这对于政府来说是负担, 在各地竞相比较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把有限的公共资源过多地投向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6.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责任不清比如救灾、扶贫、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业的责任, 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合理划分, 并与财权进行合理匹配, 现有的体制和制度存在责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的

11、情况。由于权利和责任的不清晰, 往往出现社会公共事业谁都管谁都不管的现象。7.社会焦虑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期, 社会的变化幅度很大,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在迅速地调整, 这形成了种种反差很大的示范效应。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下岗失业现象同时存在, 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 惟恐生活水平与其他人或其他群体相比下降。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二、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民生是和谐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群众, 发展成果理应惠及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改善人

12、民群众生活, 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具体来说,解决民生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要靠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同样要靠发展。邓小平说: “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 才能把财政收入这块“蛋糕”做大, 国家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财政资金的比例才会提高, 才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政府才更有能力去解决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的绝对值虽然较高, 但人均量偏低, 结构不尽合理, 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为主, 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要继

13、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 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 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 投资、消费和出口, 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2.转变政府职能。在强调政府的经济、行政职能外,要更加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使之更好的担当公共服务者的角色, 以与改善民生的要求相适应。要树立“依法治国”理念,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规范政府行为, 防止一些政府部门与民争利, 防止利民政策走样。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 在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效率的前提下, 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诸如分配不公、弱势群体、下

14、岗失业等公共问题, 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3.财政预算要不断增加民生支出。每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支出要有一个较大增长, 要重点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下岗失业等方面和领域。同时, 要界定各级政府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责任, 各级政府要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和清晰化。4.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 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较低, 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 还有大量的人群应进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要努力探索和完善

15、城镇各种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逐步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转向救助为辅助, 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要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 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5.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方面, 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环境和营造相应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

16、要建立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 促使个人、企业与社会团体等参与社会事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把资源转向民生领域, 减轻政府负担, 同时形成发展社会事业的合力。6. 加快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 同时还要加快与户籍有关的配套改革, 改革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带有城乡不平等因素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 如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福利、高考等。7.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改变过去考核政府及其官员政绩时只把GDP 增长作为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政绩考核体系, 不但要把GDP 增长作为考核标准, 更要把经济增长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情况, 以及是否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重视和解决了教育、住房、下岗失业、分配不公等民生问题作为考核标准, 甚至可以提高解决民生问题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在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从而促使各级政府和官员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 更加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8.畅通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安全阀”和削减社会不满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