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机械装备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95926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机械装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题目:农业机械化促进机制研究姓名:学号:学院:班级:农业机械化促进机制研究论文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支持政策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标志。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 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快速推 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农业机械价格水平、农业 劳动力转移、政策变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产生重要影响,对现阶段的促进政策有重要启 示。 一、导言 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 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

2、政府已经将发展农业机械化列入国家支持政策, 提出走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近几年来,有关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 农业机械化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理论支撑。 (一)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伴随着制度变迁发生了重大波折。随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市场需求机制为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 领域,个体农民拥有和经营农机数量迅猛增长,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当改革的 设计目标还远远没有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上时,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系列实践清晰地 走在市场化道路上,承包制

3、中的农机户是最早的市场活动主体,农机经营服务一经诞生即 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买自用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理念已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获 取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个体私有私营农机为主导的历史时期。农民成为农机投资与经 营的主体。(二)农业机械的功用 农业机械是在农业生产中代替人力和畜力来进行农业耕作的现代化装备,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另外,农业机械在繁荣 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现在的购机者主要将农业机械 作为资本品投资购置,用于提供作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增收致富。另外,农机的购置还满 足了购机户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如完

4、成自己的农田作业,甚至将运输机械还作为交通 工具使用,成为生活水平的一种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在农民中所拥有和使用 的程度已成为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手段。这些都说明了农业机械在 我国具有多功能性这样一个独特的特点。(三)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性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 的转移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原有农用机械化水平、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程度等因素影响了农机的户有户营发展水平(陈升,1986)。杨敏丽等学者进行的 实证分析发现,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显著相关,

5、农机化作业水平每提高 1 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约 1个百分点(杨敏丽,2003)。祝华军利用农机净值建立估计模型得出了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 同农业劳均农机净值和劳均耕地面积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的结论,即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农机 净值增加 1 元,则全国将有 11 万农业劳动力被农业机械替代出来(祝华军,2005)。二者之 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进行分析。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资料的选取 在样本指标选取上按照全面性、简洁性、可操作性原则,参阅国内相关农业机械化与 经济发展的文献,选取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选取时段为 19832006 年。这是因为 安徽

6、凤阳地区极少数生产队从 1978 年年底开始试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的大范围 推行是逐步实现的。1980 年 1 月。全国只有 1.0的村庄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0 年 12 月为 14.4,到 1983 年底,97.7的村庄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林毅夫。1988),因此, 本文认为 1983 年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间分界点。 本文数据均取自历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 、 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 鉴 ,并进行适当处理,其中,2006 年的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提供的统计数。同时,本文认为在这个时期以 1996 年为分界时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

7、受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式和政策进行重大 调整和改革的影响,本文也有意考察这个政策变化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 本文在度量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时,选取了劳均土地经营规模、农民可支配纯 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比率、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政策变化等指标作为 解释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关注的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一概念, 对其测算是一个关键,农业部根据耕整地、播种和栽植、收获、粮食、植保和灌溉机械化 程度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学术界通常取前三项作业机械化程度,按其权重其平 均值,但是,这种方法误差很大,业界学者也有不同

8、的看法,计算也颇复杂。考虑到在我 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环节差异太大,对机械化要求不同,在此不直接测算各项农业 机械化作业水平,而是采用亩均农业机械总动力(PAM)的高低来反映农机化发展状况,其高 低可以直接测度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这里不考虑农业机械从事非农生产和用于农民生活 中的比重,而假定本文所界定范围的农业机械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2 解释变量。农业机械的使用目的直接决定其发展的一些因素选择。改革开放前,农 业机械以规模经济技术因素投入。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影响其增加的 因素显然不同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成为一般的资本品,私人投资成为主体, 投资的目的主要是

9、从事农机作业服务,获得收益,增加收入,而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目的 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生活舒适性。因而,农民的收入等个体因素 均会对农业机械投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里设定农机作业价格、作 业成本以及单位面积作业收入不变,综合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计量分 析中考虑以下几个: (1)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本文以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均经营耕地面积(PFL)来反映农户 的土地经营规模。据有些研究和作者的调查表明,地块平均大小(即耕地细碎化程度)比该 指标还要小,更适合用在此处分析,但是系统的统计资料并不完整,无法使用,因此,本 文借 PFL 来反映土地经营规

10、模,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发挥农机作业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 作业成本、地块间转移成本和交易成本。从农业机械发展的总量上看,一些学者预计的由于受到户营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似乎并没有出现,其中原因值得 研究,难道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背离基本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自然规律”? (2)农民受教育水平。本文使用农民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反映受教育程度。农民接 受教育时间越长,对新技术和信息了解越多,掌握越快,更易于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和装备,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的提高,使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主要经济 指标,生活舒适程度的提高创

11、造了对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推动着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空 间不断扩大,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民更加有经济能力投资购置农 业机械来开展服务,获得过多的收入。 (4)农业机械产品价格。这里取机械化农具定基价格指数(FIP)来反映其影响,该指数 越高,农民增加农业机械投资的可能性会越少。 (5)劳动力转移数量。农业劳动力转移越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力越大,本文采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率(RLT)来考察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6)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文中采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即第一产业产值占 GDP 的相对比重与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所有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之间的比例这一相对数值来比

12、较研究农业劳动报酬的差别。同时,对其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7)有关政策的变化。虽然 1983 年后农业机械的生产和销售取消了计划经济下的调拨 配给制度,并已按照市场化运行,但是农业机械作业所需的柴油、生产所需的钢材等原材 料还维持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状态,因此,该时期内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 还维持以物资调拨、平价供应隐性补贴的形式。补贴数据与力度无法按照经济指标来获取 统计数据。而市场化改革后,国家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以财政资金为主但资金分散杂乱, 本文认为,此研究期间的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力度不变,本文以 1995 年为界线设立政策 变化虚拟变量(D1)进行检验。

13、除上述因素外,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和技术进步率的影响。 如 GDP 的增加,改善了农业机械生产和作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政府采取支持农业机 械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与农民人均收入的高度线性相关性,这里仅以 RPFI 变量进行考察, 以避免引进严重的多重共线;国家整体水平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更多品 种型号和更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得以设计生产,农业生产的需求得以满足,推动农业机械化 发展,由于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投人数据如 R&D 投入强度没有相关历史统计对比,而且基 础理论研究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滞后期难以量化,故本文对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归入随机 误差项。 三、模型构建

14、与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研究使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探究以上解释变量因素可能对农业机 械化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其水平,以及它们中间可能存在的其他关系。首先对亩均耕地拥有 农业机械动力(PAM)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经过取滞后 期 m=1,2,6 分别检验,可以看出,PAM 不是引起 CAP 变化的 Granger 原因,但是,CAP 是 引起 PAM 变化的 Granger 原因,因此,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中不宜排除 CAP。本文采用了 普通多元线性单方程形式进行回归分析。 (二)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并使

15、用 Newey-West 异方差自相关一 致协方差方法校正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结果如表 3 所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除了农民 人均接受教育年限(PFE)和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这两个变量外,其他变量都达到了1和 5的显著水平。但是,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这一变量的符号与预期并不一致。 对模型估计的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1 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受到农民人均纯收入(RPFI)和农业 劳动力转移比例(RLT)的显著影响,且都有正向影响关系,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农民 收入提高了,一方面代表着农民生活水平上的提高。农民租用农业机械代替人工完成部分 农田劳动的愿望也会随之

16、增强,而且也更具有经济的负担能力;另一方面,农民收入的提 高使的农民有经济能力购置更多的农业机械为自己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开展对外作业服 务赚取更多收入。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多,意味着在相对稳定耕地上从事生产的劳 动力越少,越需要更多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环节,推动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受到农业机械销售价格水平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机械价格 越高,租用农业机械的价格也会高,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对其反应越敏感,会较少购置和 租用农业机械,这也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因此,价格水平(FIP)对农业机械化具有显著的 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也相一致。 3 从理论和经验认识上看,农民文化水平(PFE)越高,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 有利于购置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但从估计结果看,这一影响不很显著;同样不很显著 的还有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CAP),理论认为该指标越大意味着农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的收益 会越高。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比例越高,会从根本上鼓励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 但估计结果仅在 10的水平显著。 4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PFL)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