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投资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97263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设施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投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基础设施投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设施投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设施投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基础础设设施施投投资资问问题题一、基础设施的概念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 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 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 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共交通通信(公共汽车、电车、地铁、道路、桥梁、索道、 停车场、邮政、电信) ,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垃圾清除、污水处理) ,公共安全(防洪、 防震、消防) ,能源服务(电力、煤气、热力、自来水) ,日常公共服务(教育场所、文化 场所、体育场所、娱乐

2、场所、卫生保健、福利设施、房屋修缮、火葬场所) 。 二、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及提供方式(一)、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 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经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常常经受基础“瓶颈”的困扰,由于民间经济的财力 有限,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瓶颈”部门的发展。实际上,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除具有一般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外,还部分地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 积累的角色。 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 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

3、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需的投入品 和服务,如供电、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 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 的适度超前发展。从价值构成上分析,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 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 的波动。 (二)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从总体上说可以归类为混合产品,可以由政府提供,可以由 市场提供,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

4、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如长江三峡工 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如宇航事业、核电站、战备公路;反垄 断的需要。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 成本。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 5、BOT 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由于基础设施的高资本成本和 沉没成本导致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潜在高风险,这决定了其投资主体必然主要是政府 但考虑的政府财力有限,所以有必要通过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鼓励和吸引

5、更 多的民间投资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三、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由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我们已经了解到投资基础设施是非常必要 的。 引:案例-罗斯福新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 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 “罗斯福新政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 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 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20 世纪后半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一度较大幅度增加比重来自灾害教训、被迫调整。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核

6、心仍是基础设施,必须大幅度增加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这不仅要保障资金来源,还要有得力的组织承接、合理规划,并与农村金融支持和村民责任相结合。投资形成的经济实体要有明确的产权责任和管理。新农村建设、反哺农业的重点应该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加强与体制改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强大的、发达的和完善的现代农村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组织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一)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在国家固定资产

7、投资中的比重(1950-2000)出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服务性质,它的投资,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在 1978 年以前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尤其如此,在 1978 年以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程中也基本如此。1、国民经济恢复和计划经济时期(19501980)这一时期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主要用于整修和治理、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用工业(大部分计入工业投资)、兴办农业科研和推广事业。 其中支农工业投资情况详见表 1。表 1 各个计划时期支援农业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 单位:亿元 时 期支农工业 投 资化学肥料 工 业化学农药 工 业农业机械制造 及修理工业支农工业投资

8、占全 部工业投资比重% “一五”时期73546527029 “二五”时期 36562139151750 19631965 年1886131557l90“三五”时期 44823293118983 “四五”时期 95787226235298 “五五”时期 107388347239187 “六五”时期 448838161595.13291953-1985 年 合计3556326760880365资料来源:1950-1985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03 页。同时,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劳动投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不仅是国家农业投资的主要承办

9、方,而且大批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由集体经济直接出工出资,以“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方式推动完成的。2、市场化改革时期(19812000 年)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设起来,工业化进程逐步转入中级阶段。但是,工业化的进展并没有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下滑的态势得以逆转。相反,“六五”时期(19811985)农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为 8.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为 2.3%;“七五”时期投资比重继续下滑到 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下滑为1.5%。“六五”、“七五”两个计划时期每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绝对值比 70 年代末还有所减少。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

10、990)期间,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 7349.09 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 110.13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仅 3.4,相当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 15的 15 强。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 2.3下降至 1.5%。80 年代以前,我国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772 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1.9,略高于同期全部基本建设投资增长 106的速度;农业投资比重在 7与 18之间跳动,落差为 11 个百分点;1979、1980 年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分别为 22.44 亿元和 24.96 亿元;而 1981-1990年年均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足 21 亿元。也就是说,20 世纪 8

11、0 年代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不仅相对值下降,而且绝对值也在下降。其中被视为农业命脉的水利建设投资,19851990年的“七五”时期为 119 亿元,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仅 1.6,比 80 年代以前的 28年平均比重下落 5 个百分点,比“六五”时期也减少 1 个百分点。但是在这一时期,由于基础设施投资效应滞后的特点,这个问题被家庭联产承包制所带来的农业产量增长较快掩盖了。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农业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利用外资明显增加,促进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民个人投资有所增长,但主要用于住房、运输业和工业。如 1989 年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92 亿元,其中用于房屋建筑

12、占 89,购买固定资产中的生产资料只占 11。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处于不断削弱的趋势中。原有基础设施老化、危化日益突出(二)基础设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需求20 世纪后半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历程反映,尽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的绝对值在不断上升,但是投资的比重不仅没有上升,而且有下降的趋势。分阶段看,投资比重一时呈上升趋势往往来源于遭受灾害后的被动应对,缺少顺应反哺农村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长远规划。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比重下降甚至消失,相当部分农村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承办者缺位的问题,以至农村环境水平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倒退。21 世纪初,“十五”计划时期以来,尽管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基

13、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大的改观。20002004 年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村税费改革的资金累计达到 1 6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承担了 1 171亿元,占 73。财政部统计显示,“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年均增长 17。但从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状态,据统计资料,“六五”时期为 869,“七五”时期为 938,“八五”时期为975,“九五”时期为 929,而 20012004 年为 8左右。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按照农业法规定,财

14、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有效的执行手段,许多地方都做不到。一些欠发达地区为了在地方人大会议上通过财政预算方案,虚列农业支出,造成地方财政支农支出预算中存在很大偏差和水分。国家审计署 2004 年对 50 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表明,有 40 个县共虚增支农投入 535 亿元,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 108。例如,根据湖北省某县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数字除了每年近 20的上级拨款外,剩余的 80是虚数。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低,致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

15、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在 2006 年在全国 范围内涉及 17 省(市、区)、20 个地级市、57 个县(市)、166 个乡镇、2749 个村庄的调查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文化建设(827)、修路(795)、医 疗网点(677)、垃圾收集(665)、厕所改造(642)、饮水(623)、污水处理 (582)、建沼气(556)和用电(386)。各地区认可程度的排序情况有类似性。例 如,除河北以外,其它 16 个地区均把文化建设认可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仅次于最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 9 项问题都涉及到基础设施投资问题。各个地区有共同的迫切要 求。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16、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从调查的结果看。多数农村 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远未满足。突出的问题为:1.村庄道路状况参差不齐。饮水 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2.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被调查地区平均 41的村庄有环境污染 问题。50的村有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村庄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地区 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特征,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农村都有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例 如浙江、贵州、湖南有环境污染问题的村庄的比例分别为 61、61和 56。青海和内蒙 古的比例要低些,为 1718。从污染源看。主要是污水和垃圾。其次是河道欠治理。 50的村所遭受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是污水和垃圾。该情况东、中、西部各地区基本一致。 3. 农村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被调查地区 53的村庄在近几年中有过公共文 化娱乐活动。(三)导致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