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542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调研山东”省级重点团队调研报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学与植保学院农学与植保学院“调研山东调研山东”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摘要摘要:近年来,农村存在着劳动力过剩的习现象,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制约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院利用暑假开展针对这一问题的调研活动,制定调查问卷,综合所反馈的问题,分析统计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社会因素,并提出了对农村劳动力过剩这一社会现象的拙见,以期相关部门和政府能够予以重视和采纳,希望促进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改善措施; 前言前言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

2、向非农产业和地区间有序流动的任务。”为此,各级政府和理论界都在探讨实行何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专一是必然且必须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限制下,不可忽视从农业内部消化和吸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一 调研背景调研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农业中现代要素的投入,制度的创新,耕地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总面积的减少,农村中部分劳动力必然从必要变成剩余,我国农业劳动力早在1956 年底农业合作化完成以后就已经开始出现剩余,到了 19

3、79 年至 1983 年农村广泛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劳动力出现了爆炸性剩余,而在这几十年中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没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计划地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致使我国目前有 1.2 亿剩余劳动力滞存在农村中,成为农业中无价值投入的零值劳动力。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生产力越高,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率越低。我国现在劳动力就业结构还比较落后,还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

4、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我国目前有剩余劳动力 3.5 亿(2009 年统计),可以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迫在眉睫,必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转移途径。但在当前我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已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二 调研方式:调查问卷调研方式:调查问卷7 月 15 日至 8 月 10 日,农学与植保学院“调研山东”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到山东省各地进行实地社会实践调查,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制定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户主姓名、人口数量、家有耕地面积(亩)、种植主要作物及总面积(亩)、休耕面积(亩)、外出打工人数、上学人数、常年务农人数、常年务农人数平均年龄、常年务农人员最高

5、文化程度,是否容易接受新技术等。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奔赴山东省济南市、寿光市、济宁市、菏泽市、滨州市等各地农村,入户访问,深入实践发放调查问卷 1500 份。同时利用学院学生遍布山东省各个地县的优势条件,以暑期实践的形式安排学生回乡进行调查,使调查结果更具科学性。截止 8 月 10,问卷调查阶段已初步完成。三三 调研目的:调研影响、限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的不利因素调研目的:调研影响、限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的不利因素1 1城市尚不具备消化吸收庞大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城市尚不具备消化吸收庞大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计划经济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6、城镇转移,主要就是向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城市工业主要是国营大、中、小型企业,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提职改革的中心环节,它自身就存在严重的优化劳动组合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它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向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寻找就业门路,但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有待进一步发展,依靠它吸收庞大的剩余劳动力显得力不从心,也缺乏稳定性。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也不具备承载能力。自 1985 年起由于我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多年被拴在方寸之间的土地上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涌进城市的农民被学术界称为“盲流”,

7、到 1989 年底,“盲流”急剧增至 6000 多万人,涌进城市的“盲流”,使城市超负荷运转,人均道路面积下降,当时国家规定,中国大城市人均道路面积 6-10 平方米(每人),而 1987 年全国 25 个大城市的综合指数仅为 3.26 平方米(每人);环境污染严重,据测算,每 10 万农村流动人口,每天有 10 万斤垃圾排放,有 2300 万公斤生活污水和污染物排放,使城市本已经严重的交通、供水、供气的矛盾加大,社会秩序混乱,城市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费用提高。据有的专家统计:在大城市,安排一个就业人口大约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1952 年为 1197.4 元,1978 年为 6942.7 元,

8、1991 年为 1.5 万元。即使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积极发展小城镇,从长远看不失为一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但安排一个人在小城镇,除自备口粮,住房自己负责外,公共设施投资大约需要 5000 元一人。因此,在国家拿不出更多资金来进行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目前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待业问题。改革开放后,农村冲破旧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束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收了 1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乡镇企业发展至今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精疲力尽,近几年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却急剧下降。乡镇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上档次,上规模,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随着资本有

9、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沿海一些地区就曾出现过“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还有可能出现不仅不吸纳还往外吐劳动力的情况。据统计 1988-1991 年靠农业就业的劳动力不但没减少,反而增长了 8.7%,只有引导、鼓励乡镇企业走股份化、集团化的道路,老企业的改造,新企业的建设适当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才有继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但这个改造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3 3现行户籍制度和国家政策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且不利于农村剩现行户籍制度和国家政策限制了农民的自由流动,且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以 1951 年和 1958 年

10、国家公布的两个户籍管理条例为标志,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这个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限制社会成员区域间的自由流动,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制度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使农民自由进入它方寻找就业机会并彻底转移受到极大限制,不适应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上,实行了严格的人口迁移控制措施,力图行政式地控制和发展城市,其主要措施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这种政策引导下,绝大部分转入非农部门和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农村转移的劳动力近 60%属“兼业性”,这种在农业现代化水平极低情况下的兼业,必然伴随粗放经营和撂荒,是以牺牲农业生产效益为代价的。因此,必须改革

11、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使迁入他方的农民沉淀下来,以使城乡经济形成良性循环。4 4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起不到基础作用。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市场在劳动力配置中起不到基础作用。据调研队的抽样调查,农民通过各种自发形式,各种农民的自我组织外出的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 85%左右,因此,我省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带有明显的盲目性,仍是“自发”流动,缺乏有效知道,缺乏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去引导农民有序地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5 5转移出去的农民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转移出去的农民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流入它乡的农民失去了过去所用油的明确身份归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正式组织依托

12、,来自这种组织的保护也已经不复存在,由于农民流动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大更难于组织,他们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与他们发生直接立意联系的是组织形态比较完整的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或是身份归属明确的城乡居民,因此方发生利益纠纷时,受损害的往往是农民,当前农民利益的时间时有发生,用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地区转移还受到种种因素限制的情况下,深化农业综合开发,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劳动力成为不可忽视的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四四 分析建议:重视向农业内部吸收消化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析建议:重视向农业内部吸收消化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1 1有效利用

13、现有农业资源,多种经营。有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多种经营。从种植业向林果、牧养、水产品加工方面拓展,由此可以拓宽就业门路。研究表明,新增养殖一亩鱼塘,大约可以安排 3-5 个劳动力,如果加上销售和加工,可以扩大到 8 个劳动力。2 2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农村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就业成本低,容纳劳动力强的特点,是从农业内部吸收部分剩余劳动力较大的领域,这也是符合当前我国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实际。通过围绕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三服”工作,突破性地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迅速改变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就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例过低的局面,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迅速稳定

14、发展,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3 3劳动创造资本,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劳动创造资本,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劳动是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农业的增长靠的是这三要素的增加和有机结合。在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资金有限,但劳动资源却很丰富,而劳动是可以创造资本强化农业基础的。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有这样一段论述:“没有土地生产不出粮食,但是道路、桥梁、灌溉渠道和建筑物等都不用什么资本就可以靠人类劳动创造出来即使在现代化工业国家里适意手工劳动的建筑活动也占总固定投资的 50%60%,因此不难想像,不用任何资本,只有简单工具,劳动可以创造资本。”在我国目前农田基本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搞

15、活乡村经济需要发展交通,在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在国家基础建设需要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采纳刘易斯的建议。4 4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现有耕地只占 10%,但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却约有 18.37 亿亩,其中适意种庄稼的有 5 亿左右,对这些耕地的开支利用主要是投入活劳动,这些后备资源若能开发,对劳动力的容纳量是可观的。5 5复耕抛荒土地。复耕抛荒土地。尽管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但仍存在严重的抛荒现象,当前全国抛荒耕地的数量虽未见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其数量不会很少,尤其是非农产业发达地区。同时,我国耕地的劳动集约度低,由

16、产业比较利益驱动,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土,导致土地粗放式经营到处可见,全国耕地的复种指数只有百分之五十几,可以进一步提高。在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都可逐步加以改造,所有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五五 调研总结与感悟:发挥学院优势,进一步加强后续社会实践部署,贡献调研总结与感悟:发挥学院优势,进一步加强后续社会实践部署,贡献青春力量青春力量1.1.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认识到,要摆脱农村贫穷落后的局面,必须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同时,今后可成立支教团队,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和教育质量。2.2.利用学科优势,带动农村科技致富。利用学科优势,带动农村科技致富。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在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根据本次调研情况,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加强农民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