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二氯硅烷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5960996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甲基二氯硅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甲基二氯硅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甲基二氯硅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二甲基二氯硅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二甲基二氯硅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甲基二氯硅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甲基二氯硅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甲基二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1.物质的理化常数物质的理化常数: :国标编号32186 CAS 号75-78-5 中文名称 二甲基二氯硅烷 英文名称 dimethyldichlorosilane;dichlorodimethylsilane 别 名 二氯二甲基硅烷分子式C2H6Cl2Si;(CH3)2SiCl2外观与 性状无色液体,在潮湿空气中发烟分子量129.06闪 点-16 熔 点 -86 沸点:70.5溶解性 溶于苯、乙醚密 度相对密度(水=1)1.07;相对 密度(空气=1)4.45稳定性 稳定危险标记 7(易燃液体),20(腐蚀品)主要用 途用作硅酮制造的中间体2.2.对环境的影响对环

2、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对呼吸道和眼睛、皮肤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因喉、支 气管的痉挛、水肿,化学性肺炎、肺炎、肺水肿而致死。接触本品的工人可有 眼痛、流泪、咳嗽、头痛、恶心、呕吐、喘息、易激动、皮肤发痒等症状。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4910mg/m3,4 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易燃,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具有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硅、氯化氢。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 :

3、四甲基二氨基二苯甲酮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 平主编5.环境标准:环境标准: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mg/m3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烘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 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面的乳液刷洗,洗液 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 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

4、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二、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隔离式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三、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 服

5、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二 氧化碳、干粉、砂土。禁止用水或泡沫灭火。一氯甲烷一氯甲烷 中文名: 氯甲烷;甲基氯;氯(代)甲烷;一氯甲烷 英文名: Chloromethane;Methyl chloride 分子式: CHCl 结构式: 分子量: 50.49 CAS 号: 74-87-3 RTECS 号: PA6300000 HS 编码: UN 编号: 1063 危险货物编号: 23040 IMDG 规则页码: 2158 理化性质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具有醚样的微甜气味。 主要用途: 用作致冷剂、甲基化剂,还用于有机合成

6、。 熔点: -977 沸点: -237 相对密度(水=1): 092 相对密度(空气=1): 178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22 溶解性: 易溶于水、乙醇、氯仿等。 临界温度(): 1438 临界压力(MPa): 668 燃烧热(kj/mol): 6855 燃烧爆炸危险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接触潮气可分解。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闪点(): -50 自燃温度(): 632 爆炸下限(V%): 70 爆炸上限(V%): 190 危险特性: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 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腐蚀某些塑料、橡胶和涂料。易

7、燃性(红色):4 反应活性(黄色):0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禁忌物: 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 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蒸气比空气重, 易在低处聚集。封闭区域内的蒸气遇火能爆炸。蒸气能扩散到远处,遇点火源着火,并引 起回燃。储存容器及其部件可能向四面八方飞射很远。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 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若冷却 水流不起作用(排放音量、音调升高,罐体

8、变色或有任何变形的迹象),立即撤离到安全区 域。 包装与储运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 第 2.3 类有毒气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6;32 包装类别: 储运注意事项: 易燃压缩气体。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仓温不宜超过 30。远离火 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气、压缩空气、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 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罐储时要有 防火防爆技术措施。露天贮罐夏季要有降温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 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ERG 指南:115 毒

9、性危害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 MAC:未制定标准苏联 MAC:5mgm3 美国 TWA:OSHA 100ppm,207mgm3;ACGIH 50ppm,103mgm3皮 美国 STEL:ACGIH 100ppm,207mgm3皮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LD50: LC50:5300mgm34 小时(大鼠吸入) 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刺激和麻醉作用,亦能损害肝和肾。急性中毒:轻度者 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精神错乱等;严重中毒时,可出现谵 妄、躁动、抽搐、震颤、视力障碍、昏迷,呼吸中有酮体味、尿中检出甲酸盐和酮体有助 诊断。慢性影响:低浓度长期接触,可发生困倦

10、、嗜睡、头痛、感觉异常、情绪不稳等症 状,较重者有步态蹒跚、视力障碍及震颤等症状。 IARC 评价:3 组,未分类物质;人类 证据不充分;动物证据不充分 IDLH:2000ppm;潜在人类致癌物嗅闽:102ppm OSHA:表 Z1 空气污染物 OSHA:表 Z2 空气污染物 OSHA 高危险化学品过程安全 管理:29CFR1910119,附录 A,临界值:15000lb(6804kg)。健康危害(蓝色):1 急救急救皮肤接触: 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就医。 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要在解冻后才可脱去。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确保医务人员 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

11、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眼睛接触: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 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防护措施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 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建 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

12、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切断气 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将残余气或漏出 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 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环境信息:防止空气污染法:防事故泄漏可燃物(款 112(r)表 3), 临界值(TQ)4540。防止水污染法:款 307 主要污染物、款 313 主要化学物或款 40115 毒 性物。 EPA 有害废物代码:U045。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款 261,有毒物或无其他规定。 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禁止土地存放的废物。安全饮水法:主表(55FR1470)。资源保护和回 收法:通用的处理标准废水 019mgL;非液体废物 30mgkg。资源保护和回收法:地 表水监测清单表建议方法(PQL gL)8010(1);8240(10)。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款 304 应报告量 454kg。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款 313 表 R 最低应报告浓度 10。 有毒物质控制法:40CFR7995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