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600467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大学阶段是全面培育大学生以生命观为核心的人格的关键时期。近几年来,大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生命存在模糊、甚至歪曲的认识,因此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调查和研究,从不同视角剖析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在大学生中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选取我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 197 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

2、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男生 126 人,占 64%,女生 71 人,占 36%;大一 47人,占 23.9%,大二 52 人,占 26.4%,大三 56 人,占 28.4%,大四 42 人,占 21.3%;文科 48 人,占 24.4%,理科 65 人,占 33%,工科 84 人,占 42.6%;独生子女 96 人,占 48.7%,非独生子女101 人,占 51.3%。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涉及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

3、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二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认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体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生命是一切智慧、力量和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那么大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情况如何呢?1 对于珍惜生命方面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你觉得你是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回答“是”占 92.2%;回答“不清楚”占 6.5%;选择“否”占 1.3%。调查结果

4、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珍爱生命,并能积极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 对生命的意义方面被试者中有 62.3%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有明确的人生目标,27.2%的学生不清楚,10.5%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上大学的目的依次是“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为了学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为了父母的希望,将来报答父母” 。3 对生命的体验方面回答生命是美好精彩的有 48%,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一般的人有41.3%,感觉生命轻松快乐的有 37.9%;对生命的体验感觉“不自由”的有 10.7%;感觉生命充实的有 38.5%;对生命的体验感觉“空虚”的有 9.6%。

5、由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生对生命关注程度不高,不到半数的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对生命的关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个体生命活动的内在鼓励、对生命的自我确认。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生命忽视、生命意识不强。(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近些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重,大多数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学业、就业、恋爱等诸多原因都会引起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衡。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而且也不是个别现象,已具有一

6、定的普遍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时期,他们享受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他们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四二一”家庭,自然而然就受到家人的过分疼爱和迁就,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抗挫折的能力,加之他们一入学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 ,长期以来家长被“高分数” 、 “好成绩” 、 “升学率”等目标蒙蔽了,只重视他们的学业,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教育中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底蕴,使生命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

7、效果。另外,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内容非常匮乏。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用的是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决定学校主要科目的设置,地方与校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生命教育现在只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少数地区或学校,还有的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积极普及生命教育。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一)意识构建要用“生命关怀”指导大学德育的实施和改革。 “生命关怀的教育观从人本出发,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以帮助每个人最完美地实现自己生命意义的权利为教育目的。 生命关怀的德育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而且要把学生作为

8、一个生命的整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另一方面,要用大学教师的生命情怀启发大学生的生命智慧。大学教师作为大学生良好生命意识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必须自觉锤炼自身的生命情怀,养成自身的生命智慧,做一个敢于和善于在与学生的日常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的教育者。在直面学生的场景中,能“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课程设计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在于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

9、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认识死亡,使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寻找生命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从而珍惜生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生命的科学认知;生命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关爱生命的信念,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生命过程中的挫折和失意,实现生命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教给大学生保全生命的基本技能,帮助他们养成生命智慧;生命审美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享受生命之美;生命意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拓展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死亡教育,

10、帮助大学生直面生命过程,向死而思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归生活本身,有意识地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增加人文关怀,带领学生思考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通过对生存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人生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针对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讲授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化解他们的挫折感。(三)环境构建要创建充盈着生命气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经过其内在系统(管理、教育、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生活)的维持与外在环境变化的互动,共同创造、继承和不断更新的假设、信念、价值

11、观念、规范、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产物” 。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要构建校园的人文环境,高校不仅要有设计独特的教学楼、宽敞的教室、环境优美的校园,而且更要增加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定期邀请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师开设讲座。学校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学校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引导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心理健康课上,教给他们有关青春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变心理品质。在生活上,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指导帮助他们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让他们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意义,使他们能

12、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生活。同时,还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自助组织,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法,并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使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开设一些绿色通道,比如健康网站或者心理咨询室等,帮助他们坦然面对所遭受的挫折,掌握转化不良情绪的技巧,避免出现自毁性行为。参考文献1王文科.生命教育概论m .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83.2许海元,等.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01): 125-129.3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102-104.4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词j.现代大学教育,200()2):39-43.5潘明芸,等.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2): 129-13.6张加明,等.大学生生命观调查与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 32(02): 35-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