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称的由来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167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名称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名称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名称的由来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名称的由来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名称的由来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名称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名称的由来(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名称的由来上海名称的由来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 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十六铺(Shiliupu) 位于南

2、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 16 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浦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今仍保护繁荣景象,各类商店齐全,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和副食品交易市场。沿江有十六铺客运站、东门路轮渡站、大达码头。八仙桥(Baxianqiao) 位于黄浦、卢湾区境,泛指金陵中路、龙门路交会处附近地区。相传该处原有北八仙桥、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石八仙桥、木八仙桥,因名。19 世纪末建华洋菜场起,饭馆、旅社、百货、服装、鞋帽

3、、银楼等商店竞相出现。后由于大世界区片的兴起,融合了八仙桥区片部分地区,也使八仙桥区片范围缩小。八埭头(Badaitou) 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建韬朋路(今通北路),光绪三十二年建华盛路(今许昌路),光绪三十四年在韬朋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民国元年(1912 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现八埭头大致范围,东

4、近许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杨树浦路,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九亩地(Jiumudi) 位于南市区西北部,露香园路、大境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废后,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避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历经数度变迁,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主要为居民区,旧式住房密集。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角地(Sanjiaodi) 位于虹口区南部。泛指以汉阳洛、峨嵋路和塘沽路之间的三角

5、地菜场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南浔路、闵行路和吴淞路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1 年),即有肩挑蔬菜的小贩在此设摊,形成菜市。民国 4 年(1915 年)建为室内菜场。嗣后,汉阳路、塘沽路上开设百货、绸布、服装、五金、医药、油粮、南北货、烟糖、食品、水果、日用杂品和饮食等商店,形成商业网点。附近有职工业余大学、中小学及圣心堂。现三角地菜场正在改建为高层建筑。土山湾(Tushanwan) 在徐汇区中部,泛指漕溪北路与蒲汇塘路交会处周围一带。明、清时,疏浚肇嘉浜、蒲汇塘的淤泥堆在河道弯处,成一土山,故名。清同治三年(1864 年),天主堂将土山整平,建起育婴堂、慈母堂等机构,又陆续兴建木工部、中西鞋作、

6、照相馆、印刷所等,形成土山湾小市。肇家浜和蒲汇塘先后筑成漕溪北路和蒲汇塘路,但人们仍沿用土山湾地名。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轻工业学校和徐汇新村等高层住宅群。大世界(Dashijie)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延安东路与西藏中、南路交口处一带。民国 6 年(1917 年)在此建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大世界,故地境习称大世界。此后小型剧场、舞厅、书场、饮食店、粮果店、百货店、绸缎布匹店、酒楼、旅馆竞相开设。民国 16 年(1927 年),英商电车又在大世界附近与法商电车接轨,更促进这一地区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及市郊居民纷纷来此避难,使附近人口稠密。现大世界区片商业繁荣,商店毗接,一些著名的

7、商店多冠有大世界之名,更提高大世界的知名度。大世界也是上海市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车辆、人流络绎不断,建有人行天桥。大自鸣钟(Dazimingzhong) 在普陀区东南部,长寿路和西康路交会处一带。20 世纪初,随着沪西工业发展,居民聚居,道路两侧商肆日增,形成闹市。民国 15 年(1926 年),在附近兴办十多家棉纺厂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于两路交会处中心为已故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建顶嵌时钟的塔式纪念碑一座,这一带遂习称沪西大自鸣钟。钟塔已于 1958 年为改善交通而拆除,但名称仍被沿用。是区境的商业中心,有商店二百余家。也是车辆繁忙、人流拥挤的交通中心之一。大柏树(Dabaishu) 位于市区

8、东北部,地跨虹口、杨浦 2 区境。泛指邯郸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 ,里人读为“大八字” 、 “大八寺” 。1988 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大洋桥(Dayangqiao) 在闸北、普陀两区境,泛指彭越浦(交通路北侧)*一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建沪宁铁路时于彭越浦建铁路桥,俗称大洋桥;民国 7 年(1918 年)在铁路桥北侧又建一石桥,里人亦称大洋

9、桥,故名。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难民在此搭建简屋、草棚聚居。今仍保留昔日的面貌。有百货、食品、绸布等店。小木桥(Xiaomuqiao) 在杨浦区西南部,泛指杨树浦港以东的沈阳路两侧。因清光绪年间建有小木桥,因名。民国 13 年(1924 年)在桥东堍建戏院“中华舞台” ,居民喜称“到小木桥看戏” ,渐成区片名。1949 年前已成为人口密集的棚户区,多简屋。沈阳路侧有商店。小东门(Xiaodongmen) 位于南市区东部的人民路、方浜中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故名。因与十六铺毗邻,向来是批发行业的集中之地。现为南市区三大商业网点(老西门、豫园商场)之一。东侧沿江有东门

10、路轮渡站。小沙渡(Xiaoshadu) 在普陀区东南部,泛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吴淞江一带地区。以吴淞江(西康路桥处)原小沙渡得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因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渡口南岸一带占地建厂造房,20 世纪20、30 年代,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的地区之一。民国 32 年(1943 年),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渡口亦改名为西康渡(1981 年撤渡建西康路桥),原有的小沙渡地名逐渐不复使用。小莘庄(Xiaoxinzhuang) 在静安区西北部,泛指长寿路南,万航渡路与康定路交口处东北一带。约于 20 世纪 30

11、年代前后,苏北人来此搭建草棚、 “滚地龙”栖身,逐渐形成集住地,因居民多从事辛苦劳作,取辛、莘谐音,故名小莘庄。为居民区。有织布、工业玻璃等厂。小浦东(Xiaopudong)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原是张家浜东侧洼地,俗称小浜东。清光绪年间,苏北难民来此搭建“滚地龙”和草棚栖身,改“浜”为“浦” ,因名。20 世纪 20 年代已成为当时浦东大型的棚户区。现为住宅区。小店数家。叉袋角(Chadaijiao) 位于静安区北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交会处一带。原范围包括普陀区莫干山路附近。因苏州河在此呈凸出角状得名;或说上海开埠后,沿苏州河岸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谋生者就近搭建“滚地龙”

12、 、草棚栖身,里人见其聚居处地形似麻袋,故名叉袋角。后莫干山路以东河曲一带尽为工厂所占,叉袋角地名逐渐消失,而安远路以南仍有沿用此地名。1978 年后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区。有无线电、棉纺、文教用品、制药等厂。马立斯(Malisi) 在黄浦区西南部,泛指今大沽路(黄陂北路至重庆北路)两侧一带。19 世纪后期,马立斯因跑马赌博,积聚了大量资金,在这一带建了近十条里弄房和五处花园住宅,因名。现附近建有电信大楼、振兴大楼、振华大楼,名称正在逐渐湮没中。 王家厍(Wangjiashe) 又名王家沙。在静安区东部。大致范围:泰兴路东、北京西路南、大田路西、南京西路北之间地区。清道光年间形成村落,因

13、居民多王姓,故名。20 世纪在今石门二路两侧建起 10 多幢花园住宅和大量里弄房,20 年代建卡德大楼、德义大楼。抗日战争时期居民猛增,遂成人口密集的集住地。现为住宅区,多新、旧式里弄房。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多商店。五角场(Wujiaoch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清末为上海县城北郊农村,散布有范家巷、庄家阁、陆家阁、小池家宅等自然村。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建办公楼、小洋房,营造一批兵营和军官住宅,建成新市街、旭街、庆宁街、平昌街、朋和街等。民国 34 年(194

1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渐增,松沪路侧始有商店,平昌街摊贩较多,稍有市面。80 年代开始,日益繁荣。现五角场大致范围,东近国和路、西近国定路、南近国粹路、北近淞沪路。为区内北部一处商业网点,有百货、食品、照相、果品、五金交电、烟糖等商店,以及银行、邮电局、电影院、酒家、宾馆、农贸市场。客、货车频繁,是市区往来宝山区的交通要道之一。1927 年 7 月,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这个当时中国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 ,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当时在上海东北角的这个荒僻之地规划了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了中国风格的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修建了 5 条呈辐

15、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北面的吴淞港、东边的虬江码头、西部的铁路总站、南侧的公共租界和西南的外滩。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欧美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 。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 11 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 条“华”字马路,5 条“民”字马路,10 条“国”字马路,9 条“上”字马路,13 条“海”字马路,15 条“市”字马路,12 条“政”字马路和 8 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 个字。太平桥(Taipingqiao) 在卢湾区东北部,泛指济南路、自忠路交口处附近一带。以

16、原打铁浜上太平桥(今废)得名。为区境商业繁荣地段之一,有菜场、农贸市场,顺昌路北段有小吃店,俗称美食街。引翔港(Yinxianggang) 位于杨浦区南部,长阳路、双阳路口一带。这一带原是引翔港镇,民国 26 年(1937 年)毁于战火,抗日战争胜利后形成棚户区,只有几家小商店,习称引翔港。1986 年起拆除全部旧屋,改建成多层、高层住宅。有饭店、百货、五金、医药等商店和集市贸易市场。打浦桥(Dapuqiao) 在卢湾区西部,泛指瑞金二路、肇嘉浜路交会处附近一带。以原肇嘉浜上带浦桥,谐音打浦桥,故名。20 世纪 20 年代建成新新里、同丰里、祥兴里等一批石库门房。1978 年建有四幢 14 层、12 层楼房。肇嘉浜路北侧、瑞金二路南段商店较集中。东新桥(Dongxinqiao)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浙江中路、延安东路交会处一带。东新桥原是洋泾浜上一座桥名,民国 3 年(1914 年)后填洋泾浜筑今延安东路时桥毁,其时这一带已有饭店、茶楼、剧场、纸轧店、皮革业等店铺和娱乐场,形成区片后,因桥得名。是黄浦区内商业较繁荣和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北站(Beizhan) 位于闸北区东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