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史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1616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战后经济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日本战后经济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日本战后经济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日本战后经济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日本战后经济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战后经济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战后经济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战后,依靠美国扶持和科技创新,政治改革,出现极快发展。 很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1985 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 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 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 制造业。更有许多经济学家也加入了游说政府改变强势美元立场的队伍。 1985 年 9 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 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 (Pi

2、erre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NigelLawson)等五个发达工 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举行会议, 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 国巨额的贸易赤字。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PlazaAccord)。协议中规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过分高估的美元 价格。3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 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 10 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 5%以上,无

3、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广场协议”后 近 5 年时间里,股价每年以 30%、地价每年以 15%的幅度增长,而同期日本名义 GDP 的年增幅只有 5%左右。泡沫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虽然当时日本人均 GNP 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普通日本国民遥不 可及的事情。1989 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 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 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坏账,日本经济进入十 几年的衰退期。 1987 年 G5 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检讨“广场协议”以来对美元不正 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以汇率调整来降低美

4、国贸易赤字的优劣性, 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并没有成长,而美国经济问题的症结在于国内巨大 的财政赤字。于是罗浮宫协议要美国不再强迫日元与马克升值,改以降低政府 预算等国内经济政策来挽救美国经济。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没有找到当时美 国经济疲软的症结,而日元与马克升值对其经济疲软的状况根本于事无补。 相反的是,“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则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因为,广场协 议之后,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为了要达到经济成长的目的,日本政府便以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 国内经济的景气。从 1986 年起,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这使得国内剩余资 金大量投入股市

5、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从而形成了 1990 年代著名的日本泡 沫经济。这个经济泡沫在 1991 年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 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日本经济仍然没有复苏之迹象。由于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 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 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 23 个区的地价 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 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 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

6、步刺激了经济发展。1985 年到 1986 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 资产价格急速上升股价和地价急速上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 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 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 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 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 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 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 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

7、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 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 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 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 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 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 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 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

8、这种资金 被称为“ 设备投资主导的投资高速增长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 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 CIMA 等高档轿车的消费 热潮也不断高涨。1989 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 高水平,但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 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帐面资 本亏损,由于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帐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 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 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

9、再存在。 1990 年 3 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 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 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 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 年 12 月 29 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 38915.87 点,此后开始下跌, 土地价格也在 1991 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 1992 年 3 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 2 万点,仅达到 1 期望值高涨989 年最高点的一半,8 月,进一步下跌到 14000 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 短短的一两年间

10、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 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 年, 日本工业生 产年平均增长率达 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 世界的地位从第 6 位跃升到第 2 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 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 再犹豫)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 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

11、、物力;二是盟军的原 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 1945 年 8 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 1946 年,日 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 30 年, 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 会!) 从 1947 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 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 “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 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

12、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 1947-1948 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 475 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 部贷款总额的 36。1946 年日本产煤 2274 万吨,而 1947 年则达 2932 万吨, 增长近 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 21 。到 1948 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 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 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 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

13、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 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 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 1。 经济上也施行了三 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 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 1955 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 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 10 年时间(即 1945 年1955 年), 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1956 年1973 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 年,日本进入以 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

14、,日 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 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 13.6。这 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 日本工业生产增长 8 .6 倍,对外贸易从 1965 年开始出现顺差,到 1973 年 8 年中增长 3.5 倍。这 18 年时间( 即 1956 年1973 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 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 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但进入 70 年代中期以后,从 1974 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 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

15、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 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 5左右,并一度(1993 年)山现负增长,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 1973 年 10 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 1973 年底到 1975 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 是 1979 年到 1982 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 和“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

16、球 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 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 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 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 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 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 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 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 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 要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