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600149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比喻、简略语及过时语作者:刘何庆(匀纳)【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有关完善社会类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从比喻的作用、简略语的含义、词语的适用寿命等方面,对比喻的 概念其对社会的正反作用、所列举简略语的完整语及其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适用寿命已终止的词语(过时语)对社会的危害性等进行 了较详细地阐述。前前 言言以实而论,在以前本人与各地公民交流有关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时,本人所持的意见毫无疑问地遭到绝大多数人的驳斥。其实,本 人被驳斥为平常,不被驳斥反倒是异常。因为,无异议的观点无必 要重复地讲,有必要反复提的应当都是有异议的,所以,在正常的 社会里,无驳斥存在才是奇怪的现象。笔者同样也被正统教育所教,

2、 但自幼没有完全接受正统教育的所授内容,故我所言有背于正统教 育,遭到完全接受正统教育的绝大多数人的驳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情。任何没有经过争论、辩驳的对民怎么或为民的什么等论都是虚 论。有驳斥才可能有反驳,经驳与反驳的较量才能使得自己的看法 与绝大多数公民的看法取得一致,也就是所有参与者达成共识。有 共识即形成公共文化,有公共文化才可能有高效的共同进步。 首先,对一概念作一说明,“文盲”不等于“没有文化”。文 化是指对事物认知的表示,文盲也有文化,其可以用基本的方式表 示对事物的认知,只是文盲不能应用人们所约定的文字、符号等来实 现对事物认知的表示。一般也把是文盲的人称为文盲,而把非文盲 的人

3、分别称为不同程度、不同等级的知识分子或文化人。毫无疑问 在社会活动中,知识分子体现自身价值的效率一般会高于文盲,然 而,文盲做知识分子的老师也不无可能。 文化是人类在心态层、行为层、制度层及物态层等方面,对大 自然认知的表示。在可信度方面文化被分为正统文化、正确文化和 真正文化。正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党会、社团、教派、学派、家2族等,一脉相承的嫡派、嫡系所传承的文化,正统文化的可信度为 最低。正确文化是指人们共同认为是与实际无偏差而现时固定的文 化,正确文化的可信度为中等。真正文化即真实且正确的文化,其 真切、与实际无偏差、固定,且不随时间而改变,真正文化的可信 度为最高。 正统文化是相对于各

4、类法人而言,他们分别都有各自的正统文 化。正统文化不一定是正确文化,其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形成及发展 情况。有正统文化自然会有旁侧系文化与之相对应,而旁恻系文化 也不一定就是不正确文化。国家正统文化应当是“大一统”中所涉 及的以国家名义传承的文化。国内的其它文化即是国家旁侧系文化。随着人类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演变,“大一统”的含义也在逐 渐地丰富。其基本含义至今尚未改变,即国家内的所有公民尊重、 遵从一文化的统领,这不仅是某国、某民族、某时期,而是各个国 家、有史以来都遵从的原则。一文化原则无改变而不同时期的文化 内容则有差异。最初是君王个人的意志作为国家的正统文化,并以 此对国家实行统治;其后是家

5、族正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正统文化;到 近代,是某个教派、学派、党派、社团的正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正统 文化;到现代,是由各教派、学派、党派、社团、公民等提议并经 全民认可的文化作为国家的正统文化。 不言而喻,国家正统文化由最初是个人的,经家族的、党派的, 发展到目前应当是全民共同的文化,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规律; 人们也习惯地讲这是由上帝所注定且各国必须遵从的客观规律。历 来是没有凡人能改变任何的客观规律,今天,独专文化转变为全民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然,且此改变也可谓是非常地适时。 国内各公开的正当派系都承认的文化,则是正确的国家正统文 化;若某派系的正统文化无经其他派系的认同而直接作为国家正统 文化

6、,就很难保证其是正确的国家正统文化。只要按形成文化的公 允程序进行文化建设,保证正统文化的正确性并不困难。 正确文化不一定是真正文化,自然类正确文化中可能包含着更 多的真正文化;而社会类正确文化中可能包含着更少的真正文化, 且社会类正确文化中还可能出现更多的谬误文化。就文化整体而言, 正确文化是在不断地接近着真正文化,而两者将存在永久的差异。3人类现有的绝大多数的文化都是由古人们、先辈们所创立。当 然,我辈也是未来的古人和先辈,文化也是由我们来创造。创造文 化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体现。相对于文化整体, 每个人所创的文化内容都是微不足道,而其被全体公民一致赞同并 所用就可以成为推动

7、社会发展的强力。请诸君莫将自己忽略,自己 有所感悟就不可以藏着掖着,更不可使其发霉而生害;应当公开地 讲出来,或许它能对自己、对大家都有些益处。 在此就有关比喻的作用、简略语的含义、词语的适用寿命等方 面的本人所持有的一些看法作一介绍,以求得到大家对所提内容的 批驳或赞同。一、比喻的作用一、比喻的作用许多人喜欢用比喻来说明自己所论的正确性。适当的比喻可得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误的比喻可能使人走向歧途。在此前的比喻 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混淆了艺术性比喻与生活性比喻的概念。在 此从比喻的概念、滥比之害无量、正反面比喻、一般人好比是录音 机以及明比喻及暗比喻等五个方面,与众人一起对比喻进行一些探 讨

8、或者是向众人请教。(一)比喻的概念(一)比喻的概念艺术性比喻是将在宏观上似乎是同类的两事物作笼统地比较, 产生艺术性的明白。其似乎是同类之间的比,实际上是通过此类与彼 类之间牵强相比,而得出涕笑皆非的且又似乎很有道理的结果,其 也被称为类似比喻或类比喻或类比。尽管对此比喻盘究起来很是荒 唐,而某角色用此比喻却能说服对方而占据优势,即产生出极好的 艺术效果。艺术性比喻应用在文艺作品、休闲生活中。 生活性比喻是将在法规、原理、关系、性质上属同类的两事物 作具体地比较,使客方得以明白。其是如此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也被称为同类比喻或比喻或同比。生活性比喻可以高效地解除人类 的困惑、迷惘,使人们明白、

9、开心、娱悦,认知一致,和谐相处。此 比喻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当然更可以用在文艺作品、休闲生活中。4分清这两类比喻,人们就不致于乱比,从而有益于人类的合自 然地生活。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艺术性比喻,就会把生活儿戏化; 若在工作中应用艺术性比喻,就是拿工作开玩笑。在判官断案中绝 不可以用类比,而只可以用同比。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案件时,判官 若用类比,就有可能出现极荒唐的结果;若在同一法理之下,与所 知事件作同比,即可裁定出正确的结论。 如,轰动全国的许霆案,银行的柜员机在营业时间之内、接受 客户的请求、按比例有规则地付给客户许霆约 17 万元人民币。法官 们没有遇到过此类事件,于是,有的法官就进行类比

10、判案,把 ATM 机比作金融机构的房间,以入室盗窃金融机构巨额资金罪,判处许 霆无期徒刑。ATM 机与房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物体,拿此两者 作比喻即是艺术性比喻。由于此艺术性比喻,受到了众人的盘究, 无奈之下,众艺术家们又将无期改判为五年有期徒刑,此改判更是 荒唐透顶。 对正常的理案者而言,应当是按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进行正常作 业的关系来作同比,可把 ATM 机比作金融机构服务员(本来就是柜 员机),客户许霆与金融机构方的服务员在办理业务时,出现了表 象上的疑似差错。是不是差错还没有查明,若是差错,是谁的错更 无查明,根本没有破案,何有法院的立案、审案、断案、判刑和许 霆的服刑? 事实上,本案

11、的办案者还没有向社会公布此案的破案结果,本 案的事实尚不清楚,其至今仍未结案。虽然以语言、文字公开了 “本案已结案”这一述语,而以如此几个字并不能证明事实上已经 结案。(二)滥比之害无量(二)滥比之害无量这里有一则某人好用的比喻:人们的体温在 36.2至 37.3之 间为正常,谁的体温若不在这个范围内,谁就是有病,那么,谁对 社会性事务的看法与大家的看法差距太大,毫无疑问谁就是有精神 病。 此比喻是在我们人类事物间作比喻,并没有跨类,应当是生活 性比喻,而不是玩笑或艺术性比喻。它喻意深刻,别具匠心,给人 以启迪,令人信服,当属经典之喻。此经典比喻可使人们明白、开5心、理性,并遵从“不可脱离群众

12、,应与现实相合”的原则而作为, 从而不犯精神病,维持人们平安健康地生活。 比喻与类密切相关,某主类又可分为分类、支类、支分类等, 有分、支类时,只可以在分、支类里作比喻,而不可在主类里随意 作比喻。如人类文化是一主类,此主类又分为自然类文化和社会类 文化。 回头我们再来看看上述某人所提到的体温与社会性事务。对人 体温的描述属于自然类文化,自然类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知 结果,不存在对各个体利益的差异性,最正确的文化也极容易被统 一。如体温超出常温为有病是被人类共认的正确文化。对社会性事 务的看法属于社会类文化,社会类文化是人类对人类之间各种关系 的认知结果,其存在对各个体利益的差异性,由于社

13、会类文化的起 源不同、主张者、传播者不同,绝大多数人正在遵循的社会类文化 可能非常地正确,也可能极端地谬误。即我们可以说,体温与大众的 相差显著的人为不正常人;而不可以讲, 思想与大众不相同的人就 是不正常人。 由此可见,上述某人好用的比喻属于自然类文化与社会类文化 两类之间的比喻,亦即是一个典型的艺术性比喻。绝大多数人都以 为其是科学的生活性比喻,且喻意深刻,令人信服。原来其不是生 活性比喻,而是愚弄人、欺骗人的一种技法或伎俩。 将艺术性比喻用于社会实践,实质是一种欺骗误导行为,更是 犯罪行为。大多数人的体温在 36.2至 37.3之间为正常的,也就 是说其既有正确性,且同时也有普遍性。谁的

14、体温若不在这个范围 之内,谁就不正常而属有病。而大多数人对社会的认识具有普遍性, 却不一定具有正确性,即其不一定为正常,那么与大多数人对社会 的认识不一致的人,就不一定有错,也不一定有精神病。例如,绝 大多数人接受了同样的错误教育,个别人没有接受此错误教育,按一 般的逻辑思维作结论,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因被传染而得了精神病, 个别人因没有被传染而维持着本无病的健康状态。怎么可以用体温 比喻来判定出个别人有精神病呢? 不难发现此体温比喻的危害性在 于,其将有病比成无病,无病比成有病,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社会 中的众多精神病患者齐心协力制服少数的健康者,病魔战胜健康, 使社会病情加重,直奔病危。6上述

15、某人好作的比喻,实际上没有使人们明白、开心、理性, 没有维持人们健康地生活;而是使人们是非不分,并盲目从众坚持 错误,助恶凌善,联合陷害忠良,结果人们只能是在危险中异常地 生活。 以此艺术性比喻进行犯罪的事件以前曾经有,今天也有,且多 如牛毛,举不胜举。 如在国法中曾经设有反革命罪。在应用此罪的年代里,绝大多 数人都在实施罪恶性革命。革命为中性词,当然,有时其可以充当 褒义词,有时也可以做贬义词。那年代所革的是正义之命,故其为 罪恶性革命。那时也确有个别人不革命,不犯罪。而按体温比喻规 则,个别人就是有精神病,就犯了反革命罪,就得坐牢,甚至掉脑 袋。 再如当今,绝大多数人都在顺从、容忍、放纵腐

16、败泛滥的现实, 极个别人不予迎合现实,而且极力抵抗腐败。依自然法则,应当是 绝大多数人都患有精神病,极少数人处于健康状态。而按体温规则, 个别人反而是有精神病,多数人则为健康者。当前虽说没有了曾经 的反革命罪,但是,精神病医院还没有拆除。为了多数人的安全, 病与非病者应当隔离,于是,强势的精神病患者强制弱势的健康者 住院治疗。这就意味着,众多的精神病患者在严肃地为个别的健康 者进行治疗。待到被治疗者被检测各项指标合乎要求并准于出院时, 原来的健康者也就被治成了合格的精神病患者。由此可见,他们的滥用比喻,比出的幸福观显然是,一致即为 佳,全民都成为精神病患者也是一种幸福、美满、健康、和谐的社 会。曾经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比喻,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现在理 性地讲,太阳与人两者及“红”与“亲”两者根本上都没有可比的 因素,怎么可能有,因为太阳最红,所以某人就最亲的逻辑关系呢? 然而,多数人都相信这种关系成立,且目前还有人认为此比喻无比 正确。7滥比成风,处处可见,若在此一一列举所有的有害比喻,那不 知要耽误大家多长的时间。再说这类比喻也往往令人不快,也许大 家更喜欢听正常比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