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6642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中天门到南天门景观解说 中天门中天门 中天门又叫“二天门”,双柱式石坊,题额“中天门”。它建在东西向横卧的黄岘岭之巅,这里既是泰山主峰的天然屏障,又是中、西两溪的分水岭。坊北有虎阜石,如虎卧伏;东北是二虎庙,里面祭祀着镇虎大将军骑着黑虎神,这座庙的西侧恰巧占压着虎头。古时在黄岘岭的北边是个大山坳,古木参天,荫荫森森,猛兽出没,虎狼伤人,特别是在夜晚,人们走到这里心里发毛,只好聚集在一起打着锣鼓、举着火把通过,于是后人便在这里建庙镇虎。庙的东侧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茶楼和中天门饭店;庙的对过是售货亭;庙的西侧是宾馆,再往西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别墅旧址,现在是中溪山宾馆。

2、1983 年国家投资在黄岘岭的西北侧创建了泰山索道中天门站。泰山客运电缆索道,下起中天门,上至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全长 2078 米,落差 602米。电缆车每车可乘座游客 40 人,上、下行两车相对而开,7 分钟即达。2000 年对其又进行了改造,引进奥地利循环吊箱式索道。索道的上、下站房是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筑,富丽堂皇,与山色相映。黄岘岭东侧是峨峨高耸的中溪山,因是中溪的发源地而名。山巅有慈恩亭,是 1989 年台湾陈英杰先生捐资创建的。亭内放置着台湾省澎湖县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希冀海峡两岸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亭外悬挂着大铜钟,上面刻铸着道德经。站在中溪山可东观旭日,西望晚霞,南瞰城

3、廊新貌,北瞻巍巍岱顶。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为汉武帝登封古道,后来渐废,现在尚未开发。中天门与岱庙相距 5.5 公里,与南天门相距 3.5 公里,至大众桥为 14.35 公里,是游人上上下下的汇合处:或沿盘路继续攀登,或乘缆车空中一游,或步行沿中溪盘道直达泰城,或是乘旅游车沿西溪公路到火车站,都非常方便。西溪公路沿途还有抗金运动时四面绝壁的九女寨,有赤眉军起义遗址天胜寨,有惊险奇绝的扇子崖,有号称“云龙三现”的龙潭奇观以及神奇的“龙洞甘霖”-白龙池。走进西溪窈然而深,蔚然而秀,别有洞天。另外,在中天门后面还建有大型停车场和各种类型的商店、旅社及饭店,2000 年又对其进行了整修。中天门峻岭阔

4、谷,风景秀丽,楼阁簇拥,登临可赏西溪诸景,可眺傲徕雄姿;可望徂徕似屏,汶水如带;可瞻群峰拱岱,林茂泉飞,缆车凌空,天然成画。清代道光十九年即公元 1839 年孔宪彝在此题刻:“长风莽荡日曛胧,回指天门又几重。云海平销三万里,朗吟人在众高峰。”游人从山下至此一直是向上攀登,而中天门后却出现了下行的石阶,这就是“倒三盘”。东侧有吴大澄书写的大篆象形字“虎”,翘尾蹲坐,栩栩如生。 快活三里快活三里 由此向北至云步桥南叫做“快活三里”,又名“快活天”或“快活山”。人们久登盘道忽逢坦途,气爽景幽,舒畅欢快,大自然的神工造就了波浪起伏的节奏感。沿倒三盘下行是马蹄形的后弯,中途有名泉,崖壁上书刻着“玉液泉”

5、三个字。此泉与山下的王母泉、广生泉并称为泰山三大名泉。泉水甘美无比,含氧量高,又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常饮此水能延年益寿,所以古人称之为“泰山神水”,现在是全国优质矿泉水之一。民国年间的医学家高宗岳在他的泰山药物志中,将此水列为泰山十二大名药之一。旧时泰山人流传着一首名泉诗:“云泉雾泉白鹤泉,青泉龙泉护驾泉。醴泉双泉大众泉,石乳肝花戏珠泉。圣泉福泉广生泉,香泉神泉王母泉。大珠小珠落玉盘,马跑明堂万福泉。”从后弯向北沿石阶而上就是增福庙,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再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名。

6、前面路东又有巨石,纹理盘旋若龙,上书“蛟龙石”,又名“龙纹石”。北为月牙亭故址,东崖之上遍布大字题刻:既雨晴亦佳、云路先声、山辉川媚、人间天上、天下名山第一等等。在这里还有一篇与泰山无关的杂文题刻,是民国初年李星源撰写的。作者并非真正伤风遇寒得病,而是借题发挥,以“暴风甚多,寒暖不时”寓意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当时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已侵入华夏大地,他沉痛地批判说:“是物也何物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岂西人所谓人生之第二生命者耶,然英雄豪杰为汝坟,黑其心,灭其性,变易其操守,至死不悟。”碑刻作为泰山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会让游客回味无穷,而石刻字谜更增加了泰山的情趣。在斗母宫附近我们曾看到

7、“虫二”,在这里又看到了民国年间李和谦书写的形似小松鼠的字谜。李和谦原来在泰城当饭店小伙计,在店主的熏陶下也略通文墨,经常借助抹桌子的机会渐渐练了一手好字。一天,他与几个伙计登山,走到这里一看:青山绿水,景色绝佳。便兴奋地在石壁上狂书了一个字谜:近看像松鼠,远看似玉兔,宛如在与游人逗乐。但至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如果的“如”字,有的说是“如意”的草书,还有的说是“大好山河”的组合狂草等。从这里隔溪而望是拦住山,山势险峻,古松遮日,怪姿跌宕。在山腰横耸一峦,似悬似系,叫做“弄月岩”,明代人在此建半山亭。泰山小史曾载,亭下有李斯小篆碑,“字不多,而上官征取摩拓,殆无虚日”。后来古亭废毁,秦刻便沉埋荒

8、山。这里的斯篆碑在志书中从来没有记载,所以怀疑是秦刻石的复制品。如今拦住山弄月岩上,有大字题刻“跛松隔溪奏笙簧”。 云步桥云步桥 原来在快活三里北头有木桥,叫“雪花桥”。1937 年改建为石桥,因谷深林茂,常有云雾萦绕,杨承训在桥头西崖上大书“云步桥”。桥北大壑忽临断崖,壁立如削,这就是泰山三大断裂之一的云步桥断层。悬崖上石坪宽广,因传宋真宗曾在此搭帐驻跸,所以被称为“御帐坪”。如今柱窝仍历历在目。谷内诸水从云间奔流而来,飞瀑下泻,溅沫迸珠,生云化雾,蔚为壮观,因而命名为“飞瀑岩”、“天河”或“护驾泉”。崖壁上到处是大字题刻: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明代陈凤梧赋诗:“百丈崖高

9、锁云烟,半空垂下玉龙涎。天晴六月常飞雨,风静三更自奏弦。苍水佩悬云片片,珠帘洞织月娟娟。晚山倒着肩舆下,回看斜阳景更艳。”桥头东有方形石亭,西侧额“酌泉亭”,北侧额“观瀑亭”。亭柱遍刻联语,西侧内联为清宣统元年即公元 1909 年,刘光照撰书:“跋险惊心,到此浮云成梦幻;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销沉。”外联为同年刘振声撰书:“风尘奔走,历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亭内侧有清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 1907 年,刘光启题:“曲经通幽处,连山到海隅。”西侧有光绪三十年即公元 1904 年,段友兰书:“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北侧有 1920 年种蔗老圃题:“且依门槛观飞瀑,再渡云

10、桥坊爵松。”在石桥的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岩飞流、耸壑昂霄、快活天、气象岩岩等题刻 50 多处,真、草、隶、篆、行书、飞白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真是名副其实的天然书法展览。自桥头西沿石阶而上是三蹬崖,因为陡险难攀,俗称“三瞪眼”。崖之上有“排闼送青”、“栏环翠秀”等题刻。“排闼送青”语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在上面的平地上有巨石如屋,柯绍皋题“飞来石”。明万历三十一年即公元 1603 年的盛夏,遇到暴风雨,巨石从山巅滚落至此。在御帐坪东北的山坡上,有巨石叠罗,如老翁拱立,这就是著名的接驾石。传说宋真宗封泰山时有灵石接驾。 五大夫松五大夫松 飞来石北有五大夫松石坊,旧称“诚意门”,又名“小

11、天门”。原来石坊已毁,1984 年重建。坊西有古松,据史记载,秦始皇封泰山时中途遇雨,避于大树下,护驾有功,被封五大夫。秦代官爵共有二十级,五大夫是第九级。东汉汉官仪、泰山记均说“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到了唐代,由于陆贽在禁中青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便演义成五棵松树了。后来暴雨冲走了三棵,至明代万历三十年即公元 1602 年又被洪水冲走两棵,所以清代雍正八年即公元 1730 年,钦差丁皂保奉皇帝之令重修泰山时又补植了五株松,如今仅剩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秦松挺秀”,列为泰安八景之一。古松西侧是五松亭,又名“憩客亭”。古亭面阔五间,环廊卷棚歇山顶,今为历代帝王塑像展室。为保

12、护古松,2000 年在北侧建秦封殿,将秦松置于半封闭的院落中。五松亭后拦住山上有“望人松”,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这是泰山最珍贵的古树名木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 朝阳洞朝阳洞 望人松西北是朝阳洞,因有天然石洞向南而名,旧名“迎阳”,又叫“云阳”,洞的后壁有线刻元君像。如今朝阳洞前有一组现代建筑,是茶舍、饭馆。院北原是元君庙旧址,院南是乾隆驻跸亭旧址。朝阳洞东北有深涧大壑,高耸入云的绝壁上书刻着乾隆的咏朝阳洞诗:“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所以朝阳名,名山率常有。是处辟云关,坦区得数亩。结构寄幽偏,潇洒开窗牖。历险欣就夷,稍息复进走。即景悟为学,无穷戒株守。”碑高 20 余米,宽约9 米

13、,字大一米见方,因名“万丈碑”,又叫“青摩崖碑”。在它的东面又有摩崖石刻,是张宗昌于民国间题书。洞北有巨石,上面有大字题刻:“峻极于天,发育万物。”这就是泰山的主题。巨石之北原来有古松独挺山崖,虬屈苍劲,有君子傲然不倚之姿,明代涂泽民为羞辱秦封五大夫,便在这里题书“独立大夫”,方元焕又题“处士松”。明代万历三十一年被风雨所毁,现在仅存题碣。前面就是新建“对松山”石坊。 对松山对松山 请看,前面有两座大山,双峰对峙,古松万株,苍翠蓊郁,层层叠叠,这就是著名的“对松山”,又名“万松山”、“松海”或“十三层松”。下有千仞之渊,上荫百仞之松,云出其间,天风莽荡,虬舞龙吟,松涛大作,堪称奇观。李白有“长

14、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则言“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谷口内外有:松门、松云绝壁、举足腾云、雄山胜景、松涛云壑、至此又奇、苍松翠霭等题刻。西崖上还有一组线刻画:一只粗壮有力的拳头将披发山鬼打翻在地,上题“永居九幽”,迥异众刻,为岱阳唯一摩崖刻画。前有对松亭,耸立西岩崖,是明代乾坤楼旧址。亭南旧有圣水桥,原盘路在溪东,清乾隆末年改盘路于溪水西侧。亭对岸绝壁如垣,大字题刻尽述其胜:龙洞、林远尘、明月松翠、涛声云影等。对松山至此,谷愈狭,崖愈危,松愈挺,景更奇。民国年间任克溥题诗西崖:“岩岩气象岱宗开,五岳首推信壮哉。势接沦溟藏雨露,形连霄汉起风雷。千丛脉秀龙鳞树,万丈骨高虎卧台。策枝重

15、游堪纵目,盘桓懒去问蓬莱。” 在对松亭东南,沿大字石壁下的野径,盘旋百余米即见红庙一间,这便是神秘的“梦仙龛”。单脊硬山顶,悬坠于对松山南端绝壑危崖之上。清代道光年间封见亭游泰山至此,见翠岩壁立,松荫茅屋,恰与曾在泰安任过知府的先父所云梦游泰山仙境相同,便建龛纪念。龛前镶嵌着双碣记其事。若在谷内远眺小庙,真乃万绿丛中一点红,分外引人注目。 十八盘十八盘 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东壁上题写着“问心朝山”,十八盘自此处开始。开山之北,西崖上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书一笔大草“龙门”二字。这里今有龙门坊,东为大龙峪,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因见春

16、节后朝山者甚多,旧盘道拥塞不堪,往往有人被挤坠崖谷,于是就在这里跨溪建拱桥,名为“度天桥”。并且顺大龙峪源头修建新盘,直达碧霞祠神门,让登岱顶的游人分上下两道,以免拥挤践踏。桥与新盘均毁于清代乾隆年间,1996 年泰山管理部门重建新盘,直达碧霞祠。在盘口之北有两山陡立,中为一线天,因名“石壁谷”。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为十八盘,上有南天门,下有双柱式升仙坊。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这就是著名的“天门云梯”奇观。古时泰山十八盘是专指升仙坊以北的紧十八,因为这里陡险奇绝,难于攀登,古人便在盘道两侧各树立十八根大铁柱子,共计三十六根,恰于周天之术相吻合,柱子上还挂着铁索链,这才是十八盘的真正来历。明清时以升仙坊为界,上为紧十八,下为慢十八;到了民国年间又出了三个十八盘,自开山至龙门坊为慢十八,龙门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升仙坊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 1600 多级,2000 年又予以整修。紧十八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云路千盘诸刻。中途有悬空巨岩,如佛头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