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958939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笛子笛子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即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 笛。笛子常在中國民間音樂、戲曲、中國民族樂團、西洋交響樂團和現代音樂中運用,是中國音樂 的代表樂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製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過,製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 因為這種材料的笛子聲音效果最好。 一開始,笛子的按孔是均勻排列的。後來為了能夠較為準確的半音,而將右邊二孔的距離增大,左 邊二孔和中間二孔的距離減小。為了能夠和樂隊協調,避免因氣溫變化而引起的音高變化,出現了 可以調節管長的笛子,最多可調節 1/4 個音高。但由於改變音高的同時會改變音色,大多數獨奏家 不使用這種笛子。 笛子一開

2、始是沒有膜的。為了使音色明亮,後來用笛竹的薄膜粘貼在孔上。由於這種笛膜容易破碎, 有人也使用腸衣膜。這種笛膜雖然耐用,但音色不如前者清脆。結合兩者長處的新笛膜采自蘆葦,為現在廣大的演奏家所 使用。 到了近代,為了適應新的演奏需要,笛子的音域越來越寬廣。從六孔笛,發展出了七孔、八孔至十孔笛。按孔方式也趨同 於木管樂器的演奏技法。另外,新類型的笛子不斷湧現:由於管長的增長,出現了彎管笛;拉笛,可以模仿絃樂器的音色; 還出現了口笛,擅長模仿鳥類的叫聲。 二胡二胡又稱胡琴或南胡。在唐宋時已有類似樂器出現,且相當流行。琴筒上蒙蟒皮蛇皮,兩根弦五度定音,用馬尾製成的琴弓拉奏。二胡音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悲時

3、猶如杜鵑啼血,烈時好比萬馬奔騰二胡具 有哀婉剛毅無所不能的表現力。它是最接近人聲、最富有表演力的拉弦樂器。 主要部分有琴桿(琴柱)、琴軸(軫子)、琴筒、琴托、千金(千斤)、皮膜(蟒皮)、琴碼、琴弓、音墊。 弦有兩根,內弦定音為 d1、外弦為 a1。琴弓類似小提琴的琴弓,但不完全相同,小提琴琴弓是被固定在弓 桿上的,而二胡弓以馬尾弓毛與竹製弓桿組成,富有彈性,可以以不同的力道來控制聲音的大小。 音墊:又稱噪音抑制墊, 噪音控制墊 或 制音墊。目前二胡還是一種不很完善的樂器,表現在音質的不穩定和過大的噪音。為了笛子二胡能使二胡達到演奏要求,必須穩定音質,降低噪音,所以在琴碼的下側加上一塊不雅觀的振

4、動阻尼音墊。 古琴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其歷史幾乎和中華文 明一樣悠久。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或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深具 東方文化特色。 古琴歷來為文人階層重視,被尊為國樂之父、 聖人之噐,在漫長的歷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獻,並與其他思想 和藝術形式相互滲透,交相輝映,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3 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古琴有四種傳統的演奏形式,即獨奏、琴簫合奏、琴歌伴奏和參加“雅樂”合奏。 古琴是優良的獨奏樂器,琴聲古樸渾厚, 數以千計的傳

5、統古琴曲,從流傳至今的古曲幽蘭、 高山流水等曲 可以看出,任何喜怒哀樂的感情或對大自然景色的描繪,在古琴上都能表達無遺。且歷史上的古琴總是和文人 騷客聯繫在一起,表達高風亮節及懷才不遇的情感。 琵琶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 現的。 琵琶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所以名為枇杷(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 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這樂器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 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彈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複雜,表現力益豐富。現 今傳遍中國南北

6、各地,除做為演奏、重奏、合奏等純樂器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 樂隊中也廣泛地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 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發展而來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 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鹹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古琴琵琶 古箏箏於戰國時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唐宋時已經定型為十三弦。 傳說東晉時,桓伊曾撫箏而歌,諷諫孝武帝不應疑立有功勞的宰相謝安。從而可知,箏在古時已經有著相當 的藝術

7、表現力。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彈弦外,還發展成雙手均可彈奏的新技巧,弘數又擴充為二十五弦,表 現手法更為豐富。箏的每根弦以音柱支撐,其音色悠揚流暢,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 意境。 唐代時,十三弦箏傳入日本。至今,日本彈箏仍保持一千多年的傳統,弦數十三,採用絲弦。朝鮮的伽耶琴, 是漢朝由中國傳入分化發展的,彈奏一端放在膝上,一端置於地上。 箏由於左手的吟、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大指的彈奏手法之區別,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河南派活躍歡快,山東派剛勁 有力,浙流美清麗,廣東潮州派婉轉優雅。 笙笙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 ,笙屬於匏類。笙

8、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 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 由於笙可以吹奏和弦,在傳統器樂和崑曲裏,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在傳統音樂裡,笙常 常在旋律線加上四度或五度的音,稱為自然和聲 。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繩子或木框把一些發音不同的竹管編排在一起的樂器,後來才逐漸增加了 竹質簧片和匏質(葫蘆)笙斗。 古代的笙,用葫蘆作笙斗,後來吹奏者覺得笙斗體大、質脆,吹奏費氣,於唐代以後改為木制,經過世代的流傳,最後銅斗又取代了木 斗。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2.百度百科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