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题报告模版(2)(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6845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开题报告模版(2)(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开题报告模版(2)(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开题报告模版(2)(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开题报告模版(2)(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开题报告模版(2)(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开题报告模版(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开题报告模版(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科本科毕业论毕业论文开文开题报题报告告论文题目 离婚协议效力探析 学 院 法学院 专 业 法 学 班 级 法学 096 姓 名 黄春花 学 号 0902106058 指导教师 周后春 填表日期 2013 年 2 月 26 日 教务处2说说 明明1.论文的开题报告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特印发此表。2.学生应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主动与指导教师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3.此表填写一式三份,一份学院教务办留存,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学生本人自存。4.开题报告需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方可正式开始论文写作工作。5.本表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一、一、选题选

2、题的意的意义义和研究和研究现现状状3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协议离婚也叫“双方自愿离婚”,是指婚姻关系当事人达成离婚合意并通过婚姻登记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其主要特征,一是当事人双方在离婚以及子女和财产问题上意愿一致,达成协议;二是按照婚姻登记程序办理离婚登记,取得离婚证,即解除婚姻关系。协议离婚制度,是我国离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在年的实践中,由于它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且程序简便,因此为婚姻关系当事人充分接受。与此同时,婚姻登记机关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制度上日趋完善。随着我国婚姻家庭法制的不断健全,当事人采用协议方式,通过非讼程序解决离婚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当事人

3、作为首先考虑的途径。 第一,协议离婚制度注重婚姻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实行协议离婚制度是婚姻自由原则的重要体现。我国法律赋予并保障公民自主自愿地处理个人婚姻问题的权利。男女双方有自主自愿地缔结婚姻的自由,同时,在婚姻当事人双方一致同意解除婚姻关系的时候,也赋予了他们解除婚姻关系的自由并为其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 第二,实行协议离婚,有利于在婚姻关系已经无法继续维持的情况下,由夫妻双方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冲突,避免互相指责,消除对立情绪,更可以减少日后双方的仇视和对立。第三,这种离婚方式不究问离婚的原因和具体理由,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第四,协议离婚不仅要求双方离婚的合意,而且要求对子女的抚养教育、财

4、产的分割和债务的清偿等作出妥善安排,这样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双方、子女和第三人的合法权益。2 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国内:离婚协议是一个复合协议,既包括解除婚姻关系的形成行为,也包括夫妻财4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的附随行为。形成的身份行为为要式行为,未经登记不生效。附随行为的效力附随于形成行为,形成行为不生效,附随行为亦不生效。协议离婚之财产分割,不存在赠与问题,不适用赠与合同规定。离婚协议约定夫妻一方或双方财产归属子女,属向第三人给付合同中之“经由指令而为给付合同”,对不履行给付之行为应适用合同法规定追究违约责任。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及相关事项所达成的一致的意思表示,其效力存在

5、争议的情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离婚登记前,离婚协议是否生效; (2)登记离婚后财产分割条款可否撤销或变更;(3)离婚协议对第三人是否生效。笔者拟通过案例对离婚协议效力的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分析国外:未查知二、研究方案二、研究方案5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一,前言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及相关事项所达成的一致意思表示,其效力存在争议的情形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离婚登记前,离婚协议是否生效;(2)离婚登记后财产分割条款可否撤销或变更;(3)离婚协议对第三人是否生效。笔者拟对离婚协议效力的上述三个问题作出分析。离婚协议的效力直接决定既存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一律认定协议有效或者

6、无效,必然违背婚姻自由以及损害当事人的人身以及财产利益。二,正文离婚协议从性质上分析,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适用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理论。但与一般的财产协议不同,它是亲属法中的行为,对其效力的分析必须立足于身份法律行为的特殊性。对诉前离婚协议性质和效力的认定应明确以下三点。 首先,离婚协议的内容具有复合性,是数个法律行为的混合。其次,离婚协议中的数个行为均为身份法律行为,它们在效力上具有关联性。最后,离婚协议中形成行为和附随行为的生效条件并不一致。综上所述,诉前离婚协议是一个复合协议,既包括解除婚姻关系的形成行为,也包括对夫妻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的附随行为。附随行为的效力附随于形成行为,形成行为

7、不生效,附随行为亦不生效。形成行为为要式行为,以登记为生效条件,故未履行登记手续的离婚协议不生效,附随于离婚行为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协议也不生效。登记离婚后财产分割协议可否撤销离婚协议中约定原属于一方的财产转归对方所有,或当事人放弃或部分放弃共有财产中属于自己的份额,与赠与有相似之处,但不是赠与,不应适用合同法对赠与的6规定。 首先,在离婚协议中,约定一方所有的财产归对方所有或放弃共有财产权,并不一定是无偿行为。其次,作为附随身份的法律行为,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内容与离婚这一形成的身份行为密切相关。最后,即使离婚协议中明确财产约定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赠与,也应将该赠与行为视为一种特殊的赠与

8、,即为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此类赠与行为即使没有交付,赠与人也不享有任意撤销权。 综上所述,离婚协议应当适用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准则,但这并不能得出离婚协议中的财产部分当然可以适用合同法,更不能将离婚财产分割协议直接比照某类合同处理。 离婚协议涉及第三人的效力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就离婚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事项达成的协议,根据合同相对性理论,效力仅限于当事人双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离婚协议约定夫妻一方或双方的财产归属子女的情形并不少见。关于离婚协议涉及第三人的此类约定的效力,学界和司法实务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三,参考文献(引用文献)1参见许莉:离婚协议效力探析2参见杨晓林: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和效

9、力的探讨,载贾明军主编: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律师业务,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3参见孙瑞玺:离婚协议的性质及效力74参见史尚宽:亲属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5参见张翊雯:离婚协议中的赠与条款撤销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月 28 日第 6 版。6参见杨慧文、郭晓菊:离婚调解协议中房产赠与约定法律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9 年 1 月 13 日第版。7参见李锡鹤:民法原理论稿,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8参见蒋霞宏:浅析离婚协议效力(不够可另附页)2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宏观研究的方法,微观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方法,心

10、理学研究的方法83.研究所需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观条件:本人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3了解法学的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4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5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客观条件:法学专业,主要课程: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

11、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实习等,一般不少于 20 周。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对婚姻法、合同法、民法通则的了解不够、理解不透,尤其对婚姻法相关知识欠缺了解。还有有关国外关于离婚协议的资料不易查找,很难展开调查。9三、研究三、研究进进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度安排、参考文献及审查审查意意见见1研究进度安排“研究进度”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上个学期(一般是 11 月底或 12 月初)系里召开“毕业论文写作动员会”,到下个

12、学期开学之日。10二是写作阶段。这一阶段从开学之日起,直到第八周结束。112应收集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 8 条) 1参见许莉:离婚协议效力探析2参见杨晓林:诉前离婚协议的性质和效力的探讨,载贾明军主编: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律师业务,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3参见孙瑞玺:离婚协议的性质及效力4参见史尚宽:亲属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5参见张翊雯:离婚协议中的赠与条款撤销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月 28 日第 6 版。6参见杨慧文、郭晓菊:离婚调解协议中房产赠与约定法律问题探析,载人民法院报2009 年 1 月 13 日第版。7参见李锡鹤:民法原理论稿,法律出版社 2009 年版。8参见蒋霞宏:浅析离婚协议效力12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200 年 月 日系意见:系主任签名:学院意见:主管院长(签名):(学院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