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续书谱》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66971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夔《续书谱》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姜夔《续书谱》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姜夔《续书谱》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姜夔《续书谱》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姜夔《续书谱》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姜夔《续书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夔《续书谱》(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夔续书谱索墨斋 2009-04-15 22:57 阅读 107 评论 4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国硬笔书法在线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 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 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草书)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 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 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 神痴。以捺代,以

2、发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 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 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 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 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 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如“佳“之四横, “川”之三直, “鱼“之

3、四点, “画“之九画,必 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 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 则左右则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欲 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 一应。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 少。今观二家

4、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 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 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评点“真书”一章是通过唐楷和魏晋人楷书的比较分析,高度赞扬了钟、王的楷书。而 唐人笔下,受时代“以书取士”的影响,循规蹈矩,拘泥平正,魏晋人书风的韵致不复存在。 究其原因,魏晋人顺应汉字本身的形态,自然各尽其妙,而唐人心理负担太重,有违八法 笔势,自然落入“俗书” 。 假如立人、挑土、 “田“、 “王“、 “衣“、 “示“,一切偏旁皆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矣。在右者亦 然,

5、不可太密、太巧。太密、太巧者,是唐人之病也。假如“口“字,在左者皆须与上齐,“鸣 “、 “呼“、 “喉” 、 “咙“等字是也;在右者皆须与下齐“和“、 “扣“等是也。又如“宀“头须令 覆其下,“走” 、 “辵”皆须能承其上。审量其轻重,使相负荷,计其大小,使相副称为善。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必能先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 又多失势。 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 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

6、积薪、 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 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 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大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 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 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则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 妍美。予尝评世有三物,用不同而理相似;良弓引之则缓来,舍之则急往,世俗谓之揭箭;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谓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

7、复 挺,又安能如人意邪?故长而不动,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纸笔墨,皆书法之 助也。 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馀,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 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书丹者。然书时盘薄,不无少劳。韦仲将升高书凌云台榜, 下则须发已白。艺成而下,斯之谓欤!若钟繇、李邕,又自刻之,可谓癖矣。 评点历代论书以“用笔”为上,笔画又以瘦硬、含蓄为贵。姜夔论用笔不拘细则、着眼 于斯。但在确认“书贵瘦硬”的前提下,更对“肥瘦“藏露“问题作了辩证的阐释,而且 各自皆有限度。不要太肥,也不可太瘦;不可太多的锋芒外露,也不能圭角深藏,若执于 一偏,都会影响笔画线条的艺术美。如柳字过

8、于瘦硬,虽刚健劲拔,却失魏、晋人风韵。 这确有独到见地。 (行书)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 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 通。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 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 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 东方朔画赞 , 又与兰亭记殊旨,一时不笔,各有其势,因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各书,无不点画振 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故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

9、至精至熟,然后能 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用笔多失, 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 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 评点姜夔(1163 一 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鄙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词人,音 乐家、书法家。宋谢采续书谱序云:“白石生好学无所不通,书法得魏、晋古法,运 笔道劲,波澜老成,尤好临习定武本兰亭序 。所著续书谱一卷,议论精到,用志刻 苦。“ 续书谱仿效孙过庭书谱而撰写,但并非书谱之续。全卷分总论、真书、用笔、 草书、用笔、用墨、行书、临摹、方圆

10、、向背、位置、疏密、风神、迟速、笔势、情性、 血脉、书丹等十八则,所论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实自抒其心得之语。是南宋书论中成就 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姜夔“崇晋贬唐” ,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 “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 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百度_姜夔吧_续书谱 南宋姜夔总论 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 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然而真草与行,各有体制。 欧阳率更、颜平原辈以真为草,李邕、西台

11、辈以行为真,亦以古人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 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或云,草书千字,不抵行草十字;行草十字, 不如真书一字。意以为草至易而真至难,岂真知书者哉!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 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白云先生、欧阳率 更书诀亦能言其梗概,孙过庭论之又详,可参稽之。 真书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 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 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 ,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 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

12、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谓如“东”字之长, “西”字之短“口”字之小, “体”字之大, “朋”字之斜,党字之正, “千”字之疏, “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 不以私意参之。 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理也,唐人师之,法也。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今略 言其指: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形势。横直画者,字之骨体, 欲其竖正匀净,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 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或长或短,或 向上,或向下,或向右,或向左

13、;或轻出而稍斜,或随衂而峻发,各随字之用处。转折者, 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然而真以 转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若垂而复缩 谓之垂露。故翟伯寿问于老米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 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大令以来, 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 焉。 真书用笔 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 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

14、低,不欲前多后少。欧阳率更结体 太拘,而用笔特备众美,虽小楷而翰墨洒落,追踪钟、王,来者不能及也。颜、柳结体既 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 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然柳氏大字,偏旁清劲可喜,更为奇妙。 近世亦有仿效之者,则俗浊不除,不足观。故知与其太肥,不若瘦硬也。 草书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 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备有义理。 右军书“羲之”字、 “当”字、 “得”字、 “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欲不 逾矩矣

15、。大凡学草书,先当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则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 仿王右军,申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 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带,反为新 奇。自大令以未,已如此矣,况今世哉!然而襟韵不高,记忆虽多,莫湔尘俗。若风神萧散, 下笔便当过人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日连绵、游丝, 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 是引带。尝考其字,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虽复变化多端,而未 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

16、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味, 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流至于今,不可复观。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 秋蛇。 ”恶无骨也。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 还疾,忽往复收。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 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 太多,多则神痴。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捺代,惟丿则间用之。意尽则用悬针,意 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用笔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 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 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 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一点者 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 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