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师德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8525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师德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孔子的师德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孔子的师德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孔子的师德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孔子的师德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师德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师德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子的师德观孔子的师德观【摘要】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影响至深至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删经订礼,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一面。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的论述,更受后人推崇,以致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 。但近年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德理论的研究和评估仍显不足。研习和领会它,对教育工作者不无裨益。我在指导学生选修论语选读时,偶有得,辄记之,以飨同仁。【关键词】教学札记 论语选读 师德理论 研究领会林语堂先生说:“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其见解、观点是非常现代的”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影响至深至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私学,删经订礼,提出了一

2、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的一面。尤其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师德的论述,更受后人推崇,以致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 “至圣先师” 。他的影响“江汉已瀼之,秋阳以曝之,皓皓乎不可尚也” 。这主要是由于孔子高尚的师德,崇高的“人品声望使人仰慕” (林语堂语) 。但近年来,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师德理论的研究和评估仍显不足。研习和领会它,对教育工作者不无裨益。我在指导学生选修论语选读时,偶有得,辄记之,以飨同仁。作为一个唯道德论者,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纲领是相通的,认识论和伦理观是统一的。孔子说:“六艺治于一也” (史记滑稽列传 ) ,即说明了这一问题。为实现同一目标,建立一

3、个德化的大同世界,政治、道德、知识的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其中道德教育处于至尊地位。孔子一方面寓政治、道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中;另一方面又通过知识教育以提高政治、道德的认识。教育思想是其政治“仁爱”纲领的内容之一。从“仁爱”的总原则出发,孔子对师的要求严格地统一在“修己安人”这个政治纲领之中。 “修己”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情操,是求仁获仁,实现政治纲领的途径;“安人”是外在的规范原则,是行仁。 “修己”是“安人”的前提和基础, “修己”的目的是奉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安人”、 “安百姓” 。 “安人”是“修己”的终极目的,体现在教师的道德观念上,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不厌”的学,进行“修己” 、 “正己”

4、 ,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内在情操,从而奉着“不倦”的“诲人”精神去“正人” 、 “安人” 。一方面通过知识的传授“安人” ;另一方面以自身的言行举止、道德情操感化学生,即所谓“风行草偃” 、“润物无声” ,达到“安人”的目的,这就是孔子提倡的言传身教。后儒将孔子的这一思想阐发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八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确认识孔子的有关教师的思想,是不能与其政治思想割裂的。以政治伦理为前提和向导的孔子的师德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1.乐道敬业,诲人不倦孔子大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非常看重乐道敬业的。在他看来,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

5、是最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不为名利所动,因此极力反对教师追名逐利,随波逐流。要求为师者要“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要“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 。他非常担心“道之不行” ,说“吾道,一以贯之” ,极力赞誉乐业精神。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尔。 ”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也。 ”对颜渊执着的乐道精神他大加推崇,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能体现孔子志道乐业精神的是这一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赞扬了一个人坚持理想,恪守志向,不为邪恶名利动摇的高风亮节。孔子

6、本人就是一个乐道敬业的典范。奉着高度的乐道精神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孔子要求教师以“不倦”的精神“诲人”教育学生。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的学生子贡对他的这种负责精神赞扬不已,慨然道:“教不倦,仁也!”孔子的这种以“仁爱”为实施基础,以学生为出发点的“不倦”的“诲人”精神主要表现在热爱学生上。首先,孔子对“自行束脩以上者,皆能诲之” 。并通过“听其言,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广泛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志向、品行和知识水平等情况,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如他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唁”等等。

7、由于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得全面,因此孔子在教学中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思” , “学、习” , “学、行”的结合,提高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举一反三” , “闻一知十” 。同时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爱好,进行分析教学,并就同一问题针对不同学生作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多问、敢问,养成多问的学习习惯。其次,孔子的“诲人”还表现在“无隐”上。孔子将自己所知、所学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这段表白,充分体现了一个师者应具备的风范。 论语中还有这

8、样一段记载:陈亢问于伯鱼:“子亦有异问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其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 ,无以言 。鲤趋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 不学礼,无以立。 鲤趋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 、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由此可见,孔子确实是本着爱人之心育人的,对学生“无隐” ,对其独子孔鲤也无“异闻” ,视其子与其他弟子同。当然, “无隐”并非只将自己所知所学平等地传授给每个学生,应“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 ,在传授知识时,应有所选择和鉴别。以“立己”之道“立人” , “达己”之道“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

9、人” 。这是孔子“无隐”思想的基础,也是“不倦” 、 “诲人”的突出表现。再者,孔子教导学生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并富于挑战精神,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认为“人皆有过” ,只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若“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学生应当如此,为师者更应注意,以此作为基础,学习要择善而从,不善而改 4,要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或优点,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对为师者不应一味笃奉,惟命是从。要“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真理,要敢于怀疑一切,富于挑战精神。最后,孔子也强调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内在的道

10、德修养和情操,教育学生要“直”面人生。从孔子为政的思想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体罚学生的,主张应“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避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等。乐道敬业,诲人不倦,是孔子师德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为师者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归宿。这是孔子师德观念的精髓所在。2.学而不厌,教学相长学,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他反对为师者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主张为师者应“敏而好学” ,以防“六蔽” 。因此孔子在各种场合都十分强调“学”的重要性。另外还要求教师通过“不厌”的学,才能“博学多能” ,而不能像器皿那样,只有一种用途或只被当作摆设,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11、、游于艺” ,孔子认为, “学而不厌,博学多能”是为师者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是“诲人不倦”的力量源泉,是教书育人的先觉因素。孔子毕生勤学不辍, “诲人不倦” ,堪称“师表” 。他说:“吾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学”对“修己”和“诲人”双方面的重要性,孔子自十五岁就“志于学” ,他自认为“非生而知之者” ,因此“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入大庙,每事问” ,通过“时习” 、 “自省” 、 “无常师” 、 “不耻下问”等途径不懈学习。即使到了晚年也不放过学习的机会。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 “十室之邑,必

12、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是孔子对自己不辍致学精神的高度概括的表白。孔子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他还要求“学”要持之以恒且有进取精神,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他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因此学要积极进取。他对弟子颜渊的进取精神赞誉不已,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善其事” , ”致其道” ,只有学才能“利其器” ,因此他时刻警惕“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致其道” , “善其事”是孔子“学而不厌”的根本动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孔子意识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因此他主张教

13、师向学生学习,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提出了原始的教学相长思想。他说的“起予者,商也” , “回也,非助我也” , “当仁,不让于师”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肯定“后生可畏” ,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达。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在讲“学” “思”的同时,亦十分注重“行” ,即要求教师要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学生,也就是孔子提倡的身教原则。在论语中,这方面的言论大多数是针对从政者讲的,但其精神则更须从教者领会和贯彻。孔子的身教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3.1 以“行”立人。孔子认为,不论是为学者还是从教者,其行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他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14、不正,虽令不从” 。要求教师应以行立之以榜样,树之以表率。告诫学生从师当“听其言,观其行” ,“耻其言,过其行” ,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在孔子的这种教育下,学生中形成一股“躬行君子”的风气。3.2 以德感人。要求教师通过对学生施行心理的影响,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一次,季康子告诉孔子国内盗匪横行,他深以为忧。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多种场合,孔子都采取了“欲无言”的态度。子贡不解就问:“子如不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只要为师者“身正” ,则又有“何言哉” ,否则

15、“则为之也难” 。同时,孔子要求教师能“自讼”“内省”“躬自厚而薄责人” ,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多做自我批评,应“求诸己,不求诸人。 ”3.3 以形塑人。要求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外表仪态,应“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不必过分讲求“猛” ,这样也可以达到“正人” 、 “安人”的目的。孔子的身教原则要求教师的内在情感与外在仪态应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偏废。 “绘事后素” , “文质彬彬”就是这个意思,只要教师“逮之躬” , “躬于行” , “道之以德” ,塑之以形,则学生亦“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励” ,照样可以使“其事善”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教的目的,才真正

16、能称其为师表,真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4.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在强调教师外在修养的同时,孔子也比较注重教师的内在情操。一方面,他主张教师应有坦荡的胸怀,凡事应从大局出发,切忌固执已见,自以为是,虚伪奸诈。他说:“君子贞而不谅, ” “君子坦荡荡” , “巧言令色,鲜矣仁”等,认为君子如不注意这些,就会有乱德,乱大谋之嫌。鉴于此。孔子对为政为师者规范了许多德目。如“君子仁而不佞, ”不“狂”不“狷” ,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恭、宽、信、敏、惠” , ”刚、毅、木、讷”,“温、良、恭、俭、让”等。另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要求为师者应“躬自厚而薄责人” , “求诸己,不求诸人, ”凡事多找自身的缺点。在不知遇时, “不愠人之不知,而愠不知人”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病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