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5960454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效率的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国有作为国民的微观主体,其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率。改革 以来,随着各项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总体上说,国有企 业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增长。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给国有企业自身运行机制带来的 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化的使配置效率提高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促使 其提高产出效率;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崛起所形成的国有、私营以及三资企业平分天 下的局面,对国有企业以及我国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么,我国国有企业 的效率到底如何?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引起效率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与非国有经 济成分相比,国有企业的效率水平是高是低

2、?这些值得。 一、企业效率的经济基础 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 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生产者行为时,一般 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 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的:(1)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 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 (2)成本理论。主要 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的最大化。 (

3、3)市 场理论。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对不同的市 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 利润最大化目标。 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实际上,经济学家的进 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 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 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 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 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 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 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

4、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 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以及比率的变化率。例如,关注的 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 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 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 在生产理论中,假定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 地、企业家才能。以 Q 代表总产量,L、K、N、E 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 能,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

5、: Q=f(L、K、N、E) 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Q=f(L、K)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进一步表述为:Q=A K 在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作技术系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系数 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分析中假定技术系数不变,如果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则生产要素的 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 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达到生产者均衡状态。 生产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效率的各种要素及其配置比例,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技术效率。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

6、反映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组合,而经济效率则是 在考虑价格因素情况下的最低成本组合,它要求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的比率等于生产边界 的斜率。因此,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还要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这就涉及到 成本理论。 成本函数可以表述成下列公式: C=f(Y、W、T) 其中,C 为企业的总成本,Y 为企业的产出变量,W 是企业的投入价格向量,T 为企业 的制度结构。通常 T 被定义成“虚拟变量”。从该成本函数看,在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进 行评估时,人们所选择的指标主要不是通过工程成本研究来给定的一个绝对效率值,而是 一种制度性的相对效率。因此,这一所考察的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例

7、如,国有企业生产成本比私有企业低,这可能是由于前者技术效率比后者高,但经济效率 并不一定高。 当然,现实的市场结构由于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而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 业收益与成本变动的也不相同,因而,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要受到相应的市场环境的制 约,只有面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决策,才可能提高效率。 二、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效率主要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主要是投入产出效率, 后者则为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加以综合的生产率 指标,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测定技术效率的方法通常采用生产函数, 主

8、要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然后运用 OLS 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 析。本文主要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 Groves、Hay 和 Gordon 等人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改革以来 国有企业的效率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增长,增长主要来自于奖金的激励、人力素质和程度的 改善。 刘小玄、郑京海(1998)在此基础上对 19851994 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 面的研究,认为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利。即企业在完成既定的基数利润后留给自己的部分,由于上交的基数利润是 既定的,因而留利是一个变量。留利对产出效率的作用表

9、现为,边际利润或留利的增长, 会使边际产出也相应增长。他们认为,企业真正追求的是留利或剩余的最大化,而不是利 润。 (2)浮动工资。浮动工资由奖金构成,来源于留利,以浮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来测 定。浮动工资是直接对职工的激励,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出效率。 (3)经理(或厂长)的工资。这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因素,而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和效 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在缺乏资本的真正所有者、企业主 要依靠企业家才能来推动和发展的情形下,经理(或厂长)的工资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作用 重大。 (4)企业年龄。一些研究生产率的经济学都证实了企业年龄对于企业的效率具有显著 作用,然而,究竟

10、是年轻的企业有效率还是年老的企业有效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 不同条件下往往是不同的。据 Pitt 和 Lee(1981)的研究,年轻的企业比年老的企业更有 效率。而另外的看法则是,年老的企业更有经验,在其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和工人的技术 操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的信息,具有相应的信息和人力资本的优势。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年 龄对企业效率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研究。 (5)教育程度。这是一个标志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变量,以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来测定。通常认为,企业的教育程度对企业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正 效应。在 Gordon 和 Li(1995)看来,在 80 年代中期,中国的国有企业

11、的生产率的增长中 大约有一半得益于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改善。虽有高估的可能,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 人力资本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6)其它的解释变量。如开工率、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时间、地区、 规模和产业等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可以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如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 Y=+1L+2K+3(L)(L)+4(K)(K)+5(K)(L)+ iXi 其中, 为残差,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效率的近似值,并可以为各种政策变量、制 度变量、企业特征变量所解释;K 和 L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Xi 为添加的各种解 释变量。这里主要关注

12、的是由 Xi 所代表的各种解释变量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对于上述生产函数,分别运用 OLS 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的极大似然方法(过程复杂, 这里略去介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留利对企业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果。在 OLS 分析中,留利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 10%; 在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留利对产出增长的解释大约 8%;在残差模型中,留利每增 长一个单位可使效率增长约 5%。看来,留利是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率的源泉之一,也就是 说,剩余权对于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浮动工资比例也对企业效率有着显著的正效果。在 OLS 分析中,该变量大约可以解释 产出增长的 8%;在另外两个模型中,效率约可增长

13、5-6%。 企业年龄变量对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和显著的,其解释程度达到 12%;即使排 除了随机误差项干扰的其他模型中,效率的相应增长也达到 7-9%。 经理(厂长)工资变量对企业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这种效应似乎不太大,在前 沿生产模型和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分别为 3-5%。 教育程度变量对于企业的产出增长率的作用相当稳定,其在 OLS 和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中都 能保持在 10%的正效应水平上,而在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也不低于 9%的水平。 在其他变量中,除开工率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 算约束、产业变量等虽然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但效

14、应有的不明显, 有的不清楚。 另外,运用前沿随机生产函数模型还对国有企业的平均效率进行了测定,它大约在 0.5 左右。这表明国有企业的效率普遍不高,只能达到生产可能性的一半的水平。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规模、 资本装备率等由技术性规定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决定留利,进而决定经理和 职工的工资) 、人力资本(如教育程度)和市场竞争。虽然市场竞争因素在上述模型中效应 不明显,但这说明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效率很低,与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等相比有很大的 差距,这也恰恰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的放开程度。(责任编辑:admin) 三、国有与非国有

15、企业的效率比较 为了更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在以上对国有企业本身效率的基 础上,通过与非国有企业效率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对此,刘小玄(2000)从所有制结构 和企业隶属等级制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姚洋(1998)则对非国有成分对企业技术 效率的进行了分析。 刘小玄以 1995 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为基础,从全部 75 万家企业中选择了 20 余个产 业,共计大约 17 万家具有竞争性特点的企业进行了效率测定。分析主要采用了生产函数模型和 OLS 计量方法,分别对普查数据中提供的所有制变量和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对于企业 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是: 就所有

16、制变量的影响看,国有企业在全部测定的行业中效率最低,这个结论相当稳定, 并且在所有测定的行业中表现得完全一致。同样,另一个十分稳定的结论是,私营个体企 业的平均效率最高。具体来说:以国有企业为参照系来比较,私营个体企业的平均效率最 高,大约为国有企业平均效率的 2-5 倍左右;其次为三资企业,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 2 倍左右;再次为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其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 1-2 倍。 这一结果表明,企业产权关系对企业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国有企业效率最低是由于产权结 构单一,难以形成所有者激励;令人关注的股份制企业效率不高,是由于其是人为的捏合 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初步形成的产权结构还不够稳定,尚处于未定型的产权状态;而 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良好业绩则完全来自于明晰的产权关系,这种产权关系不仅十分稳定, 而且是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形成和起来的;同样,三资企业良好的绩效主要得益于其相对明 晰和稳定的产权关系。 对于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行业中,村级企业的效率最 高,而且十分稳定和一致。其次,在大部分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