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8903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南大旱看当代中国生态伦理的困境与前景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旱引发的生态伦理的反思西南大旱引发的生态伦理的反思内容提要:内容提要:2010 年年初,在西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却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西南地区主要存在三项不符合生态伦理学原则的现状,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关键词关键词:百年大旱;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经济与生态伦理的抉择;正文:正文:引言:引言:2010 年的春天,在中国西南地区你见不到潺潺的流水,见不到青青的绿草,更见不到盎然的春意。你所能见到的只有河水干枯、田地荒芜、土地龟裂、野草枯死、死气沉沉。我们不禁要问:这里发生了什么,昔日的“鱼米之乡”为何沦为这般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惨剧发生

2、?这仅仅是局部地区的问题还是有可能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呢?我们能从此次大旱中得到什么教训呢,我们又该做些什么以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此类悲剧呢?正是基于以上疑惑与反思,在 2010 年末之时我重新盘点年初的这次大旱,尝试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去回顾整个过程,在时隔近 9 个月之后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论文正文论文正文:事件回顾:2010 年中国西南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五省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有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 2009 年 7 月。3 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 30 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 1.16 亿亩,其中作物受旱 9068 万亩,重旱 2851 万

3、亩、干枯 1515 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 2526万亩;有 2425 万人、1584 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1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 41.1 亿元,投入劳力 2526 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 114万台套、运水车 38 万辆次,保障了当前 1939 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以受灾最严重的两省为例,受灾情况在年末统计结果如下:云南省云南省是此次旱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仅农业损失便高达172 亿元人民币,云南 罗平 60 万亩油菜花海成死海。云南此次三季连旱,致使 780 万人、486 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秋冬播农作物绝收 1417 万亩

4、,全省小春粮食比上年减产 50%以上。 贵州省从 2009 年秋天起,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少雨至无雨的天气。至 2010 年 3 月,贵州省有 84 个县市受灾,影响人口达 1700 万人,有 500 多万人、200 多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城市工业用水几乎处于停顿状态 。 至 2010 年 4 月,贵阳农作物受旱面积达 78.44 万亩,其中轻旱 49.845 万亩,重旱 25.173 万亩,干枯 3.489 万亩,水田缺水 11.27 万亩、旱地缺墒 12.33 万亩。全市有 29 座小型水库和619 座小山塘干涸,近七成水库降到死水位,因旱有42.2482 万人和 23.7496 万头大

5、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另据贵阳市农业部门统计,全市目前受旱灾影响的养殖企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有 425 家。 (本节为引用资料,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成因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呢?关于大旱的成因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各种分析和猜想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仍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的解释。我不是气象学家,不能也不敢妄下论断,给出最终答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西南生态环境的确出了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的。在查证了相关资料之后,我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1. 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率非常低。以云南为例,该省 96%的水资源没有利用。2

6、. 人为引入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平衡造成巨大破坏。主要是橡胶、桉树和烟草的种植对当地造成极大影响。3. 不科学的开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以水库建设为例,仅大渡河上现在就有 356 座水库。在罗列了当地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让我们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逐条审视和分析这些问题。首先分析水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生态伦理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要尊重自然,但绝不是不允许人类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丰富的资源而不利用,任其白白浪费掉才是应该谴责的。而且如果不开发利用资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那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应当开发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西南是中国水资源富集地区。这次受灾最严重的云南境内

7、有大小河流 600 多条,大小湖泊 40 多个,著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红河、珠江等六大水系全部流经云南,人均水量 6994立方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 倍。守着如此丰富的水资源,却要遭受这百年不遇的旱灾,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吗?因此我认为,西南地区应当加紧合理的开发当地可以开发而未开发的水资源。试想一下倘若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 20%那么当地还会发生旱灾吗?再谈生态破坏的问题。生态伦理学强调人应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绝不能只根据人类自身的需要而随意的破坏自然,改造自然。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人类进行一些对自己有益的活动,通常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很小的,而且这些活动产生

8、的对自然的影响很有可能也是有益的。因此,我们说我们不是不能改造自然而是不能随意改造自然。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而在西南地区,人们只为了经济利益,就大量的人为引入橡胶树,桉树等热带植物。并采用极其野蛮的方式“毁林开荒” 。对当地原有森林造成巨大破坏。给云南自然环境带来最大改变的植物中,橡胶、桉树和烟草,三项的可疑度最高。大面积种植橡胶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原始植被,热带植物园的专家马友鑫认为:“地理信息系统监测表明,大规模的橡胶种植已经影响了这个地方的气候,10 年内平均温度升高了零点四到零点五度。”西双版纳降雨量年均 1100 多毫米,并不算高,而且分配不均

9、,每到干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如果没有雾罩着,水份就被太阳蒸发了。到三四五月,土壤里的水被植物耗尽了,阳光直射下水分蒸发很厉害,如果有雾的话,雾可以提供一部分水份给植物。马友鑫说:“温度升高本来就不利于雾的形成,况且胶林本身也不容易形成雾。胶林只有一个物种,还不能种得太密,胶林中的空间使土壤中的水份都跑了。”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肖桂秀称,如果不顾原有环境条件,在海拔超过 1100 米的高寒山地种植橡胶,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开垦地土层变薄、变瘦、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山洪爆发等生态破坏。一份公开的气象资料也表明,在景洪、勐海和勐腊几个橡胶主产区,年平均雾日数从上世纪 70 年代的 1

10、15 天、128 天和 159 天,锐减到 2005年的 30 天、97 天和 98 天。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的一则研究显示,每亩天然林每年可蓄水立方米,保土吨,而每亩产前期橡胶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吨,开割的橡胶林每年每亩吸取地下水量立方米。对于缺水的云南而言,情何以堪。(本段为引用资料,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最后来谈最重要的一条,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问题。前面谈了人应当开发资源,并且要建立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了,这也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问题。总的原则就一条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却是很难实现的。受科学技术,资金实力,文化习俗,利益博弈等诸

11、多方面的影响,在西南地区,很多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是极其不合理的。西南地区灾民是在遍地是水的情况下,遭受特大旱灾。为什么不能利用那 96%的水资源?是因为没有水利设施,因为建设中的水利设施被私有化强行打断了,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被私有化逐渐损毁了。据当地官方媒体报道,贵州全部水库和水利设施,均是 50年代大跃进到 70 年代修建的。从那以后到现在,水利设施建设基本是零,如果仅仅是零也就罢了,其中超过 40%已经损毁。也就是说,30 多年来,不仅自然环境被毁掉了,连人工建造的水利环境也被毁掉了。设施不全,原始而简陋这是开发不合理的一种表现。而另一种对环境破坏更大的开发方式则是用现代化的工具和

12、先进的技术在本不该开发的地段疯狂开发。但是世界大坝委员会的研究资料显示,15 米以下的水电是清洁能源。但是我们现在修的都是 100 米,200 米,甚至 300 米这样的大坝,这样的大坝,其实对生物多样性这种留存是有非常大的问题。开发不合理带来的另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污染严重。以种植桉树为例,毁林开荒会造成极大的污染,在此后种植过程中必须大量施用化肥,一下雨化肥随水流入江河中,又会污染河水,慢慢的又会污染地下水。在桉树长成之后的制造纸张的过程中,污染又是不可估量的。别说西南地区无法承受这些污染,又有哪个地区能消化这些污染呢?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事实是

13、我们在污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已经不是威胁到子孙后代的问题,而是威胁到我们自身生存的问题。情况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改变自身的行为谋求可持续发展,还是冥顽不灵在破坏自然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解决问题:亡羊补牢已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的解决方案。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说不利用资源,而是合理的利用。一些极端的环保主义者反对一切形式的利用开发。也是与生态伦理学相违背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合理的去开发那些未利用的资源,使它们能为我所用,物尽其能。2. 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这个原则是重中之重,也是开发利用资源的核心问题。

14、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很多都是原始的、野蛮的、破坏的、短视的、甚至是自掘坟墓的。科学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我不是专家,一篇论文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在开发一处资源前,我们应当进行实地考察,分析论证,施行实验,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开发利用。而且在开发某些资源前,我们也不应该将视野全部局限于“钱” ,因为这会带来无穷的灾难。以我的家乡山西为例,我们是能源大省,煤炭资源丰富,也有一批人因此而富了,成为煤老板。但是现状却是,山西环境恶劣,污染严重,矿难事故频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这就是不科学开发利用的后果。血的教训已有很多,并且悲剧还在不停的上演。希望人们能早一点意识到问

15、题的严重性,早一点行动。3.尊重自然,遵循自然法则,不要按照个人的意愿去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理念在中国泛滥,但事实上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而微弱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与做法只会葬送人类自己。恩格斯曾说过,大自然会报复人类的任何试图改造自然的行为。最近几年,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是不是大自然的报复呢?南方冰灾、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西南大旱等等灾难还历历在目。我们难道还不应该觉醒吗?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乃至人类灭亡。外来物种入侵,已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云南为了经济利益而引入桉树的行为,对当地生态更是灾难性的。就中国现状而言,问题是非常多的。生态破坏问题非常严重,生态伦理学的处境也是很严峻的。

16、人们或许都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科,更不必说理解它的精髓了。很多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只是短期的,私人的利益。为了这些利益,以及那骄人的 GDP, 人们不惜污染环境,破坏平衡。然而没有伦理学的指导与约束,我们极有可能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因此推广生态伦理学,至少是普及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深入每个的心中,人人遵循伦理的约束,我们才能正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被他吓到。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是没有可能的。站在十字路口的我们难道还不该走可持续发展那条路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百度百科 http:/ 作者:刘 琳 丽西南大旱的成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南干旱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