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205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晶宫”——“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晶宫水晶宫”“后世博后世博”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时代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摘要摘要:上海世博中绿色建筑大行其道 ,节能新技术成为亮点,世博会的建筑所蕴含的环保、民生技术,却会在将来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给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指出了一个方向。而当前各种自然灾害让人堪忧,所以抗震、健康、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的概念应该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后世博、未来建筑、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灾害、绿色能源、生态自然、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引言引言世博会上的建筑大多是临时性的,带有强烈的实验色彩,但自从第一届世博会展示的“水晶宫”建筑以来,每一届世博会都会给建筑理念带来强烈冲击和升华,很多建筑新技术和新观念

2、都是经由那些“标新立异”的临时性“博览建筑”推向世界的。在经历了世界工业化时代、航空时代、原子能时代、太空时代、信息化时代、环境保护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后,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开辟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时代。上海世博会对未来理想城市的追求体现在“和谐城市”的理念上。“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的中华文化之中。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上海各方面的发展,优化上海城市化的品质,完善上海的城市空间布局;推动黄浦江两岸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创造国际化和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了保障;促进城市文化发

3、展,实现城乡的互动和平衡的城乡发展;推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目标。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以及面向未来的理想追求。世博会作为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展示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各国形式各异的展馆。世博会的建筑本身就是一次“时装”展览,虽然“时装建筑”未必会真正成为未来的建筑,但其所蕴含的环保、民生技术,却会在将来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那么,通过本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能起到多少现实意义?中国建筑设计将向何处?未来建筑与历史文化传承未来建筑与历史文化传承“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古

4、典大气,极富中国韵味;许多细节符合节能环保理念,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具。雄伟壮观的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象征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有些大城市在过去的十年建设了很多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的特色都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和城市的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标志物。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但在成绩的背后,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千城一面、缺乏个性就常常被人们所诟病。一方面我们没有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多少足以成为经典的当代建筑,另一

5、方面我们又拆掉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美的、文物级的建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历史建筑消失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城市本身是个整体,历史建筑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如果全部拆除,这个城市就失去了根。 只有充分具有地域、文化和现代特色的建筑,才能称为优秀的建筑,把外地或外国的建筑简单照搬过来,不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城市规划和建筑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城市更新的传承。我们不仅仅要传承还要做到创新。我们所创造的建筑必须很好地在文化上、精神上传承已有的文化。在一个周围都是古建筑物,在这种地方要建设新建筑物,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同样的,在建设这种新建筑的时

6、候要考虑到与周围的沟通的功能,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必须考虑到人类社会对于这种大的建筑物的需求。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把握谐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在城市建设上,首先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文化特色,做到城市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使城市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每个城市的气候、地形地貌、文化底蕴都不尽相同,如果能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点,那么设计的建筑自然不同。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未来建筑与自然灾害未来建筑与自然灾害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地震、水灾、龙卷风等自

7、然灾害随时会“终结”一座座看似稳固的建筑。未来的住宅建筑是否能成为 “避风港”,充分保障居住安全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问题。灾害挑战:地震。应对方案:斜撑+轻量+工厂化。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再到今年的日本特大地震、云南地震无数民居的坍塌、无辜生命的逝去,都在向未来建筑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才能使房屋具有更强的抗震能力?在远大馆有一幢名为“远大可建楼”的建筑,这幢仅用一天时间就搭建完成的 6 层楼的房屋,经受了 9 度烈度的抗震测试,达到了目前全球最高抗震等级。这一房屋之所以能够高等级抗震,关键在于它同时使用了三项技术:斜撑+轻量+工厂化。这种“斜撑”,是对传统房屋支撑结构的改良设计。在建筑四周

8、和承重立柱中段增加一些斜向的支架,使房屋的抗震强度大大提高。同时,这座“可建楼”使用的混凝土地板厚度仅为传统混凝土板的 1/3 到 1/6,建筑自重的大幅减轻,也降低了地震给建筑造成的破坏力。 “可建屋”采用 “工厂化”的搭建方式,在使用预制技术后,吊车取代了建筑工人。未来盖大楼,就像流水线上造机器,能精准安装,又节省建材。灾害挑战:火灾。应对方案:高科技材料,阻燃又舒适。城市的人口正在急剧增加。解决高密度人口的居住问题的同时,防止人口密集区发生火灾灾害,也是建筑防灾领域的又一课题。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麦加米纳案例馆给出了它的创意解答。4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为解决 300 万朝圣者的临时居住

9、问题。在这个依山谷而建的城市里,帐篷成为最佳选择。传统帐篷为棉布质材,极易引起火灾。于是,一种面料看上去像雨伞布一样的高科技帐篷,被引入了麦加地区。这种帐篷是用含有玻璃纤维的特殊材料制成,具有防火、阻燃、防水、保温等多种功能。帐篷本身燃烧不起来,每顶帐篷里还配备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灾害挑战:大风。应对方案:用风洞实验支撑结构设计。所有的高耸建筑,都很“怕风“,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结构专家。上海世博会里,就有一个解决抗风问题的范例它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索膜结构建筑”的世博轴。为了能经受长达半年的大风考验,专家们想出了妙招,增加了阳光谷风荷载的柔性,让总面积近 8 万平方米的巨大白色膜布能随大风翩翩

10、起舞,但始终“笑靥如花”。绿色能源与绿色能源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是中国在后世博时代应承担的责任。世博园内的创新探索,引领着我们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一轴四馆”是上海世博会五大永久性建筑,也是世博园区标志性建筑。在美轮美奂、设计新颖的建筑外表内部,都综合运用了各种绿色节能建筑。文化中心的飞碟形设计令下层圆弧表面形成建筑自遮阳体系,光电幕墙系统、江水冷却系统、气动垃圾回收系统等多种节能手段,让文化中心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世博轴项目完全用绿色能源技术,世博轴四周完全取消了空调系统常见的巨大冷却塔,直接靠把黄浦江水抽上来,或是通过地埋管散热器进行热交换。把热量直接交换到江水流走,

11、或是交换到地下。这是世博园区内唯一全部使用地源热泵及江水源热泵技术的空调冷热源系统集成项目,在全国也是最大规模的应用,将成为一项有益的探索。如果江水源、地源热泵系统有生命力的话,不光在上海,整个长江流域气候环境相似,都可以大规模推广。当试图采用一种新的资源时其必然引起的连带问题必须慎重考虑。节能实质上包含了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资源的浪费和拓展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二大方面。不能忽视采用任何一种新技术,新能源所必然伴随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处理问题。建筑节能在这个流域,不仅要着眼于减少能源的使用,还要尽量使用低品质的可再生能源,因为它不仅最便宜,同时也最环保、最绿色,这样看来,地热能、太阳能的直接应用

12、、热水器的应用,要优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建筑设计中,要尽可能采取简单的设计,通风、外遮阳、自然采光等等;从单一的产能建筑走向集合式的绿色能源小区。建筑节能的最佳实践意味着,当地气候适应性的设计和采用最低廉的可再生能源与材料;本地气候、本地风格、本地材料、适用的技术应成为绿色建筑的通则;最后,要防止单纯追求新奇特的外型,我们追求的是绿色、美观、经济,这就是现在的世博以及后世博给我们的挑战,应对它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未来建筑与生态自然未来建筑与生态自然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

13、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如今,城市迅猛发展,人口急剧膨胀,怎样让自然融合到城市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问题。很多地方喜欢建设高楼大厦,但必须在空间中考虑自然的一面。赫斯维克设计的英国馆 “种子圣殿”,在世博会上大受欢迎,被认为是可以与中国馆一起代表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但在赫斯维克看来,这座建筑最大的闪光点,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建筑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用一个透明的东西来包裹种子,其中包含的,是一种对新生命的渴望。深层关注环境、地球与人的关系,长期思索人类的未来,正是赫斯维克一切创意的源泉。新西兰馆制造了一片“白云覆盖下的土地”,整个建筑就是一片屋

14、顶花园,一派自然乡村味道。而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宁波滕头村案例馆,听着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声音,在稻香、蛙鸣、西红柿、庄稼中感受天然、质朴、宜居的城市化乡村。节约型社会中,因为没有土地成本,在屋顶上面做绿化是在城市中心区增加绿地最廉价的一种方式。将来我们能在上面种植花草、水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如此,未来的城市将可能出现特别的田园风光,屋顶有可能变为绿色的“农田”。这种新型园林绿化在增强绿色植被覆盖度的同时,对大城市的隔热、消声、挡风、净化空气以及减低城市热岛效应等是有很大益处的。而且足不出户即可休闲纳凉,繁忙工作之后回到家中屋顶花园里,便能于宁静安逸气氛中得到休息调整。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

15、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建筑理念、建筑材料的创新建筑理念、建筑材料的创新走进上海世博园区,各种“奇形怪状”的建筑最先带给参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许多国家展馆的建筑虽然是临时性的,但其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却代表着当今建筑界最新进展。德国馆设计非常出色,是我比较喜欢的展馆设计之一,以“和谐都市”为主题,展示流程清晰,展示主题明确,旨在传达城市本来就是一种和谐之美,城市与自然之

16、间、创新与传统之间,全球化与国家特色之间都需要争取平衡求得和谐。德国馆采用全透明的外墙设计,外表被一层银灰色的发光膜所覆盖,这是一种专门特制的革新性建筑材料,其发光性和节能性是传统建筑材料所无法企及的。德国馆建筑外表的这层发光膜还可以拆解剪裁,制成手提包、遮阳伞等各种物品,达到名副其实的再利用。日本馆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发电膜”技术,外墙表面应用了一种高透明的发电膜,在发电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时,日本馆还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被称为“循环呼吸柱”,能够吸收阳光、存储雨水、吸取自然空气。炎炎夏日,还会以喷雾降温、制造清凉舒适的室内环境,这项技术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尝试。结束语结束语“后世博”时代将引领“绿色建筑”风行,优化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 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中 国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生态与绿色建筑是符合中国国 情的理念,同时建筑设计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应进一步向 “绿色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参考文献: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亚洲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