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706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三三)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三)诸灵康 曹怿岚 顾伟 陆锦花 徐董梅21卖蒜老叟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2、卒不肯告人姓氏。选自 清袁枚子不语正编注释: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寂然:安静的样子。 纵:放。 卒:终,结束。文学常识: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人。著有小仓山文集 、 随园诗话等。袁枚是性灵诗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当时,和他的诗歌主张与风格相似的诗人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思考与练习:1解释:精: 至: 绝: 睨: 良久: 负: 2、翻译:观者如堵。叟能如是乎?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22. 副使失物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籍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

3、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覆必难免。副使仓惶,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选自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注释:李士衡:北宋人。馆职:唐宋时设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都从文学之士中考选授职,为时人所羡慕。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遗:wei 赠送。委:交给,托付。疏漏:有隙缝漏水。缣()帛:丝绸。缣:细丝;帛:很薄的绸绢。实:填放。仓惶:匆促慌张。文学常识: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用笔记形式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现存梦溪笔谈分为 26 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

4、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类,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和创造,收录了他在科学技术、历史考古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见闻与研究成果,在科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思考与练习:1解释:为: 使: 皆: 籍: 覆: 悉: 暇: 既而: 2、翻译: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3、对于高丽的礼物,士衡的态度是 ,而武人的做法是 。 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23.惊弓之鸟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

5、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末,刘向对其进行了整理编订,仿国语体例分国编次,列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等十二策,共 33 篇,属国别体杂史。思考与练习:1 解释:谓: 引: 下: 有间: 徐: 故: 2、翻译:然则射可至此乎?先生何以知之?24买鸭捉免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去原上,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再掷之,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

6、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nuo)得他兔否?“选自苏东坡艾子杂说注释:鹘:(hu)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 凫:野鸭。文学常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佑二年进士,之后仕途坎坷。善书画,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为唐宋八大家。思考与练习:1、解释:猎: 掷 : 击: 谓: 2、翻译: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看我这脚手,可能搦(nuo)得他兔否?3、 买鸭捉兔的故事告诉我们 25良狗捕鼠 齐有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

7、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选自吕氏春秋?士容 注释:相:观察,识别。 假:托。 麋: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桎:捆绑。文学常识:有.者:常用于叙述的开头,以突出叙述的对象。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意思是“宋国有个担忧他的苗不长高而去拔它的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是“人“的定语。所以在译成白话时,要把“人“字放在后面,让“有.者“作为它的修饰语。而没有这种修饰关系的“有.者“,就不是后置的定语。如短文开头“齐有相狗者“,这句只能译成“齐国有个会识别狗的“

8、,因为“相狗者“不是“齐“的定语。思考与练习:1、 解释:乃: 畜: 则: 之: 2、 翻译:是良狗也。 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3、 这则短文给你的启示是 26义猴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四壁,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注释:适:嫁。 暴卒:突然去世

9、。启发与借鉴:读了本文后,我们可能被文中猴子对老人的有情有义而感动,懂得做人要有情义;可能被富有同情心的猎人而感动,告诉自己要多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可能被乡人的善良与淳朴而感动,他们的行为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思考与练习:1、解释:惟: 链: 颔: 俱: 徒: 故: 2、翻译:如是者五年。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3、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27王羲之爱鹅王羲之性爱鹅。会稽(地名)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好养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10、,其任率如此。选自晋书 王羲之传文学常识: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思考与练习:1解释: 善: 遂: 就: 闻: 好: 欣然: 2翻译: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3、上文有两个“市“:“求市未得“中的“市“,它的词性是 ,意为 ;“固求市之“中的“市“,它的词性是 ,意为 。4、 王羲之性爱鹅,写鹅是他的人生寄寓。古今中外,有人生寄寓的名人事例还有很多,请试举一例。示例:莲是周敦颐的人生寄寓。

11、 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8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若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释:延:伸长,延长。 颈:脖子。文言知识:说“欲“。 “欲“是个多义词。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欲壑难填“,意为贪欲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二、指“要“、“想要“。上文“欲谏不敢“、“欲取蝉“、

12、“欲啄螳螂“中的“欲“就是此意。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思考与练习:1解释:伐: 谏: 则: 子: 委: 罢: 2翻译:如是者再三。此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3、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29知恩图报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选自说苑复恩 )文学常识:说苑 ,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别录 ,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他编撰的新序 、 说苑 ,是分类撰辑先秦至西汉史事。思考与练习:1、 解释。尝: 亡: 求: 是: 惧: 去: 居: 卒: 2、 翻译。吾闻食骏马肉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