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759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摘 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从开发准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估的基本思路,并以外贸业务管理课程的建设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旨在探索中国高职课程的改革之路。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高职院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培养规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2、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加上职业元素演化而来,并没有系统化和根本性地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近年来,虽然各地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展了各种改革尝试,但是在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时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和教学安排,其直接结果就是影响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一方面人才需求方在录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后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及人力、财力、物力去对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另一方面,毕业生由于在学校学习的诸多课程和知识并不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而加大了寻找工作的难度。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及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技术人才,中国的高职教育需要对传统的学科分类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重新构建以

3、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 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意义(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定义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是在借鉴了德国工作导向课程的基础上,并结合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是对高职院校课程本质“过程”的回归。这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由此可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即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

4、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知识,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学习,获得可迁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3。(二)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加快且工作程序愈加复杂,因此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快速上岗的能力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即除了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学及人际交流能力等关键能力。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当拥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实习与人际沟通交流经验,但传统的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中心,系统性机械地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把学习理解为一个书本过程,忽视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5、,造成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只能用于应付考试而无法应用到工作中去;传统的高职技能培训则把具体的各个工作过程分割成一个个的点,这种点状的操作技能训练,由于忽视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无法实现工作各流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更无法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工作背景意识”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即以工作实践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和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系统化地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将极大的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最有效的模式。二、 工作过程系统

6、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及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工作行为体系的建构过程。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思想,具体的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如图 1 所示。图 1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准备职业教育是最贴近现实工作的教育,为掌握其这一特征,在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时必须深入实际,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1.行业分析。在正式开发针对某个行业的具体课程之前,首先要广泛的收集这一行业的发展和用工数据,包括本行业领域内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对未来的发展预期、行业当前的用工情况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用工需求预测。只有

7、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职业人才需求和相对应的职业教育现状并合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且以此为依据才能明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思路和目标。2.工作流程分析。在明确了行业的特点后,接下来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即对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其条件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案例研究,客观、系统地描述出每一个细节并对之做出规范化的记录。具体而言,工作流程分析的对象包括了生产(或服务)过程及其关键辅助过程,如工作步骤、工艺流程等。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行动中的具体工作领域, 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 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 反映了该职业

8、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 而且完成该任务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多数是开放性的4。典型工作任务不仅确定了这个职业的基本框架,也构建了相对应专业高职课程的框架。因此,在梳理完一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后,要对其中典型工作任务做出详尽的分析。一般而言,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课程,例如, “货物进出口报关”是对外贸易领域内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包含有“进出口货物的申报” 、 “报关单的填制”等若干学习任务。4.行动、学习领域归纳。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采取同类项合并等方法将典型工作任

9、务加以归纳形成行动领域,再以此为基础建立该项课程的学习领域,并最终成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并集中体现了该职业的特点和对从业者的要求。(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置完成了行动和学习领域的归纳工作后,再将与任务密切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促使任务中的知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根据特征设立相应的课程、拟定教学大纲及编制满足需求的教材和配套学习资料。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为学生今后在现实工作中快速的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做准备的,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使每项工作都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组合成特定的工作要素以实现工

10、作目标。由于各种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别巨大,对工作过程的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课程的设置上也要依据各个岗位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例如,秘书岗位属于服务类工作,其工作过程按照服务内容划分比较适宜;家电维修的工作对象是家电故障的发现和排除,其工作过程可以按照家电结构的系统划分;而对外贸易工作岗位则适合按照具体业务内容来划分。在教材的编写上,鉴于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项目式课程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普通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压缩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教材内容从而构成高职院校课程教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此时,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前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准备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再重点邀

11、请相关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本课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课程主讲教师共同举办教材编写研讨会,并结合一线在职人员和优秀毕业生代表的意见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同时还应编写相应的教学辅助资料,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教材的具体编写上,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要注意操作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比例问题。为突出高职学习实践性强的特点,教材的编排上必须以传授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辅;二是要注意结合对院校场地、各种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的综合利用来最大程度的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5。(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由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真实

12、性” ,要现实这个“真实性”就是要使学生在教学中面对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工作方法等与未来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情景一致。为了做到真实再现实际工作的情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及适宜的教学组织模式相互配合。教师方面,要有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外,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来共同实施教学。因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是处于实际中不断变化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学的老师既懂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同普通高校类似,自身也多是以

13、理论学习为主,并且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也是才“出学校”又“进学校” ,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上平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极少有机会与校外的工厂、企业联系,这就导致了一是专职任课教师的教学常以理论为主;二是所教授的实践知识不能完全与当时的真实工作同步。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就需要通过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以及通过校企合作聘请工作在企业一线的资深员工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来增加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教学组织模式方面,实际的工作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来开展的,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模式具有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

14、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包括平时在书本上和普通课堂教学所不能培养的分工、协作、自我表达、谦让、沟通交流等重要的合作技能。因此,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其真实再现工作场景的特点成为帮助发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优势的有效模式。具体而言,首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小组规模。小组的规模过小,组内共享的知识范围就比较小,规模较大的小组由于成员性格、知识结构等呈多样性,相互间学习的空间更大,但是也容易出现课程管理困难和学习上“搭便车”的现象。通常,4-6 人的小组在团队学习活动中的有效性和参与性等方面可以达到最佳效果,各门课程可根据自身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小组人数做出调整。其次,要注意小组的构成结构。在小组的合

15、作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同事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当然,这里的“质”并不是指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应该是指包括学生性别、个性、背景、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差别。最后,要注意学习小组的灵活机动性。在实际工作中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有时候会需要几个部门的配合,同样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也应该对此有所体现。例如,工作系统化课程有着明显的能力螺旋递升的特点,因此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工作任务难易程度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小组规模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6。(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评估要评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要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

16、首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职业性”是评估标准制定中最基本的原则,这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特征。对“职业性”的评估要重点关注与职业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相近的学习和考试形式的设计。并且在评估过程中要注重课程是否做到专业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工作计划与工作实施相结合。其次,要重视“有效性”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相比于普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对工作任务具体操作过程的掌握情况,因此不能仅凭以往以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高低作为课程有效与否的标准,而应该以教学过程中教材和学习资料的编制是否系统描述了具体的工作任务、操作指南以及相应的专业知识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地重现了现实中的工作场景,是否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中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对工作任务的实际处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为标准。最后, “多元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评估内容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