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8920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3刘梓凝法国大革命(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法国大革命初二 3 刘梓凝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打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枪。1792 年 8 月 10 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法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巴士底狱还在吗1789 年 7 月 14 日,在狂暴的巴黎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是所想象的人满为患,拥挤的囚犯落魄地蜷缩着。被革命救出的囚犯,只有七名。在巴黎这样一个大都市,在它的头号监狱里,只关押了七名囚犯。这在数量上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是暴政的有力证据。旧制度,和即将取代它的新制度,可能是一个转接的过程。在质变这一点的前后,它们在某些外观上的差异,并不显得天差地别。就像人们打

2、开巴士底狱,发现里面只拘押了七个人一样。很可能的情况,就是在革命之后,在巴黎人拆除了巴士底狱之后,发现这七个人又在什么地方犯了事,结果,又要盖起一座监狱,把他们重新关进去。那么,两个制度的差别在哪里,监狱和监狱的差别在哪里?是不是在同样七个囚犯被再次关进另一个监狱的那一刻,攻陷巴士底狱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打开巴士底狱,里面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只有最后七个囚犯。即使这样的状况意味着法国的旧制度已经走向宽松,处于社会进步中的人们,依然要求这个进步是一个“质变” ,也就是由制度确立下来,由制度保障执行。所以,巴士底狱被捣毁,正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质变的觉醒,才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意义。 可是,被攻陷的

3、巴士底狱只救出七个人,依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它以一个侧面说明了大革命前的法国状况。人们必须承认,旧制度在时代的推动下,多少年来是在渐进改变的。假如当时它的状况极其恶劣,对于民众的统治非常严酷,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巴士底狱里绝对不会只关七个人,打开巴士底狱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地一蹴而就。面对打开的空空荡荡的巴士底狱,有没有人因此而想过,在社会相对进步的时刻,在它的质变最可能临近的时刻,除了用大炮轰塌城堡的一角,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途径放出这七个人? 在这个攻打巴士底狱的隆隆炮声中,我们似乎还可以听到一些什么。那是千年的旧制度积下的宿仇。被压抑了一代又一代的底层民众,他们对巴士底狱这栋城堡充满了怨恨,不管

4、里面是不是只有七个人,就是他们确认里面没有人,他们依然会满腔仇恨地要把它轰塌轰倒。 二、两边同时进行这时的法国,似乎有双重线索并行在走:一个是巴黎街巷炮火连天,另一个是凡尔赛宫里召开的制宪会议。民众们携带短刀斧头涌上街头的同时,凡尔赛里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会议桌了。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更容易被响彻着枪炮声的一片混乱给搅混了头。巴黎的“为自由而战”和凡尔赛的制定新宪法,看上去好像在巧妙地互相配合,前呼后应。一边是革命的实践,一边是革命的提出理论和建立制度,这是不是法国大革命的缺一不可的两面呢?可是,毁灭性的破坏和建设性的破坏,虽然同样在铲除旧制度,却似乎并不相同。一边注重的是对旧有一切的彻底毁灭,

5、一边注重的是在改变旧有的过程中,同时开始建设。前者不需要理性,甚至是在毁灭理性,后者却不能缺乏理性。待到硝烟散去,人们会渐渐发现,不轰倒巴士底狱的高墙,也可以救出那七名囚犯。假如由凡尔赛开会的人们来解救,他们的做法将是制定一个法案,对新制度下的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作出规定,并且成立特定机构,在监督对监狱非人道状况改变的同时,按照新的司法程序,重审旧案。也许重审之后,不是所有这七个人都能够走出监狱,可是留在那里的人,却由新制度保证了他们得到公正的裁决。在人道的待遇下,服完合理的刑期,而走出冤狱的人,则由新制度保证他们名誉的恢复和冤狱的赔偿。假如我们永远只看倒巴士底狱的倒塌,那七名囚犯走出牢狱所带来

6、的象征性的正面意义,假如我们永远以复杂的历史形势为借口,原谅我们在走向进步中的非理性,甚至把它理想化,拒绝从一个进步潮流中的正面事件中,去剖析它实际包含的负面因素,那么,我们还是只能以继续支付更多的鲜血,制造更多的废墟为代价。三、自由?革命?1790 年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时候,在大规模的巴黎民众集会上,拉法耶特带领群众向正在建立中的君主立宪制的法国宣誓:永远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忠于国王,捍卫宪法 。1791 年 6 月,路易十六逃跑未遂,同年 9 月,新宪法通过,君主立宪制被法国宪法确立。1792 年,法国与奥地利及普鲁士发生战争,发生政变,拉法耶特被弹劾。8 月 10

7、日,路易十六被废。8 月 12 日,路易十四的雕像被民众推倒,当场砸死一个女人 。从这个时候开始,虽然“自由” “革命”的名称都没有变化,而内容已经和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那些阐述改革愿望的贵族们已经讲不清楚自己的立场,只要不跟随着日趋激进和暴力,就是“反自由”和“反革命”了。结果,那些内心里要求理性改革的人,纷纷被指责为“反革命” ,从最早的贵族,到第三阶级的议员,直到丹东这样“最革命”的激进分子。他们本身是如此的不同,可是殊途同归,不可避免的向命定的方向走去,只是时间不同而已。四、雅各宾俱乐部1789 年 10 月,新制度君主立宪刚刚确立,但民众依旧暴乱,俱乐部运动兴起。就像最初的暴乱推动着

8、制宪会议一样,后来的俱乐部也在推动着制宪会议。而现在的推动更是深刻的内在推动。因为,不少当时如雷贯耳的政治人物,都是“两栖动物” ,白天制宪,晚上就是俱乐部成员。1789 年 12 月,雅各宾修道院里的僧侣们倾巢而出,革命进驻了空空荡荡的修道院,将其名改为雅各宾俱乐部。原来静默无声,偶尔听到飘出庄严圣歌的所在,现在通宵达旦地回荡着世界上最激昂的革命词语、最高亢的音量。俱乐部的声望随着里面人物的“身价”看涨,雅各宾俱乐部一开始就是最风光的一个。它囊括了美国革命战场上回来的拉法耶特,最激进的贵族米拉波,领导吉伦特派的布里索,和法国大革命最著名的革命领袖马拉、丹东和罗伯斯比尔。因为 1791 年 6

9、 月路易十六逃跑未遂之事,雅各宾俱乐部内部政见不和。雅各宾激进派选择的立场是,判路易十六一个叛国罪,而温和派却要解脱国王。这样,温和派就从雅各宾俱乐部里分裂出去,成立了费扬俱乐部。然而,这只是费扬们从雅各宾们分裂出来的表面原因。争执的背后却是一个对待制宪的分歧。雅各宾们其实反对的是渐进改革的君主立宪制。除掉国王,君主立宪制的“君”没有了,也就不攻自破了。五、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1 年 6 月路易十六逃跑未遂,同年 9 月,宪法通过挣扎两年才出来的宪法,是指望它是一个契约。可是,在法国,契约文化仅仅在民众一方的上层代表,主要是再有这守约荣誉感的僧侣贵族中存在。在多数民众当中,契约文化还没有形成

10、。这样的契约,假如能够维持的话,就是人间奇迹了。还不到一年,契约就被打破。1792 年 6 月,雅各宾带领民众在巴黎夺权,成立“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就这样和议会并驾齐驱。然后,就是这个新成立的“巴黎公社” ,带领民众冲进王宫逮捕路易十六,逼着自己的议会代表当场毁约。两年推动,一年实施,整整三年艰难的推动君主立宪制,以求建立法制,平稳度过的费扬们,完全失败。现在,轮到他们逃跑了。前一天还是灯火通明的费扬修道院,突然人去楼空。1792 年 8 月 10 日,也就是雅各宾们冲进国会大厅,取消君主立宪制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从此诞生。1792 年 9 月 2 日至 5 日,大量所谓“反革命“人士被抓,

11、民众冲进监狱,开始了恐怖的“九月大屠杀” 。三天之内,仅仅巴黎就有 12471368 人流血身亡。三年前的革命,是以攻打和摧毁巴士底狱,救出七名囚徒为开端;三年后革命的深入,共和国的成立,是以变学校、教堂为监狱,私刑屠杀千名无辜囚犯为标志。做这两件事情的,是相同的巴黎民众。1793 年 6 月,此时路易十六已经在监狱里,雅各宾们的意见又不统一了。坚持激进的人们仍然叫雅各宾,而温和的人们,在布里索的带领下离开雅各宾,成立了吉伦特派。分裂出去的共有 21 人,因为被民众判为“不够激进” ,全部被处死,甚至有的人在行刑的前一天晚上就自杀了。六、断头台上的兴衰1793 年 9 月 17 日,公安委员会

12、颁布了“美林德杜艾罪过”嫌疑犯治罪条例。只要是主张温和的,对“自由”没有贡献的,都在治罪之列这个时候,你是站在断头台下欢呼,还是在断头台前一边被刽子手捆绑,一边听著别人为你死亡的庆典欢呼,那全看运气了。再也没有什麼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因此,死刑犯越来越多,刽子手们杀也杀不过来,就启用了断头台。实际上,断头台是基于人道主义精神而设计的。盖勒廷博士,为了保证“死刑面前人人平等” ,而且要考虑到无痛死刑,发明了断头台。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都丧命于此。法国人一代代地传诵这样的故事:在王后走上断头台的时候,她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习惯性地轻轻向他道歉;路易十六在断头台下,面对欢呼的

13、人群,他说, “人们,对於被指控的罪行,我是无罪的。 ”在断头台上,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但愿我的血,能够成为法国人民福祉的凝结剂。 ”这些故事有相当的根据。今天,在路易十六夫妇的纪念小教堂里,我们可以看到刻著玛丽安托瓦奈特给儿子留下的遗书。其中有一条,就是叮嘱他,记住父亲的遗言,千万不要寻求复仇。只是她没有想到,她惟一的儿子,不久将在十岁的年纪死在大革命的牢里。 也许,是因为大革命期间断头台上的冤魂太多,人口两千五百万的法国,在1793 年到 1794 年一年之中,就有一万七千人上了断头台。最快的一个纪录是:在 38 分钟里,断头台砍下了 21 个头颅。也许,是大革命期间的断头台旁,永远挤满了

14、嗜血的民众,对残酷的展示和鼓励成为公众节日和公共教育,使後人不堪回首。在断头台刚刚开始使用的时候,巴黎民众嫌行刑的过程太快,使得他们无法充分欣赏死囚的痛苦。他们在下面齐声高唱著, 把我的绞架还回来!把我的绞架还回来!这呼声不是响在中世纪和旧制度的时代,而是有了人权宣言和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法兰西共和国。这才是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七、关于革命被法国大革命推出来的,是“自由”女神,而不是什么别的神,这很自然。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是由“公意”这样一个概念做先导的。它的意思是说,旧制度中公众是没有自由的,国王说了算,这就是专制的意思。那么在新制度下,应该是相反的才对,应该是公众说了算。对待任何

15、一件事情, “公众”都会有一个“多数人的意思” ,这就是“公意” 。只要“公意”得以实现,这当然就是大家的自由幸福生活了。那么,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什么是他的自由和幸福呢?他的“自由”就是“服从公意” 。当他和公众的意愿一致了,就自然进入了真正的“自由”状态,就获得了“幸福” 。所以,为了帮助一个公民“幸福” ,就必须先强迫他“自由” ,也就是先服从“公意” 。在这样的“民主社会”和新制度下,我已经知道,我没有了不要“自由”的自由,假如我选择不“自由” ,会有人强迫我“自由” ,那么,假如我不服从这样“被强迫的自由”呢?结论是,那是可以的。只是,这个“不幸福”将会是“很不幸福” ,我将会被“自由幸福”的公众送上革命的断头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