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8467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文化生产力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宏观视角审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类从整体上告别了物质匮乏的时代,开始由物质型社会向精神文化型社会转变;人的生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整体上开始由谋生走向乐生,日益呈现出工作与生活一体化的趋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各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智力知识、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革。作为社会生活根基和社会发展终极力量的社会生产力也必然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社会现实的这种重大变革

2、,必然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颠覆以往的很多观念和理论。因此,“随着时代的前进,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和方式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118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可以是多维的,目前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的提法,如知识生产力、信息生产力、智力生产力、网络生产力、虚拟生产力、基因生产力、纳米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都是从特定的角度对当代生产力的理解。本文只是从“文化生产力”的特定角度,谈谈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所谓文化生产力,笔者界定为:为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现实力量、能力和水平,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作为渗透性因素对物质生产力

3、所产生的变革作用;二是以文化本身为生产对象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因而具有物质属性(实体性)与精神属性(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特征。物质属性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同的共性、普遍性或一般性,却是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精神属性则是指文化生产力自身与物质生产力相区别的特殊性,即文化生产力能够成为自身的特殊性。无论精神因素对生产力产生多么大的影响,生产力的客观实在性都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永远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力量。但是,精神属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生产力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应该包含“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应该是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在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中

4、,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灵魂。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为我们研究探讨生产力问题开辟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使我们重新认识生产力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生产力内涵、构成要素、划分标准、功能作用等问题,从而深化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成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第一,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和人自身的统一: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内涵的拓展。生产力概念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包含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概念像生产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生产力水平(或发展程度)这一概念那样具有表面的简单性而在实际上却包含着许多难题”。219这样的说法并不过分。马克思并没有给生产力下过明确的定义,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概念是依据

5、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是斯大林的生产力观点概括而成的。由于时代的局限,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改造自然的力量”,这一观点一直被认为是绝对真理,长期统治我们的思想,限制了我们对生产力问题的思考。文化生产力的产生,至少使我们有如下发现:首先,精神文化因素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迅速增大,精神文化成为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要素;生产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文化也可以直接成为生产对象,也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次,生产力不仅是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是改造社会的力量。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新型生产力形态,文化生产力直接作用的不是自然界,而是社会本身:它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当代社会重要的新型产

6、业,这些产业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文化生产力最根本的作用是对人自身的改造作用,即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提高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应是改造自然与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相统一。这样我们就可以对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作为“社会生产力”,应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及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能力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生产力的产生,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使我们对社会生产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二,以需求和产品为分析维度:对马克

7、思生产力形态标准的创新。马克思依据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把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作为划分生产力形态以及经济时代和社会形态的标准。这种对生产力形态的理解与马克思划分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因为把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作为唯一的划分生产力形态的标准,就只能得出生产力分为手工生产力、机器生产力等形态。第三,在当代社会,传统的以生产工具为维度的划分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因为相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产品)。文化生产力的出现恰恰不是以生产工具为维度而是以“需求和产品”为维度划分的。人类活动可以概括为“需求生产产品”三个基本元素相互作用、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运动发展循环体系。一般情况下,生产是这一

8、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但是,需求和产品对生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时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因此,以需求和产品为标准来分析当代生产力状况、生产力形态、生产力变化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当代生产力的复杂性,大大拓宽了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第四,精神文化成为重要因素:对马克思生产力要素内容的丰富。文化生产力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充分说明了在当代社会,精神文化因素不是一般的生产力要素,而是关键的因素。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使精神文化因素由间接转为直接、由潜在变为显在,已经成为并正在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事实上,社会生产力从来都不是绝对单

9、一的、纯粹的物质生产活动,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一切活动无不渗透着精神文化因素,只是这种渗透经历了一个由潜在到显在、由间接到直接、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考察精神文化与物质活动关系演进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始混沌一体相互独立发展在更高的基础上的融合。20 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在更高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实现了二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精神文化因素以愈来愈多的种类和愈来愈高的程度参与并融入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影响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物质生产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文化取向的越来越明显,物质生产活动离开文化简直难以进行,文化含量愈益提高是经济

10、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由认识活动转变为生产活动:对马克思“精神生产力”思想的提升。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文化生产规模狭小,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尚不突出。这一时代的局限性,使马克思只能形成以“生产”观念为内容的“精神生产力”思想,而不可能产生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在马克思那里,精神生产的实质是一个认识论范畴,精神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是人的主观活动,是认识产生的直接来源。其基本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诸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生产;面对今天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特征,显然马克思所讲的作为人类一般精神文化活动的“精

11、神生产”,就不能容纳这一事实了。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与文化生产活动虽然都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但一般的精神生产活动属于认识活动,而文化生产活动则属于生产活动,其本质上是一种客观物质生产活动。从人类一般的精神生产力发展到文化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又一次提升和发展。精神生产活动由一般的实践活动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是精神活动自身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存在着根本区别,精神活动的特点是内在性,即人的主观的内在的东西。但精神的作品不能以纯粹精神的形式存在,而要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这就产生了精神与物质的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称之为“让度”。精神生产究竟

12、怎样“让度”,采取何种具体形式“让度”取决于时代发展状况和人类的需求状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需求占主导地位,精神文化需求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这种条件决定了精神活动的“让度”或外化形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非生产活动方式,不通过商品交换方式使精神得到“让度”,如极少数人的自我欣赏的形式,或者以公益的形式等;二是以生产经营的方式,通过商品交换使精神生产得以“让度”,即提供文化产品供人们使用和消费(欣赏和娱乐)。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从整体上告别物质匮乏,精神文化需求大大提高。为满足这种需求,精神生产的“让度”形式必然发生转化。在当代社

13、会,只有采取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六,精神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的深化。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凸显和增大,过去曾经是次要的因素今天可能成为主要的因素,过去对社会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今天可能起关键的作用。文化生产力的产生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复杂性。它以活生生的现实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力论”思想,澄清了多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误解和偏颇,凸显了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重要组

14、成部分的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人类历史是一部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的历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腾飞的两翼。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终离不开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可以肯定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真理标准大讨论与中国的腾飞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它经历了由潜在变为显在,由间接变为直接,由自发变为自觉,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马克斯韦伯较早认识到了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明确提出新教伦理思想,从文化层面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把文化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归结为文化问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热,也把中国文化问题等同于中国社会问题。虽然这些思想违背

1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他们都注意到了文化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819 世纪经济学诞生之际,文化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21 世纪的经济学势必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文化创造价值将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320进入 21 世纪,文化生产力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其作用首先也是直接表现在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文化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 GDP 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猛增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凸显了智力知识、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因

16、素对社会发展以至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积极传播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信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引导社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从发展趋势上,我们可以预见,文化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将重构人类文明图式,人类真正摆脱物质纠缠回归自由全面发展的本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童话,人类文明将真正由“物本社会”跃迁到“人本社会”。 参考文献:1 李文成:精神的让度:论精神商品及其生产,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年。2 王 霁: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确立先进生产力的至尊地位,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 2 期。3 孟海贵:中国当代生产力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4 景仲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