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27754 上传时间:2018-06-2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九章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与民族融合(189581 年)年)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国分别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内容及其 意义;把握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门阀制度确立与巩固的进程;联系东汉以来各民族的 变化与西晋政权的腐朽统治,认识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的政治与经济状况;西晋门阀世族的统治;八王之乱;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三国和西晋时期(三国,公元三国和西晋时期(三国,公元 190280 年)年) (西晋,(西晋,280316 年)年) 公元 190 年(汉献帝初

2、平元年)以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王朝已名 存实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在逐渐形成。公元 263 年,魏灭蜀。265 年,司马炎 篡魏,建立晋国,出现了晋、吴南北对立的形势。至 280 年晋灭吴,最后结束了分裂割据 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在中国古代史课中,关于三国和西晋两个历史阶段的断限有两种 意见,一是以司马氏代魏,建立晋国之年(265 年)断限,一是以晋灭吴,统一中国之年 (280 年)断限。本书采用后一种意见。第一节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北方一、曹操统一北方 1、董卓之乱 在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的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两个主要政治集团

3、掌权的 宦官集团和不掌权的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暂缓和下来,并共同镇压起义人民。可是 在张角等失败以后,黑山黄巾、青徐黄巾等在继续进行斗争,可是对东汉王朝来说,威胁 已不严重了,京师洛阳恢复了平静。宦官与官僚之间的斗争又激烈起来。中平六年(公元 189 年)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何进以大将 军录尚书事辅政。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密谋,命董卓带兵进京,准备消灭宦官集团。董卓 原是临洮(今甘肃岷县)的大土豪,曾参与镇压羌人和黄巾大起义。黄巾失败后,他任并 州(治今山西太原)牧,驻河东(今夏县) 。在董卓应召还未到雒阳时,事泄,宦官抢先把 何进杀掉。袁绍又率兵一举

4、全部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从而结束了为时数十年的宦官专 政的局面。不久,董卓进入雒阳,废掉少帝,另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献帝) (公 元 189 年立,建元永汉。次年,改初平) ,独揽朝政。袁绍等被迫逃出雒阳,雒阳一片混乱。 这时,各州、郡的牧、守更不听朝廷之命,各树旗帜,图谋自己的发展,形成许多大大小 小的割据势力。 次年(190 年) ,关东各割据势力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讨伐董卓。董卓以武力不敌, 就劫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肋雒阳附近的居民同行。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雒阳周 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杀死,部属分裂为数支,互相火并,长 安城内外的居民死亡逃散,关中

5、一带路无行人。就在此时,汉献帝亦乘机东逃。 董卓西逃后,关东的联盟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开始互相攻杀吞并。几年之后,逐 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有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 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过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 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凉州的韩遂、马腾,占 据辽乐的公孙度等。2、官渡之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东汉太尉。 曹操二十岁时,任雒阳北部尉,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6、,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初平三年(公 元 192 年) ,他在济北(治今山东长清)收编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人,叫做“青州军” ,加强 了他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 年) ,在镇压汝南、颍川一带的黄巾时,又夺得大批耕牛 农具等,开始在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屯田,以积蓄军粮,加强了他的经济实力。 曹操集团中的骨干,主要是豪强大地主,他的军队的主体是地主武装。如李通、许褚、 李典、任峻、吕虔等,都是在黄巾大起义或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各率宗族、部曲、宾客数 千家乃至上万家,先后归于曹操的。建安元年(公元 196 年) ,他又把在逃难中的汉献帝迎 到许,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以上的情况是曹操与其他

7、军阀争夺对黄河 流域的统治权的很有利的条件。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父祖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属于名门大族。 他于公元 199 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 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 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 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 200 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 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

8、袁 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 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 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 ,又北出卢龙塞 (今河北喜峰口) ,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二、三国的形成二、三国的形成 1、赤壁之战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次年(208 年) ,乘胜挥师南下,想攻下荆州,进而出兵江东, 统一长江

9、流域。当时,荆州牧是刘表,有士卒十万余人,物资比较富厚。可是就在这年, 他因病死去。他的长子刘琦和异母弟刘琮不和,刘琮掌权。在曹军压境时,刘琮投降了曹 操。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年少时,家贫,曾以 贩鞋织席为业。后来参与镇压黄巾军,夺得一地盘。后为曹操所破,南下依附于刘表,驻 樊城(今湖北襄樊) 。曹军入荆州,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 ,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共拒 曹军。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策之弟。孙策死后,他继续统治江东各 郡,势力比曹操弱得多。 当时,刘备有关羽部万余人,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刘琦部亦万余人;孙权派将军周瑜 率兵三万余人,与

10、刘备联军。联军沿江西上,与曹军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相遇于赤壁 (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 (一说在今湖北嘉鱼镜,一说在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 。曹军多 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原荆州的降卒,心怀不安,内部 矛盾严重;再加之军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不振。曹操下令在长江之北岸屯兵,战船用铁 环连起,以减少颠簸。周瑜乘东南风之便,用火攻曹营,全部烧毁曹军的战船。周瑜、刘3备水陆并进,曹军大败。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 2、三国的建立、三国的建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时还无力吞并长江流域,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 于公元 211 年(建安十六年)

11、 ,进兵关中,打败韩遂和马超,占据凉州(今甘肃和青海的一 部) 。公元 215 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汉中也是归曹操所有。公元 213 年,汉献帝封 曹操为魏公。216 年,曹操晋升魏王。220 年(建安二十五年) ,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袭位。 不久,曹丕夺了献帝之位,改国号魏,史称“曹魏” ,曹丕自立为帝(魏文帝) ,追尊曹操 为魏武帝,建都洛阳(改雒阳为洛阳) (改雒阳为洛阳) 。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荆州共辖七郡,江南四郡为武陵、 长沙、桂阳、零陵;江北三郡为南郡、江夏、南阳) ,孙权夺得的南郡的一部,也借归刘备。 从此,刘备有了自己的统治区。公元 214 年

12、,刘备率军入益州,时刘焉已死,其子刘璋投 降,刘备自为益州牧。219 年,刘备又进军汉中,打败曹军,势力扩大到汉中,自称汉中 王。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公元 221 年)亦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以恢复汉王 朝相号召,史称“蜀汉”或“蜀” 。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公元 211 年,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 都城。同年,占据岭南。公元 219 年,乘刘备留守荆州的将军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之机, 命吕蒙乘虚而入,截杀关羽,夺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于次年称吴王。又次年(222 年) ,刘备亲率大军出巫峡,企图夺回荆州。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士卒,以逸待劳, 在夷陵(今湖北宜

13、昌东南)用火攻,蜀军大败。蜀之“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 尸骸飘流,塞江而下。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吴蜀夷陵之战” 。自这次战役之后,蜀、吴的势力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两 国为了共抗曹军,又互相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公元 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 称“孙吴” ,仍都建业。第二节第二节 三国的政治、经济三国的政治、经济 一、魏一、魏 曹魏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在三国中是比较好的。所以这样,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黄 巾大起义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给予豪强地主以沉重的打击,改变了原来的土地高度集中 的状况,出现了大量的无主土地,为广大无地少

14、地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准备了条件;二是 中原地区开发早,生产发展,比较富庶,人口较多,劳动力和生产经验、技术都比较优越; 三是曹操在群雄争斗之时,他为建立他的统治采取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策和措施,比较 充分地利用了中原地区的人力和物力,使曹操的统治比较迅速地稳定下来并日益强大。这 里主要谈一下曹魏的用人和屯田政策及其实施的情况。 1、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曹操以东汉的名义、以献帝为傀儡建立政权,各种主要制度基本上沿用汉制。曹操先 后以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丞相掌大权,先后封魏公、魏王,以邺(ye 业,今河北临漳西南)为都城。邺实际是曹操统治时期的政治中心。 曹操的用人政策就

15、是所谓“唯才是举”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令) , 这是用人政策的一大改革。他反对东汉时期的把所谓“门第” 、 “道德”作为用人的主要标 准,而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种如何,都可重用。他先后杀掉了不顺 从于他的名士孔融、杨修、魏讽等人,撮用了不少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这种用人政 策的实施,是对东汉近二百年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的一次重大打击;也为曹操建立 他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 ,曹丕称帝,制定了“九品中正制” (亦称“九品官人法” ) ,作为选拔官吏的制4度。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 ,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 九等,

16、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 “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宋书恩幸传论 , 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 2、屯田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 “名都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 者” (后汉书仲长统传引昌言理乱 ) 。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就是各地军 阀也严重缺粮。如“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shen 甚)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 (luo 螺) 。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 。曹操的军队还有吃人肉干的 (三国声明魏书程昱传注引世语 ) 。 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公元 196 年开始在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 官得产粮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有国家组织、保护,还供给耕牛、 种子等,又无徭役苛扰,可以安心生产。史载,建安元年(196 年) , “是岁乃募民屯田许 下,得谷百万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