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8910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前我国物理学的繁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前中国北平物理学的繁荣一 我国民众和政府对科学的认识普遍提高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感悟“科学 ”与 “民主 ”才是真正的自强之路, “科学救国 ”教育救国、和 “实业救国 ”成为一代先进知识分子施展抱负,投身于爱国主 义运动的主要选择。五四前后,人们主要集中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与教育、科学与 道德、科学的人生观等法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对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促进人们思想的解 放,唤起国民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1 科学化运动的开始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关于科学救国的思想又产生了新的变 化和发展。 “9。 18 事变的爆发,举国震惊,日军的暴行

2、和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激怒了全国 人们。广大的工人,学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纷纷罢工,罢课,罢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抵制 日货运动,要求国民政府迅速出兵抗日。收复失地,一洗国耻。在全国抗日怒潮的推动下, 国民政府内部,一批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或亲英美的人士群起敦促政府对日作战,同时再次 提出了科学救国的主张,并赋予其新的涵义,他们力图在中国掀起一场科学化运动。中国科 学化运动的发起人有陈立夫、魏学仁等一大批社会和学界名人。他们强调科学可以促进经济 的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无所谓人类文明。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 存,唯赖科学!借助一个科学化运动来驱除国民中的贫陋和愚拙,其奋斗目标就是科学

3、社会 化、社会科学化。19 年 11 月 4 日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南京成立,标志着科学化运动的 正式开始。中国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注重于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实用技术和科学方法的 研究和传播。由于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多系国民党要员或科学界名流,他们的思想和 行动可以对国民政府的决策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的成立及其活动, 对国民政府关于国防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提出,对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发展科学技术的构想 与举措的形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 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如果说,中国科学化运动仍带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的话,那么,国防委员会的成立则无疑 是国民政府的直接举措了。国防设计委

4、员会是国家资本主义管理机构 资源委员会 的前身。建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设想,是由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兼国民政府秘书的 钱昌照提出。钱昌照认为,9。 18 事变表明,日本迟早回大举进攻中国,为挽救严重的民 族危机,中国势必奋起抵抗。但中国经济落后,国力薄弱,为能够在今后的战争中有效地抗 击日本的侵略,应及早作好准备,尤其应加强国防建设和加快工业化进程。于是,钱昌照便 向蒋介石提议组织一个专门机构,聘请一批著名的科技专家、教授和实业界人士,从事与国 防建设有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制订发展计划的工作。此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得到蒋介石的 首肯。蒋介石之所以立即同意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不久蒋介石分别约见各

5、路名流,如研究国 际关系的王世杰、周揽等23 人就设立国防设计委员会之事宜征询了他们的意见,上述诸人 均表示愿意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挽救民族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献计献策,以促进国民政 府抗战决心,纷纷接受蒋介石的邀请。经过半年的筹划准备,1932 年 11 月 1 日国防 设计委员会之事征询了他们的意见,-述诸人均表示愿意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挽救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增强国防力量献计 献策,以促进国民政府抗战决心,纷纷接受蒋介石的邀请。经过半年的筹备,1932 年月日 11 月 1 日,。国防设计委员会正式成立于南京。当月 末,蒋介石将国防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呈报国民政府备案,称“值兹国、难当

6、 前,国防事务,万端待理,为集中人才,缜密设计起见,特设国防设计委员会,以期确定计划,从事建设。”二 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中国物理学会是中国物理学界组织的唯一团体,他的成立,与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的 名字相联系。 1931 年冬,朗之万负国际联盟的使命,来中国调查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 在北平,朗之万受到北平物理学界欧美同学会的热情欢迎。当朗之万得知中国尚无物理学 会时,便鼓励大家应在共同的目的之下建立一个组织,北平同人亦有其同感。当时功过在 国外研究物理学的人陆续回国,国内的研究工作也开始萌芽。于是,1932 年夏, 国内物理系人七八十人在清华圆召开了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中国物理学会以联络国内

7、 物理学 者,促进物理学研究及教学的进步为目的。学会的重要事项俱由理事会决定。历 届理事会长为李书华、叶企孙、吴有训、严济慈等。到1948 年 5 月止,物理学会 会员共 541 人,囊括了国内各个大学及各研究机关的全部物理学者。团体会员有北平、 清华、中央、武汉、浙江、燕京、四川、山东、华中等大学的物理系,及中央和北平两研 究院的物理学研究所、国立编译馆、上海大华仪器公司、兵工署弹道研究所等。学会先后 成立了四个委员会,以掌管其主要工作,即学报委员会、物理学教学委员会、物理名词审 查委员会和应用物理学汇刊委员会,学报委员会主持编辑及出版中国物理学报事宜。所载 论文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物理名

8、词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是把物理学名词由西文译成中 文,加以标准化。物理学教学委员会旨在遍订物理学教程和教材。而成立于1944 年的应用物理学汇刊委员会,则市随着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深感只发表专门著作 颇有不足,而应把物理学对人生一切关系的知识广为传播,用通俗文字向国人普及物理学 知识。中国人对物理学的研究是从上世纪20 年代开始的。 1928 年,中央研究院在 上海设立物理研究所。1929 年,北平研究院设立物理研究所。与此同时,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北洋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 大学等二十多所院校相继设立了物理系。1932 年 8 月,中国物理学会

9、在北京成立。 从 1932 年至 1950 年,中国物理学会的历任会长依次为李书华(法国巴黎大学理学博士) 、叶企孙(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吴有训(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严济慈(法国 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周培源(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抗战时期的中外科技交流:留学生及科技人员的外派,我国自近代以来,随着国门在西方 殖民者重炮轰击下被迫开放后,渐次步入国际潮流,与各国文化交流遂以频繁。而出国留 学生的派遣则是这一文化交流的重要表现。我国政府正式派遣留学生肇始于清同治十一年 ( 1872)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一事。之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后便形成中 国近代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清末科举制度的

10、废黜,使出国深造,成为培养新式知识分子的 主要途径之一。进而到1905 年前后,仅留日学生竟达15000 人之多。辛亥革命后每 年出国留学人数有增无减其数量少则近千多则仅两千。然而这只是从人数上造成一种可观 之势,综观全局则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具体规定,留学生年龄无限制、 资格无限制、而所学科目更无限制。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流弊甚多。近代中国派遣留学 生的无序状态,到20 世纪 30 年代后,逐步得到改善,国民政府教育部加强了对留 学生管理与统治,逐步建立了留学制度。使其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相连系。 1932 年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总结留学管理上最大的弊病时指出,“中

11、国留学 生往外国仅为接受普通教育,而并非往外国研究专门学术。”首次对留学生派遣上 的盲目性提出质疑。为了提高留学生的质量,培养急需的各项高级研究人员和建设人才, 1933 年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国外留学规程 ,作出明确规定:一、留学生资格必须是 专科以上毕业生;二、留学科目要注重“实科 ”,即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三、统一 了留学手续和管理,规定各省及其他公共机关考选留学生,其研究项目、留学国别等,均 须由教育部核准。从此,留学管理施入制度化、规范化。但这一规定的重大意义更在于它表明在留学生的派遣上,开始由过去留学为受外国教育转变为以后留学为研究外国学术。 并形成制度,明确了留学生派遣方针,不失为中

12、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大进步。第四代是庚 款留美学生。 1907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 万美元 (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 美元计)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 万美元,用于中 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次年,美参众两院批准此项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 人掌握。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 1911 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从19091929 年,清华学校 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 人; 19291937 年选送 104 人; 19381945 年选送 39 人。与此同时,还有大量“自助学者 ”赴美

13、求学,其数量远大于“庚款 ”学生数, 大约在三四千人之间。叶企孙(物理)、吴有训(物理)、胡刚复(物理)、赵忠尧(物 理)、胡明复(数学)、施汝为(物理)、秉志(生物)、梅贻琦(电机)、何杰(地质) 、周仁(冶金)、高士其(生物)、周培源(物理)、竺可桢(地理、气象)、侯德榜 (化学)、张钰哲(航空)、顾毓(电机)、杨石先(化学)、钱学森(航空)、 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都是庚款留美学生。这是开拓中国 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很多人后来成为学科奠基人和学术栋梁,为中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 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是第五代。从1915 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 ( 1902 年留法)、蔡元培(1907 年留德)、吴稚晖(1901 年留日)等人提倡“勤 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 “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 招收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并在河北高阳县开办“留法工艺学校 ”,为贫寒子弟留 法做准备。到1920 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 人,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周恩来、邓 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李维汉、蔡畅、李富春等都在1920 年左 右赴法勤工俭学,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 家、音乐家也都在此时期赴法学习和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