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9043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ECONOMIC REVIEW No. 1 2011 劳动价值论的构图一种马克思主义整体解读观 许光伟* 摘要:当下劳动价值论所遭遇的危机,需要实践性的根本解决。整体解读劳动价值论,其 在方法论与理论的结合层面形成系统的扩展张力,展开为劳动-价值-价格的研究主线和逻辑 发展图景。形成三个层面的结构性认识: (1)劳动是历史二重的规定,构图为本体论上的存在 和机制,从中细化出同质劳动、异质劳动范畴; (2)价值是社会总体的规定,构图为关于社会实 体的存在和机制,从中细化出同质商品、异质商品范畴; (3)价格是政治实践的规定,构图为关 于现象运动的存在和机制,从中

2、细化出社会价格、内部价格范畴。这些不同层级的存在及其 运动机制,形成为系统总体的差别的统一。该研究表明:劳动价值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关系,更 为主要地,也是一种实践关系,应在寻求逻辑(方法)和认识(理论)的现实统一中,实现对事实的 全部理解。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构图 劳动 价值 价格一、 劳动:历史二重的规定 今天人们熟知的劳动概念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奠基。从文本解读看,马克思的劳动概 念整体镶嵌在劳动过程和劳动二重性语境结构中。这就是作为“实践”的规定和作为“二 重性”的规定的双重存在。熟悉资本论的人知道,马克思完全以倒叙的方式阐述“劳动 -商品”的历史发生学结构,劳动发生学仿佛排在了商品发生学之后

3、,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 动的二重性”引出。 但是,资本论规定劳动概念的图式是本体论上的,即关于对象的实践活动以及主客体 的矛盾运动。卢卡奇确认:“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其他规 定都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 ”在资本论之前的一系列手稿中,马克思已经谈到:“劳动 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这样,“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 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 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 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 量

4、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 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因此,这个一定社会在科学上也 决不是在把它当作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 ”但是,“劳动这个例子令人 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 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 具有充分的适用性。 ”马克思的提示阐明:劳动价值论的构图基础是劳动,而本体论上的劳 动应构图为: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这就是说,劳动过程和二重 性均是历史的规定

5、,劳动的抽象是基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进行的;而在特定阶段上,劳动范 畴是相对既定对象而言的抽象。就资本研究来说,即“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以各种现 实劳动组成的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为前提,在这些劳动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 劳动”的抽象前提,恰恰是“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就是 说,“在这里,劳动 、 劳动一般 、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 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 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 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 ”进

6、一步,只有从历史的过程出发,二重性才会真正成为关于劳动发 生学的内在结构,劳动的“二重性构造”也才会成为商品(货币)发生学的基础。在构图上,劳 动是“时间的过程”(时间生成)和“结构的过程”(结构生成)的双重存在。前者是发生学本 体,后者是实践本体。劳动作为历史规定,首要的是存在于时间过程中,是在时间过程中“提取”的。它锁定劳动始终是发生学意义上的概念。马克思依据简单商品生产转向资本主义 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原则,逻辑地摄取了资本主义劳动范畴简单(平均)劳动。在那里, 其对应的分工、协作的技术和社会的互动生产组织结构,定格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和工厂 制中,从而最终得以社会地塑形。关于劳动的历史规

7、定分析表明:劳动在时间中生成,无论是 纵向的演变结构,还是横向的运动系统,均是如此。劳动的核心规定性是活劳动:“劳动是活 的、塑造形象的火”,其通过赋予物质条件活的时间形式,成为“活动的劳动”,实现有目的 主体活动的社会塑形功能。时间过程要求将大写字母的劳动规定在历史中摹写出来,这导 致劳动的总体结构的存在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抽象一般,单独地看,是和实在的具体相对的 非具体实在,是一种概念的存在、纯粹的假定,即关于具体实在的强制同一性。劳动一般最初 是这一研究假定。与之相关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论上的潜在,其作为真实是由于商品生产历史 发展而不断外显的结果,并必然导致认识总体的形成。一般而言,劳动一

8、般由理论上的假定演 变为真实的过程,就是劳动二重性的历史的羽化过程。劳动二重性在形式上仅指认具体实在 和抽象一般的统一,深层逻辑是具体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具体性是关于实在的历史的实 践方式和表现方式,其范畴形成的是统一化的具体实在的认识;抽象性是关于概念的历史的实 践方式和表现方式,其范畴形成的是统一化的社会存在恰恰是由于实践而消灭概念的 虚伪存在性的结果的认识。因此,从直观上看,劳动二重性指涉同质运动和异质运动的 形式矛盾描述,是“形式逻辑”,而从深层结构看,则是“辩证逻辑”,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对立统一运动。整体上看,劳动二重性是由历史二重性(逻辑)统摄的二重规定(认识)体系。 二重

9、性具体化为二重规定(物质技术规定和社会生产关系规定)体系,使运动本身成为由劳动 历史规定所统属的不同层次:同质运动表述二重性分析本身,异质运动表述二重性分析的内部 结构;前者作为总体劳动范畴,而后者则作为劳动范畴的发生学。这一过程实现了劳动范畴分 析的二重规定化。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科学,以动态变化的社会有机体为研究对象;与之适合的 研究方法,不是简单的具体分析或抽象分析,而是解剖社会有机结构的科学抽象分析。这样, 劳动二重性的结构性就在动态规定中显示出来。其赖以建立的两方面的存在规定具 体和抽象应分别规定为:具体实在同具体性的运动统一,“是一种对象的、客观的范畴” ,以及抽象一般同抽象性的运动统

10、一,“来说明实在的、存在于意识之外的现象和关系”。 与劳动存在的规定性相联系,同质劳动和异质劳动分别作为劳动范畴的规定性。所谓同质劳 动,是关于同质运动具体实在和社会实在的一致性的限定,是随历史发展而内涵 变动的总体性研究假设;所谓异质劳动,是关于异质运动具体性和抽象性的一致性 的限定,是特定社会结构或存在系统中的变动性研究假设。归根结底,劳动是关于动态历史 过程的规定。从真正意义的动态过程出发,导致必然将劳动视为对象化实践活动、目的论设 定过程以及关于知识的创造性活动。换言之,劳动之于对象的物化,恰恰是目的论设定过程, 即知识创造活动的对象化。从而,为了实现总体分析,劳动价值论必须同时是关于

11、具体和抽 象乃至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的理论统一。从范畴依据的存在的内涵看,同质劳动是关于有意 识的目的论设定的创造活动之形式化的抽象,异质劳动是关于有意识的目的论设定的创造活 动之具体模式的抽象。两者的辩证关系随之可以界定为:前者以后者为实现的条件和手段; 后者以前者为运动的前提(这一点意味着异质劳动的运动归宿必然是同质劳动)和制约(这一 点意味着异质劳动是关于同质劳动的结构存在)。说到底,两者的内在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 关系。因此,同质劳动和异质劳动的统一,既将劳动总体化了,又将历史存在具体化了,变成为 实践的形式和过程;从而,既是过程演化抽象出来的实体,又是结构博弈抽象出来的实体。劳 动彻底获

12、得了大写的实践规定:历史的二重的规定。以上剖析表明,必须将劳动和历史理解成 “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劳动内在于历史过程,在规定上是历史的;另一方面,历史根植于劳 动,以劳动为本体。由于“历史”发生学意义的历史,而不是历史主义的历史维 度的缺失、扭曲或断然拒绝,必然会导致关于劳动概念的种种误读,直至产生否定的认识取向。Baudrillard 鲍德里亚是哲学上的例子,其试图从对政治经济学的绝对否定、超然的态度 中,解构和挣脱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诸如“为了从根本上批判政治经济学,仅仅揭示隐藏在消 费背后的人类学意义上的需要与使用价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揭示隐藏于生产、生产方式、 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

13、念背后的东西。 ” “在马克思主义中,历史被超历史化了,通过放大自己 而普遍化了。 ”以及“从马克思时代开始,当历史概念成为一个普遍的解释原则时,它也就失 去了优势地位。在将自身普遍化时,它消除了自身的差异,退化为支配性的符码(普遍性) 形式,退回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策略。 ” 通过把马克思理论指认为狭隘的历史观,一种除了解释原则以外,所剩下来的只是虚无的 “本体论”,Baudrillard 顺利地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完全等同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接下 来,通过对“使用价值与劳动力”的批判,顺理成章地杜撰出“劳动是政治经济学创造出 来的概念,完全与实践无关”的学术谎言。并且,顺其逻辑,当以这样的劳

14、动概念作为人的本 质规定来宣扬时,马克思的理论就恰好构成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另一种意识形态,成了资产阶 级理论的“帮凶”;或者说,当这样做时,马克思的学说俨然也是一种“宗教” 。 Baudrillard 所谓导致“错误”认识的根源所在,当然指“在对资本的激进逻辑分析中,马 克思主义理论同西方理性主义观点仍然保持着一种人类学的共识。 ” Baudrillard 不愿意看到,二重性的两个方面是历史共存的。所谓具体劳动“反叛”抽象 劳动(相应地,使用价值“反叛”交换价值或价值)的说法,无异于劳动的自我“消灭”!如果说 具体劳动不可能为抽象劳动取消,反过来,抽象劳动也不可能为具体劳动取消(同样的说法适

15、合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的关系)。实际上,它们的辩证作用关系是由历史“主导” 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两位一体的性质恰恰体现自组织的发展特性。因此,一方面,劳动 内在于历史,包含了“非劳动的美学”,所谓“非劳动”,既为抽象劳动所扬弃,也为具体劳动 所扬弃;另一方面,所谓具体劳动“扬弃”抽象劳动,乃是劳动的自我扬弃过程,非但不表明劳 动走向非劳动,而且表明人类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实践活动,是实现真正“劳动伦理学” 。 Hodgson 是经济学上的例子。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包含科学方法论的功能, Hodgson 在“一般性的深层理论”题目下重提了这一话题。Hodgson 强调,马克思的

16、作品需 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深入探讨:一个层次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系统的特性,一个层次是人类系统 的一般性;马克思对前一层次的分析是完备的,而对后一层次的分析,相对来说,是不充分的。 “仔细研究资本论可以发现,在论述的关键阶段,马克思往往依赖那些超历史和非历史的 概念。 ”这些概念包括为人们所熟知的产权、生产力、劳动过程、生产方式、使41从一定质基础上的量出发,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这句话表明了劳动的质和量的内在统一性。所以,可以说劳动“物化”的,正是目的论设定的创造活动本身。参见马克思, 2004:资本论,中译本,第 1 卷,人民出版社,第 60 页。鲍德里亚, 2005:生产之镜,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第 1-3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