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官的功能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5938367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9.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受器官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感受器官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感受器官的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感受器官的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感受器官的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受器官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受器官的功能(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感受器官的功能Function of sense organs生理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孙晖孙晖感觉:客观世界在人主观上的反映。感受器 神经中枢 效应器第九章 第十章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感觉器官概念:分布于体表活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简单: 神经末梢(无特殊感受装置,辅助结构) 感受器 眼(95%)耳 复杂: 结构机能高度分化 感觉感官辅 助 结 构特殊感觉器官:眼视觉;耳听觉;前庭平衡觉鼻腔嗅上皮嗅觉;舌的味蕾味觉分类化学性:化学感受器机械性:肌牵张感受器 内感受器 性质 伤害性:痛觉感受器 位置温度:热感受

2、器 外感受器光:视网膜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适宜刺激 可见光 视网膜声波 耳蜗强度阈值时间阈值 感觉阈值 感觉辨别阈面积阈值 (二)换能作用化学性:化学感受器刺激 机械性:肌牵张感受器 性质 伤害性:痛觉感受器 温度:热感受器 光:视网膜换能电位变化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发生器电位(感觉神经末梢)特点:1.非全或无2.可以总和3.电紧张扩布(三)编码作用1、不同性质的刺激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2、不同量或强度的刺激牵拉过程中的AP和感受器电位河豚毒阻断AP,放电消失(四)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刺激持续于一个感受器时 ,感受神经纤维上AP的频率会逐渐降 低快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感受器和中枢再接受

3、新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视觉: 指通过视觉系统的外周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境 中一定范围内的电磁波刺激,经视觉系统各有关部分的编码加工及分析后而获得的主观感觉。折光系统感光系统 视网膜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征折光系统: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距离 折光指数(refractive index)后主焦距位于视网膜 光线强弱,物质大小 成像(二)眼内光的折射和简化眼简化眼(reduced eye)眼球前后径20mm,单球面透镜折光指数1.333 光线在前界面折

4、射一次,球面半径5mm(节点) 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一视网膜的位置视网膜物像大小: AB(物体大小) ab(物像的大小) Bn(物体至节点距离 ) nb(节点至视网膜)例:AB=1.5mm,Bn=5m,求ab=?(三)眼的调节概念:物体与眼距离改变时,眼折光系统相应改变,使视网膜成像清晰(accommodation)远点:能形成清晰物像时,眼前物体最远距离(6M)近点:眼作充分调节才能看清眼前物体最近距离(10cm )当眼睛视近物(6m内)时,眼睛需要调节才能看 清,这些调节包括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两眼 会聚。1、晶状体的调节视近物 模糊物象 视觉皮层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5、睫状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突物像聚焦前移视 象 清 晰晶状体变凸睫状神经晶状体调节通路晶状体作最大限度的调节可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近点晶体弹性: 年龄增加晶状体弹性调节能力 近点值增加8岁: 8.6cm年龄 20岁: 11.8cm60岁: 83.3cm(老视)近点反映晶状体的弹性2、瞳孔的调节(瞳孔近反射、瞳孔对光反射)(1)瞳孔近反射环行肌(括约肌)-动眼N副交感纤维-瞳孔缩小 瞳孔 虹膜肌 辐射肌(开大肌)-交感神经-瞳孔开大 瞳孔直径: 1.58.0mm意义:减少入眼光量并肩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2)瞳孔对光反射(互感性对光反射)光线眼折光系统视网膜

6、视神经中脑顶盖前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双侧动眼神经核 意义:调节引入眼内的光量3、双眼球会聚概念:当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内直肌收缩)向鼻 侧靠拢的现象, 称为眼球会聚,也称为辅辏反射。意义:是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的对称点上,避免 复视而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途径:视觉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核 双侧内直肌视近物 模糊视像 视觉皮层 (物距6m以内需要调节,6M外为平行光线)皮质-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状神经 动眼神经核睫状环行肌收缩 瞳孔括约肌收缩 双眼内直肌收缩悬韧带放松 瞳孔缩小 双眼会聚晶状体变突 球面色像差 成像膜对称位置 物像聚焦前移视 象 清

7、 晰 眼 的 调 节(眼视近物时)(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正视眼:正常人眼无需作任何调节就可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经过调节的眼只要物体离眼的的距离不小于近点,也能看清6m那的物体。非正视眼: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 线不能聚焦在安静未调节眼的视网膜上。1、近视:球径大或折光能力过强 2、远视:球径小或折光能力过弱 3、散光:眼的角膜表面不成正球面,即角膜表面不同 方位的曲率半径不相等,平行光线进入眼内 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造成视物不清。近视远视散光二、眼的感光换能机制(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色素上皮层作用: (1) 对感光细胞营养、吞噬、保护,维持视网膜功

8、能(杆c)。(2) 含有黑色素颗粒,可吸收光线,防止光线反射对视觉的影响。感官细胞层视紫红质视盘视锥、视杆细胞分布不均1、视锥细胞中央凹密度最大2、视杆细胞中央凹周围6mm处密度最大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盘生理盲点节细胞视觉纤维汇聚 穿出眼球的部位3mm1.5mm鼻侧(左眼)(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1. 感光C 视杆C (rods)双极C神经节C,聚合式,光敏度高,无 色觉,准确度低,暗环境视觉。视锥C (cone)双极C神经节C,单线式,强光环境,有色觉,准确度高,亮环境视觉。 2.感光细胞分布 中心:中央凹,锥C分布密集,视敏度最高,分辨力 强,色觉。周围: 视杆细胞密集,暗光敏感,分

9、辨力低, 3.种系特点 鸡:只有视锥细胞,无色觉。猫头鹰:只分布视杆细胞 4.感光色素 视杆细胞-视紫红质视锥细胞: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1、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蛋白(opsin): 决定感光色素差异 受体蛋白 G蛋白视黄醛(retinene):生色基团视黄醛 维生素A 视觉视紫红质动作电位暗 成 分 光合 解 感受器电位 视蛋白 11-顺型视黄醛 全反型视黄醛 视蛋白醇脱氢酶 醛还原酶视黄醛异构酶 11-顺型视黄醇 全反型视黄醇(维生素A) 视黄醛 食物中 VA补充 VA缺乏 夜盲症 视黄醇异构酶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外段内段钠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暗电流说明:由

10、于钠离子内流,外段膜处于去极化状态光量子视紫红质 全反型视黄醛变视紫红质传递蛋白cGMP磷酸 二酯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黄醛 光波的敏感 感光色素 决 定 (某种光的敏感) (锥色素) 视蛋白结构差异(微小) 换 能: 光电转换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感受昼光和不同波长的色觉。视红质 560nm (红) 色觉: 视锥细胞 视绿质 单色细小光束 530nm (绿) (三种) 视蓝质 430nm (蓝) 视网膜存三种光敏感感光色素:感红、感绿、感蓝视锥细胞红+绿 +蓝 白色色 觉 红+ 绿 黄+蓝 白色 绿 +蓝 青+红 白色 色觉异常: 色弱: 辨色能力降低色盲

11、: 缺乏色觉,感红视锥C,感绿,感蓝锥C全色盲: 无色觉,只有明暗,“黑白电视”部分色盲: 缺某种颜色 “大夫”“司机” 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四、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一)视力:(视敏度)对物体形态的精细辨别能力。(以视别两点最小距离为标准)视网膜像5m表示: 视力表5m E 1.5mm 视力1.0 1.5 X 151.5 物像: - = - X = - = 5m 5000 15 5000 原理: 视锥细胞直径5m 中央小凹锥细胞直径2m(视敏度高) 5m15mm5umx1.0视网膜视角(物体.物距大小)(二)暗适应和明适应强光明适应: 视紫红质 视紫红质快速分解 耀眼光感视锥细胞 维持感

12、光功能 暗适应: 眼对暗光敏感性增加视紫红质合成第一阶段: 视锥细胞合成感光色素 (视力) 暗适应第二阶段: 视杆C内视紫红质量少视敏度低 视敏度 合成分解(三)视野定义: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视野大小: 白蓝红绿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分布范围:面部结构对视线阻挡,颞侧鼻侧了解视网膜感光机能,检查视网膜病变意义:了解视觉通路损伤部位(四)视后像和融合现象视后像:注视光源然后闭上眼睛,这时可以感觉到一个光斑,其形状和大小均与该光远或物体相似。融合: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 光感。临界融合频率:25次/秒(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第三节 耳的听觉人耳听阈和听域感受频率范围: 20 20000Hz 敏感范围:1000 -3000Hz 感受强度范围:0.00021000dyn/cm*一、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一)外耳的功能集音作用: 结构所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