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62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刘升镇中心学校刘升镇中心学校 陈耀武陈耀武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文件精神,我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研究,在对本镇所辖的 6所小学和 1 所中学(重点对镇中和镇小 1137 名学生的调研)的2045 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研中,我发现其行为习惯大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少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不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学习氛围不浓等;二是少数学生纪律观念、集体意识淡薄,课间追逐、打闹事件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学生环保意识、审美意识不强,乱扔果壳纸屑、乱涂乱画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

2、低年级) ;四是个别学生不爱劳动、个人仪表不整洁等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个别学生讲粗话脏话、不懂礼貌等陋习依然存在。造成我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上突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我近半年的调查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个别学校在落实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章制度方面力度不够,没有形成教导处、大队部等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家长与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受农村地区多年来不良陋习的影响;三是部分班主任及教师对抓学生养成教育意识不强、教育教学手段及学生管理方式方法创新力度不够,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有血有肉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现,因而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接受;四是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由于外出

3、务工对子女关心教育不够,把孩子让爷爷奶奶照顾了事,而爷爷奶奶又管不住孩子,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孩子,导致部分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胡来或孤僻怪异,学校一时难以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心理。在调研中我认为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具体来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养成教育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他的利息。 ”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

4、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有助于道德行为由不经常的、偶然的行为变成一贯的行为,有助于道德行为方式的巩

5、固,它作为人的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不需要意志力控制,依靠的是内心的动力。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又符合品德发展的规律。 那么,在实践中,又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呢?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看,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以下就结合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过程,探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问题。 (一)(一) 、认知明理,让学生对良好习惯达成共识、认知明理,让学生对良好习惯达成共识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行为方式, “知”是基础,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定的道

6、德观念,从而形成辨识能力,继而养成行为习惯。因此,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有助于养成行为习惯的指南。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知”的源泉。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有效沟通,达成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共识,使学生从优良的环境中获取“知”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才是良好的行为” 。另一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较高的品德修养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有较强依赖性和信任感,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二) 、以情引情,让学生对良好习惯产生情感、以情引情,让学生对良好习惯产生情感每个学生都是有心理感受的个体,同样,他们也有着强烈的情感。学生已经有了对行为认知的爱憎和好恶

7、等情绪态度,在这个时候,教师加以情感引导,便能使学生对行为习惯养成有更好的认知,加强内心体验。因此,教师要以情引情,带着感情去对待每个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工作、对他们的爱,他们才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从而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努力学习,这便是一种情感榜样的作用。在对待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宽容以待,耐心地进行引导,容许学生有改善行为习惯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表达对行为习惯的情感时,要循循善诱,以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彼此交流情感,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正确态度。 (三)(三) 、培养意志,让学生用良好习惯自觉规范、培养意志,让学生用良好习惯自觉规范学生思维尚不定

8、性,比较跳跃,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意志教育。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行为严格地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在自我批评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其次,除了在上课过程中贯穿学生意志培养的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行为规范意识,并有意地遵守学校行为准则。 (四)(四) 、践行实际,让学生对良好习惯强化信念、践行实际,让学生对良好习惯强化信念“行” ,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不定性,行为活动没有规划,加强一定的训练,可以

9、反过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而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行为训练上加强培养。一方面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观察学生行为,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同时,还要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基本成长足迹,让学生在认知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看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成效,从而强化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念。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明理、动情,由信而服,由服而行,行而有果。这需要每一位教师辛勤地付出和不懈地努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知情意行”的引路人,就必须将自己的“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以学生认知良好行为道德品质为基础,以

10、涵养学生道德情感为纽带,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道德斗志为保证,最终以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归结。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重点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重点 (一)(一) 、抓住关键期,从点滴小事做起、抓住关键期,从点滴小事做起古人云:“水滴石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结合学生思维行为不定性、不规范的特点,要抓住关键,及时引导教育,强化训练,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展教育,从细小处着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从最基础的“走姿、站姿、坐姿、卫生、礼貌”等方面开始,让学生从小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二) 、形成家校合力,从各个角度做起、形成家校合力,从各个角

11、度做起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活动。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组织形式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家庭的影响较大,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因此,要有效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学校可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信箱”等,定期地让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同时,还可以优化学校网页设计,为家庭提供现代化的信息

12、交流平台,并且提供给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了解较好的教育方法。二是举办“家长学校” ,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举办一些“我与爸妈共成长” “礼貌我能行”等活动,学校提供平台,家庭和孩子共同参与,通过举办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的养成教育活动,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和谐整合;让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新的认识,教育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增强了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三)(三) 、坚持持之以恒,从全面落实做起、坚持持之以恒,从全面落实做起为了强化良好习惯养成的认识,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基础,学校必须持之以恒地开展“日查、周结、

13、月评”的常规教育活动。日查:每天由学生会成员根据文明礼貌、爱校守纪、集会纪律、仪表卫生、红领巾和校牌佩带等养成教育内容,全天对各班进行细致检查,量化评比。设立卫生安全监督岗,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周结:在周一早上国旗下的讲话上总结一周工作,表扬进步大的班级、学生,评选红旗班级。通过公布每周量化评比成绩,督促各班进行反思,找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不足,不断改进班级工作,提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堂上各科任教师要严格教学常规,培养学习好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困生转化案例,每学月每位教师撰写一份学困生辅导记录,耐心细致、满腔热情的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第

14、一,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例如:教师处处带头讲诚信话,做诚信事,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课内课外都要讲好普通话,带头营造推广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家庭教育要从落实家庭教育常规入手,从家长自身做起。如:对长辈有礼貌,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及生活、劳动做家务的习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不断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育实效性。

15、第三,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每学期请得胜派出所的民警、泸县交警五中队和宋观社区的领导来学校,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安全意识。第四,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团队组织作用,开展“以诚实守信,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班队教育活动,运用“诚信讨论” 、 “诚信评价” 、 “评选诚信小标兵”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如:校级三好学生,校园之星,诚信小标兵等,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促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增强活动效果。第五,环境对人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为此学校努力追求育人环境的构筑,建立校园文化走廊。如:校训上墙,楼梯口设置文明警示语,楼道悬挂名人画像,展示学生作品,美化绿化校园,办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黑板报,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总而言之,学校只有让全体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之中,不断加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创新力度,学生的品质、道德和品味才会有更大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