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621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史前史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综合研究之一佟柱臣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数以千计。因而 这些遗址所在的地形和聚落分布,是史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理环境对氏族有 作用,氏族对地理环境有所改造,致使不同遗址的文化面貌有所不同,同时也出现了不 同文化的接触地带。这 应该从理论的高度作深入的考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接触地带,目前仅能确指三个,故暂作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个接触地带之论。三个接触地带文化分布上的不同中国大陆东部有三个新石器时代文化接触地带:一

2、是阴山山脉;二是秦岭山脉;三 是南岭山脉。这三条山脉都是东西走向,每条山脉的北侧和南侧,分布着不同的文化, 故名为接触地带。(一)阴山山脉接触地带阴山山脉以北的浑善达克沙漠,分布有东乌珠穆沁旗霍尔赤根河2、阿巴嘎旗白音 苏木敖包、苏尼特左旗旗委东北沙丘3、苏尼特左旗伊尔丁曼哈等遗址4。巴丹吉林 沙漠分布有乌科套海5、乌兰吐鲁改、乌库林乌苏、乌伦吐特伊等遗址。这些遗址多分 散在马蹄形沙丘下的风成洼地上,面积都不大,如哈桑特,长仅 80 米,是当时氏族成员 少和不断移动的结果。苏尼特遗存中有一种灰褐陶,多篦纹。也有一种黑褐粗砂陶,分素面和网状绳纹, 这种网状纹又近似褶皱的窝纹,它见于苏尼特左旗旗委

3、东北沙丘、黑戈壁、哥尔班厚布 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陶艺。共存的细石器,多石叶和刮削器,以及尖状器、石镞和 石核,石磨盘极少。乌科套海遗存,则多素面陶,有石叶、石镞、刮削器和石核,此外条形、长勺形、 半月形石刀很有个性,并有棱形石斧和石锛。以上这两类遗存,反映了阴山山脉以北大漠之中含细石器诸文化面貌的一部分,具 有明显的特征。阴山山脉以南的诸文化,则显示了另一种迹象。蔚县三关、筛子绫罗6、准格尔旗窑子 梁7、大口8、清水河县白泥窑子9、托克托县海生不浪东10、达拉特旗瓦窑 村11、阿善旗白音浩特12、宁夏陶乐县高仁镇13、西吉县兴隆镇等遗址14,广 布于河套东西狭长地带。张家口地区的三关遗存虽

4、然也有小尖底瓶、弧线三角形纹彩陶和陶刀,带有一些仰 韶文化因素,但是没有釜、灶,却有篦纹,显然是相当仰韶阶段的地方类型文化。筛子 绫罗以篮纹、绳纹为主,鬲、等三足器很多,还有打制缺口长方形陶刀,占石器总 量约 64%的打制石镞、条形刮削器等细石器,却为其他遗址所罕见,仍属于龙山阶段的 地方类型文化。三关的石刀、折腹盆、陶鬲也属于这个阶段。河套东部白泥窑子彩陶出现的垂幛纹、涡纹、锯齿纹、叶形纹,带有甘肃半山的风 格。而准格尔旗大口遗址上的灰陶鬲、大口瓮、高领缸、长方形石刀,则出现了近似西 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器形。河套中部包头附近达拉特旗瓦窑村遗址,既有锯齿纹彩陶,又有篮纹灰陶,表明分 属于前后两

5、个不同时期的遗存。河套西部阿拉善白音浩特和西吉县兴隆镇的大双耳罐等,则完全反映了齐家文化的 类型。阴山山脉以北的特点:1.阴山山脉以北的诸文化遗存,使用大量的打制细石器,种类既少,器形又小,反 映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是比较低下的。2.阴山山脉以北的陶器,质地粗松,以素面、网状绳纹、篦纹为主,器形有钵形器、 尖底器和缸形器,暗示饮食生活的贫乏。3.阴山山脉以北的石叶多嵌在骨柄上作切割兽肉用的刀子,石镞则射弋禽兽,属于 狩猎经济类型。4.阴山山脉以北的哥尔班厚布尔虽然也发现了彩陶和鬲片,只能看做是受到阴山以 南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一点影响。阴山山脉以南的特点:1.阴山山脉南侧自东而西分布有带仰韶文化因

6、素遗存、龙山文化因素遗存、带半山 类型因素遗存、带客省庄二期文化因素遗存和齐家文化,类型复杂,内涵丰富。2.阴山山脉以南的诸遗存,有大量的磨制石器,种类既多,器形又大,代表着较高 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3.阴山山脉以南的各种彩陶,花纹非常瑰丽,稍后的鬲、等三足器,也颇发达, 显示有丰富的饮食内容。4.阴山山脉以南的石斧、石铲和石刀、陶刀都是种植和收割的工具,代表着以粟作 为主的农业经济类型,与阴山以北狩猎经济类型不同。5.阴山山脉以南的筛子绫罗和包头转龙藏,也见到一些细石器,应是受到了阴山以 北诸文化中细石器的影响。如此,则在北纬 4042之间东西横亘的阴山山脉,是阴山以北狩猎经济类型诸 文化和

7、阴山以南黄河流域粟作农业经济类型诸文化的接触地带。(二)秦岭山脉接触地带秦岭山脉接触地带是指秦岭以南及其余脉桐柏山脉,并包括汉水流域、淮水流域。这 条东西一线的北侧,分布有黄河流域诸文化的遗存,南侧分布有长江流域诸文化的遗存。 在北侧的遗址,自东向西计之,有江苏邳县大墩子 15、铜山高皇庙、连云港二涧村,安徽肖县花家寺、临泉老丘堆16,河南信阳三里店17、唐河茅草寺18,湖北郧县大寺19,陕西安康花园柏 树岭20等不同文化的遗存。在南侧,有江苏海安青墩21、阜宁板湖陆庄22,安徽潜 山薛家岗23,河南淅川下王岗,湖北郧县青龙泉、京山屈家岭24、枝江关庙山25、 宜都红花套,四川巫山大溪26等不

8、同文化的遗址。北侧的江苏大墩子有以红黑白三彩绘成的涡纹、弧线三角形纹的彩陶、钵形鼎、有流、 高圈足镂孔豆、獐牙勾形器等,都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内涵,而高皇庙、二涧村赵庄、宗 墩、张墩的竹筛形黑陶豆、鼻梁形鼎足、鬼脸形鼎足、袋足,则反映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内 涵。安徽北部的花家寺还发现了与大汶口相似的器形红陶、高足杯,以及与山东龙山文化 相似的器形黑陶盆、黑陶鼎,所以淮河流域的北侧是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它们所 影响的遗存分布的南限。河南信阳三里店北丘下层、泌阳三所楼下层的球形腹锥足鼎、圈足彩陶钵27是仰韶文化的形制,鲍家山下层多黑色陶和鸭嘴形鼎,是河南龙山文化的形制,所山和淮河上游,也是河南仰韶

9、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的地域。陕西安康花园柏树岭的釜形鼎、小口尖底瓶和红地黑彩的圆点弧线三角形纹彩陶,接 近庙底沟的风格;勉县仓台堡的陶锉、西乡何家湾的小口尖底瓶、变体鱼纹彩陶、有肩石 铲,接近半坡风格,所以秦岭以南和汉水上游以北,则是陕西仰韶文化分布的南限。南侧的江苏淮安青墩遗址,一期的扁条形足罐形鼎、有柄规鬲、喇叭口圈足豆,可与 常州圩墩中层相对比,反映马家浜文化中期的因素;二期的折腹罐形鼎、圈足刻花镂孔豆 也与草鞋山中层、崧泽中层接近,带有崧泽文化的因素;三期的贯耳黑陶壶,以及采集的 玉琮,都带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些迹象表明马家浜文化系统已经越过长江,而淮河流域 的阜宁板湖陆庄则是良渚文化影

10、响的北限。安徽潜山薛家岗是以鸭嘴形足鼎、枫叶形足鼎、花果形纹有孔石斧和半米多长十三孔 大石刀为特征的文化,它最北也分布到淝水,非常接近淮河流域了。淅川下王岗早二期的小口尖底瓶、三角形纹彩陶钵、球形腹锥足鼎和郧县青龙泉一期 的球形腹锥足鼎、瓮棺、红陶钵,尚带有河南仰韶文化的特征。而下王岗中期的圈足陶杯、 扁腹彩陶壶,已经带有明显的屈家岭文化风格,这表明从丹江流域到汉水流域是仰韶文化 和屈家岭文化交错的分布地带。江汉平原上的屈家岭文化,以彩陶薄胎杯、高圈足杯、彩陶薄胎碗和卵点纹彩陶纺轮 等为特征,它已见于汉水流域青龙泉二期和下王岗中期,而其部分因素更见于河南腹地禹 县谷水河遗址,可证长江流域文化对

11、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之深远。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三峡和宜昌地区,汉水上游有无这种文化遗存,尚未证实。但是 汉水上游的一些遗址内均见大溪文化中的打制石铲,也可知大溪文化对秦岭以南地区仍有 一定的影响。秦岭以南,汉水流域、淮河流域北侧的特点:1.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都非常明显地分布到淮河以北,河南仰韶文 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到汉水中游以北,而陕西仰韶文化则分布到了秦岭以南。2.仰韶文化中的鼎、大汶口文化中的鬲、河南龙山文化的、鬲、,这些三足器之多, 反映黄河流域诸氏族炊爨方式的丰富性。3.仰韶文化中的舌形石铲和打制缺口石刀,龙山文化中的有肩石铲和长方形石刀,都 是黄河流域主要的种植和收割工具。

12、4.无论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 化,均是以粟作为主,所以粟作农业是黄河流域诸文化的特点。秦岭以南,汉水流域、淮河流域南侧的特点:1.马家浜文化系统已经越过了长江,远远影响到了淮河两岸;屈家岭文化也分布到汉 水流域以北;大溪文化影响到秦岭以南。2.长江流域,无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 岭文化均以釜为主要炊器,三足器很少,这与汉水流域淮河流域以北多三足器,形成明显 对比。3.河姆渡文化中的骨耜、大溪文化中的石铲、良渚文化中的耘田形器、三角形器,也 构成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工具的特点。4.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13、、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均以稻 作为主,所以稻作农业是长江流域的主要生产部门。如此,在北纬 3234之间的秦岭山脉以南及其余脉桐柏山脉和汉水流域、淮河流 域这东西一线,是黄河流域以粟作经济类型为特点的诸文化和长江流域以稻作经济类型为 特点的诸文化的接触地带。(三)南岭山脉接触地带南岭山脉和武夷山脉的北侧,有浙江瑞安山前山28、江西定南夏岗29、湖南南岳 彭家岭30、安仁何古山31诸遗址。南侧,有福建闽侯昙石山32、白沙溪头、广东曲 江石 峡33、始兴新村诸遗址。北侧,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诸遗存与钱塘江的河姆渡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面貌 不同,在飞云江和上塘溪均发现了磨制石器,瑞安山前

14、山除见有篮纹灰陶外,还在泥质红 陶上以黑彩赭彩绘出条状纹、方格纹,近似昙石山的作风,而为太湖周围诸文化中所罕见, 透露受到了武夷山南侧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影响。赣南的石器时代遗址,定南夏岗发现了石斧和石镞,由于资料不足,尚难作进一步的 判断。湘南地区的几个地点,如南岳彭家岭下层多泥质红陶,有人字形纹、菱形纹和绳纹, 器形有釜、缸、壶及锅形器,还有楔形鼎足,园艺场的梯形斜弧刃石斧、梯形直刃石锛, 显然与湘北洞庭湖地区带有大溪文化因素的诸遗存有所不同,显示了湘南的地方特点。安 仁何古二层则以红陶、灰陶为主,分夹砂红陶、泥质红陶、黑衣红陶,纹饰有绳纹和方格 纹,器形有豆、碗、缸和袋足器,石器有梯形斜

15、刃石斧和短册形凸刃石锛,以及长方形石 刀等,也与南岭以南文化面貌不同,说明南岭是长江流域文化分布的南限。南侧,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特征是非常清楚的,它与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完全不 同。昙石山下层以红陶为主,也有少量的泥质灰陶,器形有釜、罐、盆、钵。这个文化虽 然有鼎,但不见其他三足器,而以釜为主,与长江流域多釜有一定联系。纹饰则有贝印纹、 细绳纹、竖篮纹、重圈纹等,壶形器上的牛角形把手和印点纹彩陶,更别具风格。至于石 器,种类既少,器形又小,弧线三角形横剖面的石锛为昙石山文化的代表器形。还有蚌铲, 也是长江流域诸文化所罕见的。石峡文化,是近年在南岭以南引人注目的发现,也是珠江上游晚期的代表性文

16、化。由 于它的存在,清楚证实珠江流域晚期与长江流域晚期文化面貌的不同。石峡遗址以灰陶、 青灰陶、灰褐陶、灰黄陶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红陶和白陶,陶色较杂。多素面,纹饰 有绳纹、划纹、锥刺纹以及镂孔,盛行三足器、圈足器和圜底器,平底器极少。就多圈足 器这一点来看,显然与长江流域多圈足器相似,而少平底器则显然与黄河流域不同。器形 以鼎、釜、盘、豆、壶、罐为多,而带子母口的三足盘、圈足盘和带子母口的鼎、釜及甑 等最具特色。但是也有纽绳状陶和玉琮,这些都反映受到了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的影响。而 石镬也与长江流域晚期文化面貌有别。南岭山脉以迄武夷山以北的特点:1.浙南、赣南、湘南的诸遗存虽然资料不足,但仍透露一定的地方特点,表明与南岭 南侧文化不同,暗示南岭以北应是带有长江流域文化因素遗存分布的南限。2.山前山虽然受到昙石山文化彩绘的影响,但仍与昙石山文化不同,就此点,也可以 证明武夷山是长江下游文化和闽江下游文化的分界线。南岭山脉以迄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