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052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为什么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什么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因 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引 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 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具体来看,通胀 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胀 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 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增加消费,消费 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可以看出,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和 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

2、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进 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回顾历史,1987 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 品潮,2007 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 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心 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会 和谐。这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人们对物价上涨的 容忍度也具有结构性差异。例如,富裕地区的承受能力强,容忍度高,贫困地 区的承受能力弱,容忍度相对较低;高收入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物价上 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小,而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较弱,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

3、资料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大,通胀预期也就越强。查阅历史数据,2007 年和 2008 年初,国内 CPI 也持续数月高位,甚至一 度高达 7%以上。2008 年 2 月、3 月、4 月更冲高至 8.7%、8.3%和 8.5%,远 高出目前 5.1%左右的水平。而在 2009 年,CPI 全年增长为负数,全年 CPI 比 上年下降 0.7%。相比之下,尽管公众身边充斥着“2010 年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5.1%,涨幅 创下近 28 个月新高”的新闻,其实客观地从数据对比来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 高涨幅。“这类说法都有些情绪化的表达在里面。”通常经济恢复增长的时候, 会出现物价上涨的情况

4、。其实,真正触动公众敏感神经的原因是,由于 CPI 再度从谷底进入加速上 升通道,且各界通胀预期较大,很多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心理压力日渐增加, 对物价变动更加敏感。而且很多公众还担心,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或者接近收 入增长的幅度。2011 年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通胀预期。当务之急不是去猜测通胀程度,而 是政府如何能够针对引起本轮通胀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将通 胀预期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就连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听众提问时也宽慰道,“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在有通胀的时候,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有利条件,并且及 时采取有力的果断的措施来平抑物价。 对于如何稳定物价,结合近期国务

5、院出台的 16 项稳定物价的措施,必须采 用“组合拳”的办法来应对:一是保量稳价,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各 个环节增加供给量;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流通费用;三是要完善补贴制度;四 是要维护市场秩序,避免许多破坏正常市场的信息散布。 通胀预期往往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心理预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非经济 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胀预期能够改变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市场行为, 引导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加剧通胀。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 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具体来看,通胀预期主要通过两条路径推升通胀压力:一是从投资需求的角度,投资者的通 胀预期会使其扩大投资,

6、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 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增加消费,消 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可以看出,通胀预期与通胀之间存在自增强效应 和放大效应,通胀预期通过传导机制增强通胀的压力,而物价的大幅上涨又会 进一步放大通胀预期,加剧通胀上行压力。回顾历史,1987 年夏天出现的抢购 商品潮,2007 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 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同时,通胀预期可能引发、加剧经济波动,引起人们内 心恐慌,影响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生活,威胁市场稳定和社 会和谐。这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

7、同,人们对物价上涨 的容忍度也具有结构性差异。例如,富裕地区的承受能力强,容忍度高,贫困 地区的承受能力弱,容忍度相对较低;高收入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物价 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小,而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较弱,物价上涨,特别是生 活资料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大,通胀预期也就越强。 查阅历史数据,2007 年和 2008 年初,国内 CPI 也持续数月高位,甚至一度高 达 7%以上。2008 年 2 月、3 月、4 月更冲高至 8.7%、8.3%和 8.5%,远高出目前 5.1%左右的水平。而在 2009 年,CPI 全年增长为负数,全年 CPI 比上年下降 0.7%。 相比之下,尽管公众身边充

8、斥着“2010 年 11 月 CPI 同比上涨 5.1%,涨幅 创下近 28 个月新高”的新闻,其实客观地从数据对比来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 高涨幅。“这类说法都有些情绪化的表达在里面。”通常经济恢复增长的时候, 会出现物价上涨的情况。 其实,真正触动公众敏感神经的原因是,由于 CPI 再度从谷底进入加速上 升通道,且各界通胀预期较大,很多消费者对物价上涨的心理压力日渐增加, 对物价变动更加敏感。而且很多公众还担心,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或者接近收 入增长的幅度。 2011 年最重要的任务是稳定通胀预期。当务之急不是去猜测通胀程度,而 是政府如何能够针对引起本轮通胀的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将通 胀预期控制在一定水平内。 就连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听众提问时也宽慰道,“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 怕”,在有通胀的时候,一定要建立起信心,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有利条件,并 且及时采取有力的果断的措施来平抑物价。 对于如何稳定物价,结合近期国务院出台的 16 项稳定物价的措施,必须采 用“组合拳”的办法来应对:一是保量稳价,从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各 个环节增加供给量;二是要千方百计降低流通费用;三是要完善补贴制度;四 是要维护市场秩序,避免许多破坏正常市场的信息散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