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8935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博物馆讲解词(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博物馆讲解词博物馆讲解词一一铁军独立一雄团铁军独立一雄团尊敬的各位来宾:你们好!欢迎来参观广东四大名楼之一的阅江楼。广东四大名楼分别是广州的岭南第一楼、五层楼、肇庆的阅江楼和韶关的风采楼。 “江楼晚眺”所描绘的就是阅江楼的景色。它背靠七星岩,南临西江,东见羚羊峡,西望龟顶山,景色优美。阅江楼始建于明代,原是一座纪念佛教六祖惠能的弟子石头和尚陈希迁的石头庵,后改建为崧台书院。明崇祯四十三年,即公元 1641 年,两广总督张镜心命人按南昌滕王阁式样将它改建,改名为阅江楼。恰好点出了它阅尽西江秀色的极佳的地理位置。现悬挂在楼前的横匾“阅江楼”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清咸丰年间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下面

2、这块“独立团团部旧址”的横匾是朱德同志于 1959 年所题写的。阅江楼台阶两侧的石狮子,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肇庆即位,后建万寿宫时所雕,原置于宫门两侧。1959 年转至阅江楼。这对石狮子是整块汉白玉石雕成的,东为雄狮,西为雌狮,它们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肇庆现存石雕中的珍品。阅江楼门前左右各有门墩儿。门墩儿是四合院正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屋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请各位随我到大厅参观。肇庆位于西江下游,扼两广之咽喉,历来就是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在北伐战场上所向披靡、屡建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就诞生在肇庆阅江楼这里。我们眼前的这副浮雕,名为“横扫千军气盖世”展现的就是叶

3、挺独立团。阅江楼是明清代时期的建筑物,你看这几条石柱就是由整条花岗岩石做成的。它的柱础就是具有明代特色的覆盆式柱础。自古以来,阅江楼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甚至帝王将相前来游览。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肇庆即位后,为激励士气,也多次登楼,检阅他的抗清水师。在阅江楼石阶两侧的石狮,就是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原置于宫门两侧,1959 年转至阅江楼。明清两代驻肇的两广总督夏日里很喜欢在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一些来肇办事的高官要员,亦多被招待在此2住宿。各位来宾,在屏风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叶挺当年的老朋友郭沫若在 1961 年参观阅江楼怀念他的好友兼亲密战友叶挺同志所题写的一首诗, “北代从征忆昔年

4、,铁军独立一雄团,纵教汀泗传天险,终使吴刘受痛歼。革命前驱红十月,捐躯遗恨黑茶山。阅江楼上遗风在,心绕延河烈士园。 ” 。走进庭院,我们可以看到阅江楼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建筑,在它前后左右四座大楼之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这样的建筑设计很适合雨季较长的南方,下雨的时候,在院内走动就可免受雨淋之苦。其次,它是半墙半窗式的结构。南方天气比较炎热,尤其在夏天里,打开所有门窗,凉风习习,清爽怡人。院子里还种着三棵米兰树,它们可都有几百多“高龄”了,相传是崧台书院的书生秀才种下的。别看它们拄着拐杖好像老态龙钟的样子,一年还开两次花呢!我们馆有铁军独立一雄团 、 谢志峰藏古端砚馆 、砚都瑰宝三大展厅

5、,现在请各位先移步到铁军独立一雄团展厅参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雕塑就再现了当年独立团官兵在战场上的英勇形象。“北伐先锋”四个大字是叶剑英元帅在 1980 年亲笔所题写。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感受下我们“铁军”的风采。这个展厅是以“铁军独立一雄团”作为了我们陈列的展题。叶挺独立团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成立于 1925 年 11 月 21 日。叶挺独立团在中国革命史上拥有 3 个第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组建和直接领导、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力量,是我国第一支从肇庆开赴北伐战场的军队,是我国第一支设有党代表和政治部的军队。独立团诞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当时国内形势十分混乱

6、,军阀割据,混战连年。此时深谋远虑的孙中山先生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双方党员都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对方的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通过了一系列战役统一了整个广东地区。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渐意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于是,中共广东区委领导人陈延年、周恩来征得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决定在第四军内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正规军队。经过一番筹建,1925 年 11 月 21 日,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在肇庆阅江楼前成立,团长由当时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共产党员叶挺同志担任。三十四团在 1926

7、 年 1 月改为第四军独立团,因叶挺同志担任团长,又称叶挺独立团。3各位看到的这个场景,是 1925 年 11 月 21 日独立团在肇庆阅江楼门前成立时的盛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阅江楼与我们现在的有一定的差别,楼前的阶梯是建国后为了方便游客参观而修建上去的。旁边这面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旗,也就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国民党党旗。叶挺独立团成立于国共合作时期,而当时的主要执政党是国民党,因此,独立团采用了国民党旗为团旗。下面这张是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司令部颁发给叶挺独立团辎重队会计长陈卓立,曾是叶挺将军的老师的委任状。叶挺,广东惠阳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9岁担任独立团团长。因

8、幼年时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在后来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叶挺深受孙中山的赏识,1924年被其保荐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和苏联军事学校留学,并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参谋长周士弟,海南省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新中国解放后授予上将的军衔,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这两张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曹渊和周士弟毕业证的复制品,黄埔军校建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孙中山创建,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廖仲恺任党代表。从毕业证上我们可以看到党代表廖仲恺上面没有明确标明是哪个党派,因为当时中国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正是由于叶挺在苏联留学时学到了丰富的苏联红军建军经验,为独立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独

9、立团按照苏联红军的“三三制”原则,团部下设三个营,营部又下设三个连,以此类推。独立团成立之初共有2100多人,士兵多是失去土地的青年农民,干部则从广州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抽调来100多人,以及从黄埔军校、川军、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抽调来一批干部。这些干部后来大多战死在沙场上。这是叶挺独立团在肇庆城区的军事驻扎图,当时团部设在今天的阅江楼,其它的军事要点设在肇庆城区的各个不同地方。例如有第一营部驻高要县学宫,即现在广东肇庆中学;第二营营部驻肇庆府学宫,即文庙,现高要博物馆所在地,始建于北宋 1102 年,因其接近阅江楼和西江河,方便联系,且不占用民用居住地而设驻军点;1925 年 8 月 26 日,

10、李济深设第四军军部于肇庆丽谯楼,11 月 24 日,军部迁至江门,叶挺任第四军军部驻肇庆办事处主任,在丽谯楼办公,团部仍在阅江楼,1926 年 3 月 18 日,独立团支援领村农运回城后,团部迁驻丽谯楼。这些地方现在仍然存在,只是外观上有所改变。4叶挺在担任团长期间,治军严谨,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并重,对我军后来的创建及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正是他在肇庆的严于治军,为独立团在北伐战场上战必胜攻必克,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叶挺经常带领士兵深入到肇庆的七星岩、北岭山、鼎湖山、南较场等地,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环境训练士兵在野外作战的能力,叶挺曾说要将他们的士兵练成“铁脚马眼神仙肚” 。 下面那挺是水冷式重

11、机枪,叶挺独立团共拥有 6 挺,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由德国制造,由于它每发射 200 发子弹左右枪便会发热膨胀,要加水冷却后再使用。旁边还有当时独立团使用过的左轮手枪、粤制式七九步枪和刺刀等。这个场景就再现了士兵们清早起来军训的情况,这位穿米黄色中山装军服的为军官,也是当时黄埔军校的校服,而鞋就穿黑皮鞋或黑色长筒马靴。穿灰布军装的为士兵,戴灰色大檐帽,打绑腿,穿草鞋。他们的装备也是非常简单的,每人只有一个干粮布袋和一只七九步枪,美国人也曾称我们军队为“小米加步枪”军队。对面这个干部宿舍复原场景(按周士第的口述来复原) ,叶挺当时就是在这住过两个多月,他和普通士兵一样保持着艰苦的生活作风,简陋

12、但是非常整洁,与士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形成了官兵情同手足的良好氛围,完全不同于旧军阀的军队。除了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与政治教育外,独立团在肇庆期间,叶挺经常深入到群众家里访问,他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亲,深入群众的模范形为使得独立团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好风气。这里展现了叶挺独立团军官、士兵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有独立团的学习教材中国革命史 ,并唱国民革命歌 、 国际歌 、 少年先锋队等,中间还有叶挺生前用过的一方菊花砚和一个笔筒。叶挺独立团之所以选择在肇庆建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西江地区的封建势力比较顽固。因此独立团建立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援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的开展。从这些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

13、有高要第二区古旁乡农民协会、高要第二区多宝乡农民协会、高要第二区罗版乡农民协会、高要县端源乡农会等,其中端源乡农会成立于 1922 年冬,是西江地区最早成立的农会。同时为了培养农民运动骨干,51925 年,西江地区在肇庆开办了“西江宣传养成所” ,叶挺还派独立团干部经常到此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在学员中挑选一批积极分子,创办西江政治研究会。由于农民生活比较贫穷艰苦,农民运动中使用的武器都是农民自己改造而成的,有大刀、菜刀和叉等。下面放的这挺是粉枪,它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武器,平时农民是用来捕捉动物的,虽然可以射死敌人,但开枪后会弄到自己满面黑灰。而旁边的牛角并不是用来吹响的,它是一个漏斗式入火药牛

14、角。后面的这面是高要端源乡农民协会使用过的犁头旗,中间的图案是农民平时耕种时用的农具犁头,因此我们称它为犁头旗。旁边这座土炮也叫做猪仔炮,它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留下来的,由英国制造,上面有英国皇冠的标志。叶挺经常带领士兵到当地农会宣传革命思想,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在开展农民运动过程中,封建地主势力害怕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于是高要、广宁、德庆三地的封建地主联合当地的反动民团“神打团”成立了一个“三县联团” 。他们不但袭击各地农会还到处烧杀抢掠,并且制造了震惊整个广东省的“高要惨案” 。广州的国民政府在得知惨案后,立即成立了以叶挺为首的綏缉委员会,对事件进行处理。叶挺亲自率领綏缉委员会及独立团第一、第二

15、营士兵进驻高要领村,与封建地主势力进行谈判。封建地主依仗自身武器的先进,气焰嚣张,拒不谈判。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叶挺独立团张贴了打击封建地主势力的告示。地主民团依仗其大本营罗建村围墙高耸,村子四角又修筑有炮楼,气焰嚣张,纠集民团准备再次攻打农会。为了彻底捣毁封建地主武装,叶挺调来独立团第三营的士兵,配合第一、二营的士兵围攻封建地主武装的老巢高要河台罗建村。独立团用火力封锁住炮台楼的枪眼,掩护农民自卫军挖地道掘穿炮楼的围墙,里应外合攻陷了罗建村,消灭了反动武装。独立团对领村事件的迅速处理,挽救了西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危机,沉着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使西江地区的农民运动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就在西江地区农民

16、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的革命形势却突然下滑。当时中国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北方盘踞有张作霖、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三大军阀。由于国民政府的势力日益壮大已威胁到北洋军阀的割据统治,吴佩孚的直系军阀挥军 20万南下广东,声称要消灭广东的国民政府。面对北洋军阀的咄咄逼人,社会各界民众纷纷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出师北伐。6面对民众的请求,国民政府立即成立了一个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司令部。由于蒋介石担心他的嫡系部队有所损失会消弱实力,所以他表面上支持北伐,暗地里却不愿意派其部队打头阵。周恩来同志在广州的叶家祠鼓励独立团的士兵说:“现在有些军队不愿意派部队先出去,只要你们打了胜仗,他们就会跟上来。 ”于是叶挺独立团便成为我国第一支从肇庆开往北伐战场的军队。1926 年 5 月 1 日,叶挺独立团从封建地主势力比较严重的肇庆和新会两地出发,20 日,在广州补充了人员、给养和枪械,从黄沙车站启程,离开广州,踏上北伐战争的征途,当时全团人数共 2100 余名,步枪 1200 余支,机关枪 3 挺,手枪40 余支。叶挺独立团从韶关下火车后,即徒步沿武江之岸北上,到达乐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