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63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295识王亲国戚墓320座,位于桂林市东北郊尧山山脉西南麓,东达 大圩、西至穿山、南抵拓木、北迤甘棠,方圆107平方千米,雄 霸桂林的最佳地理方位,拥享桂林市最丰富的生态资源。本文拟 就王陵的核心代表靖江王十一陵所依托的尧山生态环境,论述相 互关系,拓宽文物保护的手段。 一、风水与靖江王十一陵 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催 生了风水学理论的成熟和运用的广泛。而“灵魂不灭”、“事死 如事生”的思想观念使得人们对墓葬地的环境勘测如对人居阳宅 环境的选择一样讲究。阴宅的选择归纳起来为“龙真”、“穴的” 、“砂环”、“水抱”四大要素的统一,具体地说是

2、指:埋葬尸 骨的墓穴为“龙”,要葬在旺盛之气凝聚不散的地带,因此穴的 附近(尤其以穴前为最佳)必须有水流动以生气,穴的两旁有山 岗象左右手一样环绕(称左“青龙砂”、右“白虎砂”,而且 “青龙砂”高于“白虎砂”)保护墓穴聚水固气,四要素的完美 实现为“吉穴”。 靖江王陵作为靖江王的陵寝,选址必然引起高度重视。明初 洪武九年(1376),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就藩桂林府时,就亲自 踏勘“吉壤”,挑选建筑陵墓的风水宝地,最终选定尧山。尧山 坐伏桂林王城东北方向,是五岭中越城岭的余脉,距离市中心10 千米。尧山主峰海拔909.3米,相对高度760米,是桂林最高的山 峰,也是桂林唯一的长脉土岭,恰是这样的稀

3、罕品质迎合了靖江 王室的尊贵身份。 尧山以变幻多姿的四时景致闻名。春季,杜鹃漫山,姹紫嫣 红;夏季,松竹葱郁,犹如阵阵碧涛;秋天,枫红柏紫,野菊遍 地;冬天,白雪纷扬,冰花玉树。尧山之名,唐朝莫休符桂林 风土记释为:“尧山在府东北,隔大江与舜祠相望,遂名。” 因为尧山不仅景观引人入胜,又承先圣之气灵,所以明朝以前就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296历经开发,古迹众多。海拔450米处,秦朝建有尧帝庙,庙前有 田数亩,经年丰收,传为尧帝所赐旱涝保收的“天赐田”;海拔 600700米处,唐代建有白鹿庵,又名玉皇阁,为当时高僧白鹿 禅师的故居;山腰深涧中,有泉水涌出,口味清甜,四时不绝, 流淌至山下,人称“天赐

4、泉”。隋唐时,桂林人到尧山踏青、中 秋登高及拜教祭圣的传统已经盛行。这样广聚人气的好山好水, 靖江王当然霸为己有。 良好的风水环境是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岩性、土壤、 植被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尧山之所以能获得靖江王的 钦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尧山生态契合风水观: 尧山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常见风力最高为45级,年平均气 温19.1,年均日照时数1684.4小时,年均降雨量1926毫米,蒸 发量1485毫米,属多雨温湿地带;从地质学角度,可选陵区“位 于断层线以下,其水源多来自富含地气的深层地下水,但岩 层倾向又可排泄多余的泉水和地下水入漓江”1(前文提到的“天 赐泉”就是典型),桂林天然

5、的潮湿气候、过量的水分通过水向 流动从而使陵区保持滋润而不过于阴湿,适度的气温也有利了地 面土木建筑和宝城地宫内棺木床、尸骨的保存。从土壤地貌角度, 史载尧山“积土盘回,亦略带石,长竟数百里,高亦为桂诸山之 冠”2。而且陵区处在“山麓前的第四纪洪积坡积地带,故土层 深厚,多为亚黏土红壤”,因此陵区植被发育良好,与桂林城普 遍的石灰岩地貌难以种植绿木迥然而异,“陵寝以风水为重,荫 护以树木为先”(语出青乌先生葬经)。 靖江王钦选的陵区以尧山为靠山,左右两翼有余脉护卫,形1刘沛林著理想家园风水环境观的启迪 ,60 页,上海三联出版 社 2000 年版。 2明张鸣凤著桂胜 ,121 页,齐治平、钟夏

6、校点本,广西人民出版 社 1988 年版。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297成左“青龙砂”右“白虎砂”、青龙压白虎,前面是桂林的生命 河漓江,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中间一片开阔的低凹盆地适合开发 陵区,构成一个较为典型的马蹄形风水宝地。 尧山生态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植被、水向的互动互补弥补 气候阴湿的缺陷,完善了风水在尧山利用的价值,创造了长久保 存的靖江王十一陵。靖江王十一陵地质剖面图1二、靖江王十一陵生态变迁 岁月悠悠,朝代更迭,靖江王十一陵虽坐享风水宝地,但经 年累月,时移境迁,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变化的过程,大致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一)生态环境优越时期(137617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虽然

7、 如今靖江王十一陵区大多荒败,人们已不能直接见识明朝时期陵 区繁华的风貌,但从陵区的分布来看,陵区背倚尧山山脉,坐北 朝南,三面山抱林拥,青山绿水,与陵区红墙绿瓦、朱漆殿宇交 相辉映,历史古迹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是可以肯定明朝是靖江 王十一陵生态环境最优越的时期。这依据几方面的原因:1.陵区1关于尧山的地质情况,参考刘沛林著理想家园风水环境观的启 迪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 年版。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298的建筑、保护和维修毕竟有当朝统治的强势支持;2.从对石作仪 留存、考古挖掘、遗址勘测、文献资料等信息的分析,十一陵在 建筑风格、墓葬规制方面呈现早、中、晚式不同类型,明朝社会 经济发展的盛

8、衰和历朝皇帝不断致力于销藩是导致这些差异的根 本原因,但也不能忽略历代靖江王的个性。靖江王喜好在桂林城 大兴土木,对阴宅陵墓当然不会轻视。陵区早期茔地宽广,二代 悼僖王陵占地315亩,三代庄简王陵占地87亩,严重超出明王朝 的规制律令,明史记载:“正统十三年定亲王茔地五十 亩郡王茔地三十亩。”(明史卷五十九)。因此有理由 相信靖江王为保存地宫尸骨和营造王陵气派是十分重视生态环境 的。 附:靖江王十一陵占地面积一览分期陵 名外围墙范围:长宽 (单位:米)占地面积 (单位:亩)二代悼僖王陵577364315早 期三代庄简王陵252.05229.2187四代怀顺王陵14714431五代昭和王陵176

9、8823六代端懿王陵220131.543七代安肃王陵1848022中期八代恭惠王陵16910927.6九代康僖王陵105.559.59.4十代温裕王陵100.5629.3十一代宪定王陵120478.4晚期十二代荣穆王陵12237.56.9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299调查组部分成员与靖江王第 21 代后裔朱名香(后排右二)于庄 简王陵前合影。明朝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依据难以复原,大胆的 想象也也应适当,而学术界生态学介入靖江王陵的考古研究还很 薄弱,遍访有关专家后,取得较为一致的观点是,陵区的生态保 护是规范有效的。每个独立陵区,神道两旁铺满平整的草皮(这种草皮可能经过特殊处理,即

10、使现在依然明显可见,与簇拥石作 仪的杂草形成鲜明对比),内外围墙范围内的周边种植嵩草,并 被有意识地控制其生长高度。早期外围墙范围内苍松翠柏、杉树 参天、竹林翠绿鸟鸣,风景秀丽独特;中晚期锢于茔地有限的面 积,内外围墙内都基本不种植树木,据专家介绍无“杂树交错”, 陵区与陵区之间种植了大量高耸入云的松木,营造出森严的气氛。生态环境的优越保持得益于陵区附近挂子村村民的守陵护陵。 挂子村是靖江王府辞退的宫女、太监、仆人颐养天年乃至繁衍后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300代的聚居地,他们享用靖江王赐予的土地,免交地租田租,承担 守陵护陵的责任。忠君以及奴用思想影响的作用,以及政府布告 规定禁止砍伐、禁止偷挖、

11、禁止入葬区,使近三百年来十一陵生 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的保护,十一陵减少了自然侵化,避免了盗 墓盗陵的侵扰。 (二)生态环境始遭破坏的时期(17世纪中期明亡清乾隆 时期)1650年满清立国、明朝灭亡,靖江王或被杀戮或纷纷逃难, 挂子村的村民也难以避免厄运。支持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环境优越 的社会背景消失,明末清初起义军、清军、叛军推翻旧朝的毁灭 性破坏,直接引起十一陵生态系统的变异;再者,陵区生态环境 缺乏人工护理,自然调节的无序性极大地破坏了原先整齐规划的 植被生长。 (三)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性保护与破坏并重时期(清乾隆 20世纪初)清代乾隆中期,靖藩裔孙朱依培为重振朱家王室威 风,捐资倡办,在通泉

12、巷兴建了朱家祠堂,在十一陵附近置办祭 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1朱家联宗祭祖,上坟扫墓。农民租种祭 田,开垦前一时期惨遭破坏的陵区土地,使陵区土壤得以活用, 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效能,也增加了家祠收入,使之成为良性循环 的护陵产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扫墓的传统继承至今,四面八方 的靖藩后裔不辞路途辛劳到尧山十一陵上坟,这是生态护陵的意 识体现。 祠堂产业的力量毕竟有限,而陵区保护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包括反盗墓、生态护理、建筑修护等。农民难以也无法涉入这些 繁杂而又艰辛的管理。清代以来,人为因素及自然侵化剥蚀的不 可抗拒的原因,靖江王十一陵的建筑风貌有了极大的变化:陵墓 内外墙塌落、地面建筑(三券进门、

13、棱恩门、棱恩殿等,多为土1据靖江王第 21 代后裔朱名香(现在桂林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工作) 介绍,农历二月十五日为朱家祠堂建成的纪念日。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301二代悼僖王陵生态荒芜木结构)逐步消失、石作仪仗不同程度自然风蚀和人为破坏,这 些现象持续到下一时期。 (四)生态环境荒芜时期(20世纪初1985年)清末民初, 又一乱世,朱氏祠堂产业遭受摧残,祭田的管理制度被打破,靖 江王十一陵再次陷入全面毁灭的灾难。自然侵蚀无序,盗墓连连 不断。最为恶劣的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李品仙部队北 上抗日前率军驻扎在十一陵,暴力驱赶附近居民,划地为营,以 军事演习为名大肆盗墓。军队针对所有

14、王妃合葬墓、厚葬次妃墓 及第一代辅国将军墓野蛮挖掘,还不放过陵区内大量的常年松树, 贪婪的士兵挑着砍伐的松木到花桥市场(今七星公园一带)贩卖。 十一陵区生态林的损毁,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互相保护、互相 影响的系统关系。建国初期,为适应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新成立的农业科技部门在十一陵范围内落脚开垦。七十年代管理部门工作欠历史教学与田野调查302到位、盗墓贼肆意盗挖、附近单位的自私行为,十一陵损毁严重达到极致。据桂林市文物队1983年12月(时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交的对靖江王陵现状报告中写到:“据最近调查,30余座有石人石兽仪仗墓的墓园以内,已有大多数被附近社开荒种植瓜菜,或是有些单位种

15、树种茶,十一座王墓中也已有六座被种植,他们挖毁砖石、对墓葬形制进行了破坏,还有一座端懿王墓,因文革以来错误地划为公墓区,已使其面目全非。”1 王墓荒废,地下文物凌遭窃取,地面生态荆葛蔽野,任人破损,一片荒夷。三、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的今天和明天随着我国国力增强、文化事业兴盛,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卓有成效地开展。1984年开始设立靖江王陵文物专门管理机构尧山陵墓文物管理所;1988年成立尧山派出所,协助王陵管理与保护的工作,遏制盗墓之风。1998年管理所更名为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实行“桂林市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桂林市靖江王陵博物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庄简王陵是靖江王第三代朱佐敬及其妃沈氏的合葬

16、墓,因其地理位置最优,坐伏尧山脚大头岭西麓,开发最具有观赏价值,1987年部分修复后对外开放,生态环境经过一定修整。神道两旁铺满硬草,种植屏列的马尾松,石作仪像周围种植矮米兰,内围墙墙边种植马尾松、米兰,陵区延伸至外围墙的范围生态林繁密杂乱。 八代恭惠王陵现处于尧山桃花经济林的范围内。由于技术、资金、人员管理的欠到位,其余九陵的生态环境基本还是荒芜无序,一片苍痍。1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1983 年 12 月关于靖江王墓保护问题的汇报 ,内部资料。尧山生态与靖江王十一陵的关系303附:靖江王十一陵生态现状陵 名生 态 现 状二代悼僖王陵被林科所占用种植松树林、柑橘林、油茶 林四代怀顺王陵、五代昭 和王陵、十一代宪定王 陵、十二代荣穆王陵陵园内基本未被其他设施侵占,但已长满 杂草、灌木,部分石作仪仗已移位倒地六代端懿王陵已全部被近现代民墓侵占,部分石作仪仗 已移位倒地,内外围墙内竖有供电局索道 专用输电电杆七代安肃王陵外围墙范围内被茶园占用,陵园内被茶科 所灌溉用水渠,神道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