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647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第八章 东汉东汉(公元(公元 2525 年年公元公元 220220 年)年) 第一节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政治东汉前期的政治一、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一、东汉王朝的建立与政府职能的调整(一)刘秀的统一战争(一)刘秀的统一战争刘秀从地皇三年(22 年)联络南阳附近各县地主豪强以“复高祖之业”起兵加入反王莽 战争起,经过三年的征战,在取得河北地区控制权以后,于更始三年(25 年)六月在鄗(河北 高邑)称帝,建立东汉,改元建武。十月,刘秀招降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大将朱鲔,建都洛 阳。 东汉初,所辖地域只限于河北一地。当时全国尚处在农民起义军与地方豪强割据势力 犬牙交错的形势,为恢复全国的统

2、一,刘秀从建武元年至十六年(2540 年),进行了为期 15 年的战争。 对刘秀称帝后最具威胁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是活跃在关中的赤眉军。刘秀早在称帝前就 派邓禹率领 2 万精兵,尾随赤眉军从黄河以北的箕关(今山西垣县境内)进入河东郡。刘秀 称帝时,邓禹在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击败王匡、张卬,并渡汾阴河入夏阳(今陕西韩城),击 破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来歙的 10 万大军。建武二年(26 年)一月,赤眉军因无食, “收载 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 、 “引兵而西” 。随即,邓禹率军进入长安,被赤眉军击败而撤至云 阳。十一月,刘秀派偏将冯异代替邓禹进攻赤眉军,调邓禹开往河北。几经交战,赤眉军 首领樊祟、刘盆

3、子及丞相徐宣等向刘秀投降。冯异于当年三月又击败更始余部延岑于上林 (今西安市西),重新占领长安。与此同时,刘秀在建武二年还派廷尉岑彭,大司马、舞阳 侯吴汉分别出击荆州、邺和山东等地的农民军。至建武五年, “东方悉定” 。随着王莽新朝的覆灭,地方豪强地主、王莽政权官吏纷纷拥兵自重,很快在全国范围 内形成武装割据势力。在刘秀称帝前后,这些武装割据势力的首领亦自立为天子或称帝, 或称大将军,成为东汉王朝的重大威胁,刘秀政权也成了武装割据群雄的众矢之的,一场 铲灭割据势力的战争不可避免。 刘秀面临的武装割据形势十分严峻,西北有卢芳割据安定(甘肃固原);隗嚣(kui)割 据天水(甘肃天水),自称“西州大

4、将军” ;窦融割据河西(甘肃河西走廊),西南有割据巴蜀, 自封蜀王,又自立为天子的公孙述,南方有割据夷陵(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的田戌, 割据黎丘(湖北宜城县)的秦丰,割据庐江(安微舒城县)的李宪;在东部,有割据睢阳(河南 商丘)的刘永,割据东海(山东郯城县)的董宪,割据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的张 步,割据渔阳(河北密云县)自称燕王的彭庞。和镇压农民军相比,刘秀需要投入更大的精 力与力量,来对待这些称王称帝的割据群雄。建武三年,刘秀首先平定山东,先后诛灭刘 永、张步、李宪、董宪,刺杀了河北的彭庞,于是东方归一。与此同时,又南灭秦丰,西 击田戌、延岑。建武十年(34 年),灭隗嚣,平

5、定陇右。建武十二年,灭公孙述,益州平。 建武十六年,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卢芳投降。刘秀最终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借农民战争之势,又在镇压农民军的刀光血影中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一依西汉政府 建制,但毕竟前期的机制不尽完善,没有封建统治者所企盼的中央集权与君主集权的高度。 为此,建立之初的东汉王朝对中央三公与地方郡回的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进行了调整。 (二)政府机构设置与职能的调整 1、加强尚书台 削弱三公权力 。 尚书在秦和西汉初年,仅是九卿少府的届官, “掌 通章奏”而已, “秩六百石” ,地位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刘秀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 尚书台,作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

6、秩二干石;尚书仆射一人,2秩二干石。分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干石曹、中都曹,每曹设尚书一人,秋六百 石,下辖侍郎六人、令史三人。三公曹掌管地方官考察,吏曹掌管官吏任用,民曹掌管修 缮营建,客曹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二千石曹掌管刑法,中都曹掌管治安。 在东汉,尚书台实际上成了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三公和九卿只是受 命办事,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仲长统昌言法诫篇)的局面。三公或大将军只有经过皇帝恩准,加“录尚书事”头衔,方可参与中枢决策。六曹 尚书的职掌涉及行政、民事、外交、司法诸多与三公九卿所掌相重的事务,并凌驾于三公 九卿之上,大大削弱了三公的权力。

7、2、加强监察机构。为了实行对政府官员行政的有效监督,刘秀在继承秦、西汉监察制 的基础上,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包括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州刺史。 东汉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 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据后汉书宣秉传云:“光武特 诏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座,故京师号曰三独座 。 ”御史中丞, 秩千石。御史丞下有治书侍御史 2 人,掌法律条文解释;侍御史 15 人,掌察举官吏违法, 接受公卿群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祭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由御 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东汉取消御史大夫,而改

8、任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更便于皇帝 的控制。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 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列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刘秀时, “(鲍 永)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 (后汉书鲍永传) 。刘秀重用司隶校尉有别于御史中丞,重在抑制贵戚、权臣,以提高皇权。 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 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刺史职权的扩大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到东汉中后期,刺史 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便发展成为分裂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 司隶校

9、尉兼领一州,又为中央要职,有监察公卿的权力。它与中央的御史台、地方的 州刺史,就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而强有力的监察系统,大大地稳固了东汉前期的皇权。 3、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秦、西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国)县两级制,西汉 末,共设郡国 103 个,县邑道侯国 1587 个。对众多的郡县,如何加强中央的统一管理,是 刘秀重建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汉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 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 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置于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4、废除内地郡国都尉。东汉王朝起立之初,

10、沿袭西汉制度,每郡置都尉一人, “典兵 禁,备盗贼” ,负责地方部队和治安。但是,都尉的设置曾在西汉未年带来了地方的变乱。 刘秀本人也曾借“都试”起事。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发动武装叛乱,建武六年(30 年),诏罢 郡国都尉官,将军权归并于守、相,同时取消每年一度的“都试”之制。 刘秀所罢都尉仅限于内郡,边郡因多事仍置都尉,以佐太守,分部领兵。其后内地有 紧急军情,亦往往复置都尉。郡都尉的废除是东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虽然减少地 方官员拥兵自重的隐患,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在整体上却削弱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东汉初年对政府机构与职能进行调整的核心是维系专制皇权,通过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和强化监察机构,完

11、成了中央政府的重建和调整工作;通过固定州刺史治所和废除郡国都 尉,完成了地方政府的建制。 二、巩固王朝的措施二、巩固王朝的措施 东汉王朝是在农民战争的硝烟中建立的,战争的阴影和前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使刘秀3清醒地意识到要“偃干戈,修文德” ,需要对新建的王朝采取巩固性的政治措施,迅速将社 会引向一个稳定的发展道路。 (一)退功臣进文吏 东汉王朝建立后,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对军事 人才的需求改变为对社会政治与经济人才的需求。为削夺中兴将帅的军权,刘秀适时地提 出了“退功臣进文吏”的人才战略。正如后汉书贾复传所载:“(贾)复知帝欲偃干 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

12、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 ” 刘秀“退功臣进文吏”之策的关键是“退功臣” 。其做法,一是封侯褒扬,就是给功臣 以尊祟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褒奖建朝之功。建武元年,刘秀封功臣三十余人为列侯, 赐给食邑。如将“有谋谟帏幄,决胜千里” 、 “斩将破军,平定山西”之功的邓禹封为赞阝 侯,食邑万户。建武二年,封二十余人为列侯。建武十三年,又封功臣多达 365 人。经过 多次封侯,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及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等人,不仅个个封侯, 而且倍受褒扬。明帝时继续执行褒扬功臣之策,永平中,明帝追感前世功臣,图画二十八 将于南宫云台。二是奉朝请,不任吏职,就是让功臣居家静养,朝廷有事即奉请

13、入朝参与 议事,日常不任官职。东汉初年以列侯奉朝请的功臣,大多空有其名,能真正参与政治的 极少。当时开国功臣二三十人, “侯者百余” ,能够奉诏参议国事的,仅有邓禹、李通、贾 复三人而已,多数功臣则“委而勿用” ,优游享乐以度天年。 刘秀的退功臣政策巧妙地解决了皇帝任功臣吏职不能胜任,而“直绳则亏丧旧恩,挠 情则违废禁典”的难题。相比较西汉初期刘邦以诛杀解决功臣胁主之举,显然高胜一筹。 东汉的功臣没有一个像西汉韩信、彭越等人的下场,而都“优以宽科,完其封禄,莫不终 以功名,延庆于后” (后汉书马武传 ) 。对功臣的妥善安置,是东汉王朝重建过程中的 成功之举。 刘秀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

14、俊贤” ,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特别对于那些 不仕王莽新朝的儒学名士,更是不遗余力。对于应征的士人,则亲自下问,授官任职,恩 宠隆异。为广进文吏,刘秀完善了自西汉以来的察学制。建武六年(30 年),诏“举贤良方 正各一人” 。建武十三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一人。将每年 一度的选举固定成为制度。尽管东汉后来的察举制度流弊丛生,但刘秀的察举求得了许多 求上进、勤吏政的好官吏,对东汉初年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起到厂重要作用。 (二)以柔道治国 刘秀曾经引用道家著作言论阐发过他祟尚柔道的治国思想: 黄石公记曰:柔能治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

15、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 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有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 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刘秀祟尚柔道,并将之作为治国的思想,缘于他对西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以及东汉 初年国家残破等严酷社会现实的慎重思虑。对此, 后汉书循吏传记载:“光武长于民 间,颇达情伪。见稼稻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 之轻法。 ”东汉初年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与西汉初年大体相似,要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社会安 宁,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主张仍是最好的选择。 (三

16、)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 刘秀在王莽天风年间,曾在长安学习尚书 ,略通大意。 “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 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 ” “宫室未饰,干戈未休” ,而先修儒学,立五经博士十四家。刘秀还 亲自参加学术活动, “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寝” (后汉 书光武帝纪) 。刘秀倡导儒学,使东汉王朝初期朝野上下讲经诗文蔚然成风。刘秀之后的4明、章两帝也颇祟儒学,明帝“十岁能通春秋” ,章帝更是“少宽容,好儒术” ,在建初四 年(79 年)在洛阳北宫白虎观大集儒生, “讲论五经异同” ,并由班固将会议记录整理成书, 名为白虎通德论 ,或简称白虎通义 、 白虎通 ,儒学正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图谶对刘秀建立东汉王朝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刘秀在宛起兵正是在李通等人假造的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图谶推动下发起的。刘秀即皇帝位时,又得到强华从关中送来的 赤伏符,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所以,东汉建立 后,刘秀“尤信谶言” , “多以决定嫌疑” 。曾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