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9640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诵读欣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情画意2 背诵教学程序:教学程序:一一 导入导入二二 学习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 1、解题及作者简介、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 2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2、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

3、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写出了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3 3 背诵背诵2二、学习二、学习西江月西江月1 1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

4、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 2 解题初读解题初读 (1)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

5、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4)指名读,正音,齐读. 3 3、研读、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 答:上片:写晴。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

6、今年的丰收。 下片: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3。 (4)、“说丰年”的是谁?

7、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

8、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4 4 背诵背诵三三 学习学习秋词秋词1 1、 作者作

9、品介绍:作者作品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 卷。 2 2 课文分析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问题问题 1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10、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问题 2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4“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问题 3 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问题问题 4 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问题问题 5: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问题问题 6 6:比较山行与秋词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四、背诵。四、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