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203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浙江高校教师岗前培训20套之教育学判断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 为是大学(university)。 错 2、 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对 3、 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 工程”意指面向 21 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 100 所大学。 对 4、 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错 5、 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错 6、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 19 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 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 错 7、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范围。 对 8、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

2、趣和人文素养, 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 化教育的缺陷。 对 9、 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 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错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错 11、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它的普遍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门 化教育的缺陷。 对 12、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课程的横向结构,也应注意到课程的纵向结 构。 对 13、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 有机联

3、系。 对 14、 案例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些教学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讨论,以便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 错15、 高校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仅体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还体现在创造新 的职业上。 对16、 科学研究成为高等学校职能之一始于 12 世纪。 错 17、 教育行动研究是立足本校收集、分析和报告事实性数据及信息的自我反 思型研究。 错18、 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19、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定位的核心,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 错 20、 高校的组织结构是指高校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及其配合关系。 对 1、 1

4、998 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首部高等教育法。 对 2、 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错 3、 1901 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 教育的衰落。 对 4、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对 5、 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错6、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知识、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日趋成熟。( )。 对 8、 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 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 错 9、 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为宗旨,坚

5、持学生在教育 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从静听、受动变为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成为自觉自律的活动主体。 对 10、 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 错 11、 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 地位。 错 12、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应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对 14、 案例教学大多是结合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习等教学方法进行的。 对 15、 高校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具有绝对独立性 错 16、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 创造性的认知活动。 对 17、 高校科研经费属于消费性支出。 错 18、 高校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其学术性。 对

6、19、 高校战略管理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 对 20、 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核心是按需设岗、择优聘用和合同管理。 对 1、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 代大学。 对 2、 国际性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对 3、 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错 4、 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错 5、 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等。 对 6、 对大学教师而言,沟通能力处于基础地位,制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 工作。 对 7、 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 对 8、 大学生既是特定机构的群体,又是受教育者。

7、 对 9、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对 12、 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错 14、 高校师生在教学关系上具有绝对独立性 错 15、 讲授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些教学论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共同进行讨论,以便澄清问题、培养思辨和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 错 16、 把大学比喻为象牙塔,反映了高等学校关注社会需要、主动服务社会的 价值追求。 错 17、 院校研究即校本研究,是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对院校自身的研究。对 18、 高校的战略实施比战略规划更重要。 对 19、 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8、 20、 高校组织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管理的相对简易性。 错1、 国际性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对 2、 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 工程”意指面向 21 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 100 所大学。 对3、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 代大学。 对 4、 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德国的柏林大学。 错 5、 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错 6、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学习、实践和反思。 对 7、 对大学教师而言,沟通能力处于基础地位,制约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服务 工作。 对 9、 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错 10、 高校培

9、养目标的现实依据是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的统一。 对 11、 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错 13、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 14、 实验教学法具有费时、费钱、效率比较低的缺点。 对 15、 外适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等个性发展程 度的反映。 错 16、 质的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目的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 育家”。 错 17、 高校成为“社会的服务站”,体现了高校致力于推广成果的科学研究职 能。 错 18、 高校战略管理在本质上是对高校发展方向及未来环境适应性的把握。 对 19、 高校的办学特色

10、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 对 20、 在签订教师工作合同的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对 1、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对 3、 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对 6、 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 对 8、 大学生权益就是以其学生的身份且主要依据教育法律规范的规定所赋予的 权益。 错 9、 大学生既是特定机构的群体,又是受教育者。 对 10、 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 地位。 错 11、 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 错 12、 导入新课的目的是顺畅地拓展教学通道并激发

11、学生的兴趣。 对 13、 教学计划越具体越好。 错 14、 讲授法是一种比较经济、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 对 15、 高等学校高深文化和高深学问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是研究者或学者。 对 16、 费希特鲜明地提出了举办高等教育要遵循“学术自由”和“教研结合” 的原则 对17、 质的研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目的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教 育家”。 错 18、 高校组织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其管理的相对简易性。 错 19、 高校组织的松散结构特征表明高校并非严格的科层化组织。 对 20、 教师是大学最宝贵的资源,教师质量是大学生活的根本。 对 1、 我国国家教委启动的“211 工程”意指面向 21

12、世纪,在全国重点建设 100 所大学。 对2、 1901 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古代书院制度的终结标志着中国古代高等 教育的衰落。 对3、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对 7、 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错 8、 “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 错 10、 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 念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错 12、 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 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 错 13、 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 错 14、 高等学校高深文化和高深

13、学问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是研究者或学者。 对 15、 高校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就,各 种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对 16、 科学研究是从已知探索未知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 对 17、 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 创造性的认知活动。 对 18、 高校组织的目标特征是分散性。 错 19、 高校的战略实施比战略规划更重要。 对 20、 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 对 1、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对 3、 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起源于商朝的“右学

14、”。 对 6、 教师专业曾是世纪的中世纪大学令人尊敬的四个传统专业之一。 对 7、 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错11、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六艺” 教育。 对12、 教学大纲是高校课程的总体规划。 错 13、 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错 14、 外适质量观认为教育质量是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等个性发展程 度的反映。 错 15、 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 对 17、 学术即科研,科学研究就是教育研究。 错 19、 事业激励法是高校管理中用得最多的基本激励手段。 错 20、 绩效考评具体可分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对

15、2、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 为是大学(university)。 错 3、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 对 4、 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官吏、牧师、法官和医生等。 对 10、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 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错 11、 强调素质教育意味着淡化知识教学。 错 12、 教学计划越具体越好。 错 13、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 校课程领域。 错 14、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就是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错 16、 高校科研组织结构是由行政主导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

16、力二元结构。 错 18、 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 对 1、 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错 2、 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的一批近现 代大学。 对 4、 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划分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错 9、 在开放的环境中长大的当代大学生,思想十分活跃,他们一反传统的封闭 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兴趣、极强 的接纳能力和灵活性。 对 10、 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 错 14、 高校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是指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就,各 种流派和学术观点以及学科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对 15、 实验教学法具有费时、费钱、效率比较低的缺点。 对 16、 开展科学研究已成为一所高校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对 17、 文献的检索过程也是权衡选题价值的过程。 对 2、 中世纪大学没有自治权。 错 6、 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错 8、 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 错 10、 强调素质教育意味着淡化知识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