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99838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论陶艺指导策略若干 作者:发布时间:2006-08-05 来源: 点击数:976 黄华高【摘要】玩泥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陶艺创作中表现出的形象常常不同于成人的主观表现,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甚至成为成人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创作表现逐渐向写实性发展。如何保留儿童陶艺创作的原始个性,展现出丰富独特的陶艺作品,是本文力求阐述的对象。【关键词】儿童陶艺的原始个性 指导策略笔者选择了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做这样一个实验,请这些学生选择以下三种方法的任何一种表现一个篮子:a、用笔在纸上画;b、用彩纸剪贴一个;c、用粘土捏塑一个。结果如下:用笔画 用纸剪贴 用粘土

2、捏塑 一年级 18% 4% 78% 二年级 28% 15% 57% 实验告诉我们,选择第三种方法的儿童最多。这是因为“塑造不仅是一种技巧,更因为它是三度空间的,能刺激另一种想法。 ”(罗恩菲德语)由此可见,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用粘土表现自己所想象的事物,其三维立体的造型方式比二维平面的绘画手法有更加自由的空间,粘土塑造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他们不易受已有经验的影响,还未形成固定的思想模式,往往怎么想就怎么表现。因此他们在陶艺创作中表现出的形象常常不同于成人的主观表现,形成独特的个性表现,甚至成为成人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地深入,儿童的这种

3、表现不是无意中受到客观世界的异化,自然消失了,就是以纯客观的尺子来衡量,被扼杀了。如何指导儿童在学习陶艺时,留住他们创作中独特的原始个性,结合本人的实践与体会,就小学阶段陶艺课的具体指导策略作简浅的探讨。一、 鼓励自由表达自由表达是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当这种自由表达由于自信心的丧失或成人观念的强加而遭受挫败时,其结果便导致心情烦闷和精神失调。 (罗恩菲德语)所以,对于初次接触陶艺的学生,我会肯定他们,并热情地带动家长们一起鼓励孩子。只要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开心的,是自由的,不管他们的作品是生活的还原,还是生活的概括;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如:本学期新生开学第一节课,孩子在掌握泥性后

4、,我请他们进行自由创作。他们在抓耳挠腮后,就快乐地玩了起来:有的捏,有的揉,有的用力地摔打泥巴。一节课后,一只小猪、一艘小船、一把枪就诞生了尽管,在成人眼里,有的作品很像,有的作品什么都不是。但孩子们不在乎,自顾自地沉醉着,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是的,只要他们大胆、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独有的想法,他们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二、 强化直觉感受儿童陶艺的创作素材与形象来源主要依靠直觉,感性认识可以说是儿童创造思维的基础。因此,泥塑创作中依靠直觉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用的认识能力,是人脑调动一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面前的问题作出直接判断的能力。 ” (阿恩海姆语)其思维的特点是跳跃

5、式进行的,不存在中间的推理过程,而直接接触到问题的实质。1、用图片画面,实现艺术感悟如在做面具的活动中,展示大量的图片:有青铜面具,傩面面具,西藏面具等。尽管儿童并不能清楚的理性分析和准确的情感表达,他们所有的理解和认识表现出一定的茫然性和不确定感。但大量画面已经给了他们最直观的感受,这些形状和色彩给了儿童强烈的刺激,从而感悟创作出另一类的面具形象。又如在上认识民间泥塑玩具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将自己家里的玩具带来和大家一起玩,并一同讨论对民间玩具的认识。同学们有的带了布老虎,有的带了泥公鸡,有的带泥咕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一起讨论、观察动物玩具的造型、色彩,进而理解了民间艺术夸张、变形造型

6、的特点,培养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感觉。2、用电教媒体,扩大学生的经验范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营造形象内涵丰富、贴近生活实际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新的或者是以往忽略了的东西,体验真实或虚拟的情感,领略新视角的新鲜感受,激发对环境再认识的兴趣,扩大观察和思维的发散广度。例如:在大鱼和小鱼一课的课堂教学中,我运用海底总动员的一段录像(图 1)和大师的一些鱼的陶艺作品,学生非常的激动,看到了这么各种各样的鱼。由此丰富了鱼的形象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创作兴趣,再通过大师的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装饰性表现手法进行变形、夸张、修饰的表达,以丰富形象细节为目的,不断深入设计,从而使学生对鱼的形象进行最大化

7、的创新。在这一部分,我利用动画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使得他们首先对这堂课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克服了他们已有的认知范畴,扩大了他们的经验范围。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非常的生动。 (图 2、3、4)图 1 海底总动员录像 图 2 学生创作的鱼 1 图 3 学生创作的鱼 2 图 4 学生创作的鱼 3 三、 创设情境感悟在陶艺教学中,我们认为“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 ”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但创造性不可能简单、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尤其是儿童。如果创造性能轻而易举的传授,那么这种“克隆”的“创造性”将是毫无创造性与自我价值的。教学中创新概念的提出,就在于指导或者要求教

8、师避免“教”学生创造的误区。而是要营造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应用最有效的手段去帮助个人实现自我,刺激创造性,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更有创造力。所以我不用相对完美的成人化知识体系来要求学生一味的服从,而是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程序来引导他们学会从观察、学习、游戏或生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来开拓自己的创作思路。1、引入相关人员参与教学(1) 民间艺人进课堂有一次下班时,我走到少年宫门口,看到一大群孩子围着一位捏泥人的老艺人欣赏他那高超的技巧。眨眼工夫,他就捏塑了一些栩栩如生的西游记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我脑子一转,学生这么喜欢,何不请他到我们的陶艺课堂上来演示一

9、下。我打消了这位老艺人的顾虑,第二天他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一面做,一面谈起了自己学艺的经历、材料的变化。 (图 5)(2) 艺术大师进课堂一次韩美林来少年宫,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让他给我们的学生进行指导。 (图 6)(3) 家长进课堂每个学期陶艺班都有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看到自己孩子的创作过程,也可以参与孩子的创作。 (图 7)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泥塑的兴趣。我不禁感慨:什么是泥塑,什么是艺术,什么叫魅力,都已不在是抽象的概念了,它们已随着小小的泥人走进学生的心中。图 5 老艺人进入课堂 图 5 聘请韩美林 图 7 亲子课堂2、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

10、美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当地的民居、艺术家工作室、工艺作坊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是儿童陶艺创作的素材来源,他们时常把眼前看到的进行主观改造,一切为我所用,他们是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审美观去创造新形象。例如,在上大树一课中,A 班因为我没有带他们去实地观察大树的形状,质感,所以做出来的树干都是直直的,树皮表面也都是光溜溜的。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上 B 班时,我先带他们去观察大树(图 8) ,让学生亲自摸摸大树,再回教室创作,出来的作品和A 班完全不一样,非常的形象生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积累创作素材,我带学生去参观艺术馆或者城市雕塑(图 9、10) ,这

11、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兴趣。图 9 是学生参观完韩美林艺术馆后的现场创作。图 8 感受大树的质感 图 9 在韩美林艺术馆创作 图 10 参观雕塑3、开设游戏体会快乐有教育家曾说“学习愈像游戏,就愈能吸引学生,除非那位学生中了过深的旧式教育之 X,以致认为只有简单单调严肃的上课才称的上学习。 ”陶艺是人们眼、脑、手、脚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品。所以小学陶艺课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陶土及创造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才可激发儿童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陶艺作品来。如大家来玩陶土陶艺创意启蒙一课,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体验的:第一步,让学生抱一抱陶土看有多重(图 11)

12、 ,捏捏泥巴有啥感觉(图 13) ,使之形成对陶土的量感和质感;第二步,让学生亲一亲闻一闻陶土,看有什么体会,让学生亲近陶土;第三步,让学生把这块泥用脚踏成扁平状,然后盖在背上,学着乌龟样爬行,体验陶土玩乐的趣味;第四步,分组让学生堆积(图 14) ,看哪一个小组垒得最高最快最好,让学生体验到陶土所能垒的高度,并从中体验学习与合作的乐趣;第五步,是让学生用陶土裹脚,并让他们观察像什么,然后进行装饰与创意,最后产生了奇特的人脸罐子 、 神奇的大靴子 、创意跑车等各不相同的作品来,使他们体验到发现与独创之美。在游戏的形式下,孩子们有了深入丰富的体验。这样,他们才能带着对泥土深厚的情感,创作出出人意

13、料的作品。图 11 称称泥巴有多重 图 12 捏捏泥巴的软硬 图 13 泥块堆高四、丰富材料与手段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一的运用陶艺的几种成型方法进行创作,时间久了,学生容易引起兴趣的减退,也会制约学生视觉美感的享受愿望和想象活动的开展,学生难以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和艺术联想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有意识的运用一些材料与手段进行创作,这样就给儿童增加了新的艺术体验与发现的机会。如在制作肌理教学活动中,肌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如果老师单纯的用语言来说明,学生尽管能理解,但不深刻,所以我带着孩子到户外用眼睛和双手充分去感受肌理,去寻找机理。 (图 14)也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的任何物

14、件来制作机理(图 15) ,最后学生制作的肌理非常的丰富。在陶艺制作的过程中,因鼓励学生陶泥与其他材料的综合运用,(图 16、17)图 14 用树皮制作肌理 图 15 用其他材料制作肌理 图 16、17 陶泥和其他材料的运用创作的作品再如学生想表现一个印地安人村庄的生活,可这个场景如果都用粘土塑造,从难度上,美观上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我鼓励他们用帆布和木棒做成帐篷,用粘土来塑造印地安人。不同材料的结合,达到了很完美的效果,学生也非常的兴奋。这样一些材料和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关注和领悟陶艺作品的理念和独特的审美定义。陶艺教学中,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将儿童的非写实性创作与写实性创作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积极性,留住了他们创作中最原始的个性,最终使陶艺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参考文献: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罗恩菲德美著.创作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4.尹少淳主编.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本文获 2005 年度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