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598945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能力建设在线考试3(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判断题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信息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本题得 0 0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2、非文献信息包括实物信息、口头信息。( ) 本题得 0 0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3、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 本题得 0 0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4、信息分析成果的评价包括如下步骤成立评价小组、确定评价目标、搜集资料并分析限制性条件、提出评价意见、形成评价报告。(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5、多元分析法包括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 本题得 2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6、多元分析法的典型代表是国家信息化水平测评法。( ) 本题得 0 0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7、文献信息根据编辑出版形式不同,可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研究报告、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等。(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8、信息化产业划分为三个部门,即第一信息部门(信息生产资料部门)第二信息部门(直接信息部门)和第三信息部门(间接信息部门)。(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9、信息化能力评价问题不仅是管理者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的研究热点。(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0、硕博论文是一种有效的文献类

3、型。(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1、文献信息根据载体不同,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2、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信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3、信息技术渗透信息产业,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变化,信息产业反过来作用于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4、计算机著作权不属于知识产权。(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5、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4、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6、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由 20 项指标组成,主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体系结构,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人才、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概括反映出国家信息化水平。(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7、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共分 4 级,有 25 个指标。( ) 本题得 0 0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8、信息产业具有先导性、高渗透性、高回报性等。(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19、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获得最佳社会效益。

5、(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20、网络化不仅增添了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对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 本题得 2 2 分 正确错误 显示答案 二、单选题二、单选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下列不属于语法信息组织方法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字顺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代码组织法 D、时序组织法 显示答案 2、以下( )是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基础部分。 本题得 0 0 分 A、质量管理 B、组织制度 C、生产管理 D、经营管理 显示答案 3、下列属于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需求

6、结构 B、贸易结构 C、人口结构 D、部门结构 显示答案 4、以下不是政府干预的表现形式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基于垄断性的政府干预 B、基于公共物品属性的政府干预 C、基于外部效应的政府干预 D、基于内部效应的政府干预 显示答案 5、常见的语义信息组织方法有( ) 本题得 0 0 分 A、代码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字序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显示答案 6、信息社会指标分为( )大类 本题得 2 2 分 A、5 B、3 C、2 D、6 显示答案 7、采用多元分析法的步骤不包括( ) 本题得 2 2 分 A、选择恰当的模型 B、样本观察 C、数据采集 D、应用与推广 显示答案

7、8、国内外研究表明造成教育信息化步伐滞后的主要原因不在技术也不在经济而是在于陈旧落后的( )束博。 本题得 2 2 分 A、教育观念和教育发展 B、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 C、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 D、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 显示答案 9、决定信息产业外部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哪两个结构( ) 本题得 2 2 分 A、贸易结构、自认资源结构 B、消费结构、社会结构 C、需求结构、消费结构 D、产业区域分布结构、消费结构 显示答案 10、并行爬行面临的问题有( ) 本题得 2 2 分 A、增加网络负担 B、分散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节省爬行时间 显示答案 11、以下属于专利类型的知识产权有( )

8、本题得 0 0 分 A、发明,实用新型,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B、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标准 C、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 D、硕博论文,期刊论文 显示答案 12、( )是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对文化结构的变动有直接的影响 本题得 2 2 分 A、文化教育水平 B、基础科学的发展 C、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 D、历史文化观念 显示答案 13、信息资源供需变化的指示器是( ) 本题得 0 0 分 A、价格 B、市场 C、成本 D、科技 显示答案 14、以下( )是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的基础部分。 本题得 0 0 分 A、生产管理 B、经营管理 C、质量管理 D、组织制度 显示答案 15、采用多元分析法的步骤不包

9、括( ) 本题得 2 2 分 A、数据采集 B、应用与推广 C、选择恰当的模型 D、样本观察 显示答案 16、以下不是并行爬行的优势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节省爬行时间 B、增加网络负担 C、减少网络负担 D、分散网络负担 显示答案 17、不是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是( ) 本题得 0 0 分 A、系统实 B、系统设计 C、系统分析 D、系统计划 显示答案 18、下列不属于信息经济区于传统经济形态的根本特征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信息市场成为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信息成份大于物质成份的产品和服务占主导地位. C、信息成为主导资源. D、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非主

10、导产业. 显示答案 19、下列关于信息系统的结构描述错误的是( )。 本题得 2 2 分 A、信息用户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提供给信息用户后,往往可以有效帮助其进行决策和选择. B、信息处理器承担信息加工、存贮、检索、传输等任务. C、信息源各类原始数据的来源,但是信息系统不以这些原始数据为搜集和处理对象. D、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以及系统实现后的系统运行、协调和维护工作. 显示答案 20、常见的语用信息组织方法有( ) 本题得 0 0 分 A、代码组织法 B、逻辑组织法 C、字序组织法 D、概率组织法 显示答案 三、多选题三、多选题 (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

11、小题 2 分,共 20 分)1、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的目的是( ) 本题得 0 0 分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成本 C、获得最佳秩序 D、获得最佳社会效益 显示答案 2、信息技术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 本题得 2 2 分 A、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B、信息技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C、信息技术有利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 D、信息技术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 显示答案 3、信息指数法分为( ) 本题得 2 2 分 A、信息化指数法 B、主要成分分析法 C、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D、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显示答案 4、衡量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和综合水平的三个要素有( ) 本题得 0 0 分 A、产

12、业内部组织 B、产业内部结构 C、利润 D、成本 显示答案 5、电子商务的应用系统由( )组成 本题得 0 0 分 A、企业外联网 B、企业互联网 C、企业内联网 D、因特网 显示答案 6、企业信息化包括( ) 本题得 2 2 分 A、决策信息化. B、作业与管理流程信息化 C、企业组织内的数据信息化 D、人均拥有的宽带速率 显示答案 7、信息化就是要以( )方式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本题得 0 0 分 A、个性化 B、网络化 C、数字化 D、现代化 显示答案 8、信息化有哪三个方面的意义( ) 本题得 0 0 分 A、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B、作业与管理流程信息化 C、企业组织内的数据信息化 D、决策信息化 显示答案 9、标准可以分为以下 2 种( ) 本题得 0 0 分 A、事务性标准 B、程序性标准 C、规范性标准 D、接口标准 显示答案 10、信息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包括( ) 本题得 0 0 分 A、正确引导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B、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C、有利于防止信息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D、有利于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趣赢娱乐 趣赢平台 http:/ YcpC8aTGMSK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