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6430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摘 要:农民工是中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他们在城市的住房条件与城市市民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改革开放 30 年来,城市市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可是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基本没有多少改观。解决好农民工住房问题,不仅关系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也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关系中国的长远发展。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必须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入手,并辅之以必要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城市:农民工;住房;“民工荒”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esent housing situation and the WayJinpeng,Law Schoo

2、lAbstract: :Migrant workers is a particula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ural labor transfer product. Their housing conditions in the city and urban communit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e city peoples housing condition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housing c

3、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but basically not much changed.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not only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harmony, but also o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hinas long-term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we m

4、ust start wi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upplemented by the necessary concrete measures.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housing; “Shortage“2“农民工”一词是中国特定语境下的词汇,国际上也有流入城市的农民,但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概念。百度百科的解释: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

5、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统计监测调查,2008 年末全国共有农民工 24522 万人,其中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 8501 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37.7%。这里所要研究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应当是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如果再加上他们的家属子女,其人口总数应当接近 2 亿人。2010 年 1 月 31 日,国务院发布的 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

6、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指 80 后、90 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 1.5 亿人里面占到 60%,大约 1 个亿。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对经济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住房问题。解决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提高农民工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共同3富裕的体现。如果最基本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住房水平得不到提高,对

7、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将是个潜在的致命隐患。一、一、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城市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他们干的工作多是城市中最脏最累和城市人不愿干的,但是其收入却低于城市职工。所以,这部分人群既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城市中最困难的住房困难人群。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为代表的消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应当按照消费嗜好划分阶级,即一个人属于哪个阶级不在于这个人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消费了什么,消费了属于哪个阶级喜欢消费的东西。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释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的新视角。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目的是赚钱养家而非享受,他们大多勤俭节约,生活中吃穿住行用的各项消费都是低水平的,

8、尤其是住房消费更能反映出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特征。据对北京上海以及国内部分房地产二线城市的调查,农民工的住房基本分为三类:合租房、单身宿舍和工棚。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城市市民人均住房面积得到很大的改善。但这期间,城市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其人均住房面积在个别时期甚至出现下滑的状况。据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李斌教授等对宁波市农民工住房状况的调查,农民工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 2000 年的 3.80 平方米下降为 2004 年的 3.72平方米,相比之下,宁波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却从 2000 年的 15.26 平方米增加到 2004 年的 17.63 平方米,是农民工人均住房

9、使用面积的近 5 倍。1从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看,与宁波非常接近,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差距普遍在 4-5 倍之间。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2008 年的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表明,至少 63.8%的4农村家庭中有成员曾有非农业就业经历,在经历了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仍有成员从事非农职业的家庭至少占 55.7%,就个人而言,43.2%的人有过非农就业的经历,目前仍有 26.41%的农村户籍人口从事非农职业。2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期,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也总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农民工坚守在城市,他们是不会因为在城市的住房条件而做出离开还是留下来的决定的。那些在城市打工和

10、生活的农民工,不但住房面积狭小,与城市市民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住房质量上同样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房屋设施不完备。农民工的住房通常都没有淋浴设施,有的甚至连厕所也没有,一般要走很长一段路才有公共厕所。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住处没有厨房,有的单位甚至不准农民工自己开伙做饭,只准吃食堂,从而加大了农民工的生活支出。个别农民工的住房内,设施简陋到连床也没有,睡觉只好打地铺。(二)居住环境差。农民工居住的合租房、单身宿舍和工棚大部分没有专职保洁人员,室内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和各种杂物随意摆放,垃圾无人清扫,有时连起码的生活卫生标准都难以达到。室外环境同样糟糕,脏乱、噪音令人难以忍受,缺少绿化,更没有物业管

11、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为了节省住房支出,租住在距工作地较远的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每天的往返不仅增加了他们的交通费用也增加了时间成本。(三)缺少安全保障。尤其是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住地,治安管理普遍薄弱,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工缺少安全保障。2009 年 8 月,北京崇文公安分局查封了新景家园小区内 5 处向外出租的地下室,这 5 处地下室内共有 320 个房间,最多时可容纳约 700 人居住。这些地下室均属于居民楼的设备层,存在着疏散通道狭窄、防火门被拆除、防火分区被破坏、未按要求设置防排烟设施等问题。那些农5民工置生命安全于不顾租住在这里,理由很简单:“虽然这里可能不安全,但每个月只有 3

12、50 块钱,价格便宜。 ”3上世纪的 80-90 年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多是独身一人,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是夫妻同行,有的甚至还带着儿女举家进城。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后,那些能够继续留在城市的更多的是选择家庭型居住的农民工。由于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收取相应的借读费,这些费用的收取有时高得农民工家庭根本就无法承受。所以,许多农民工会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聚居的方式,因为在这些农民工的聚居区,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专门面向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费相对低廉的学校。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都出现了许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聚居区,而这些流动人口聚居区的

13、住房条件往往更加恶劣。我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城市住房改革,先后推出了提租发补贴、买房给优惠、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安居工程、实施住房货币化补贴以及廉租住房等举措。但是,所有这些改革在制度设计上都是只针对城市市民的,并通过户籍壁垒制度严格地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村人口排除在外。城市市民可以购买商品房、房改房,困难市民还可以通过住房保障获得住房,然而所有的政策优惠农民工都未曾得到过。这种政策的偏失,不仅进一步拉大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的住房差距,也使得农民工的住房状况在经历了 30 年的改革和发展后,基本上没有多少改观。二、二、 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不容小视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不容小视从改革开放前

14、段时期看,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看似不是很重要,社会、政府和企业,甚至农民工自己都不太重视住房问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无论在住房面积还是居住质量上虽然都6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调查发现,农民工总体的住房满意度却并不算低。原因在于,他们大多不是将城市市民作为住房攀比的参照。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后,最初是与在农村时的境况相比,尽管城市居住条件差,但收入却比在农村多不少,况且有些农民工在农村的居住状况也并不比他们在城市的合租房或是单身宿舍好多少。即使那些在城市居留了一段时间的农民工,其攀比对象也多是他们的同类人群。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群中,收入或其他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别的甚至还存在

15、较大的差异。然而就住房而言,农民工人群仍然是一个“去差异化”的群体,无论是在工棚、单身宿舍还是在合租的住房中,都会看到个人条件不同的农民工消费着同样的住房。已有的研究表明,城市住房质量的提高对于农民工等外来流动人口的影响很小,这不仅因为农民工被排斥于现行城市住房体制之外,也与他们自认为是城市过客而表现出来的住房决策和行为有关。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农民工人群很少有人提出有关住房方面的诉求,也导致了在我们的住房政策中这部分人群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与西方国家公民普遍具有民主权利意识不同,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民主权利也是因人的身份而异的。中国的上层人群的权利意识很强,不要说剥夺,就连损害名誉权也要对

16、簿公堂。反之,社会下层人群,比如农民工遭到侵权时,大都采取忍耐的态度。当然,这种忍耐也是有底线的,如果当他们连维持生计的那份应得劳动报酬也不能如期得到的话,则会从求生的本能出发,来为他们的基本权利进行抗争。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的农民工集体讨薪的各种举动,都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农民工的欠薪问题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2003 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三峡工程途中,曾亲自替农民工讨债。消息传出后,全国掀起了一场清欠农民工工资的风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7财政部还下发了文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与讨薪相比,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权却远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农民工群体的基本需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新群体,无论是生活经历,生活方式,还是思维方式,无不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与城市的情缘是任何人也无法斩断的。再者,任何一个公平正义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