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区fs-13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25172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7.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区fs-1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脊柱区fs-1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脊柱区fs-1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脊柱区fs-13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脊柱区fs-13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区fs-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区fs-13(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功能解剖学功能解剖学 1 脊柱区 脊柱区 第一节 第一节 概 述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境界 脊柱区脊柱区 vertebral region 又称背区,是指脊柱及其后方和两侧的软组织所共同配布的 区域。其范围是:上界自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下至尾骨尖;两侧界为上自斜方肌前缘、三角 肌后缘上份、腋后襞与胸壁交界处、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 (二)分区分区 脊柱区可分为项区、胸背区、腰区和骶尾区。项区上界即脊柱区的上界,下界为第 7 颈椎棘突至两侧肩峰的连线;胸背区上界即项区下界, 下界为第 12 胸椎棘突、 第 12 肋下缘、 第 11 肋前份的连线;腰

2、区上界即胸背区下界,下界为两髂嵴后份及两髂后上棘的连线;骶尾 区为两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三点间所围成的三角区。 二、表面解剖二、表面解剖 (一)体表标志体表标志 1棘突棘突 在后正中线上可摸到大部分椎骨棘突。第 7 颈椎棘突较长,常作为辨认椎骨 序数的标志;胸椎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腰椎棘突呈水平位,第 4 腰椎棘突平两侧髂嵴 的最高点;骶椎棘突融合成骶正中嵴。 2骶管裂孔和骶角骶管裂孔和骶角 见盆会阴部。 3尾骨尾骨 由 4 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位于骶骨下方,肛门后方,有肛尾韧带附着。 4髂嵴和髂后上棘髂嵴和髂后上棘 髂嵴为髂骨翼的上缘,是计数椎骨的标志。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 线平对第 4 腰

3、椎棘突。髂后上棘是髂嵴后端的突起,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平第 2 骶椎棘突。 左、右髂后上棘与第 5 腰椎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构成一菱形区(图 14-1) 。当腰椎或骶、 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时,菱形区会变形。菱形区上、下角连线的深部为骶正中嵴,其外侧的 隆嵴为骶外侧嵴,后者是经骶后孔作骶神经阻滞麻醉的标志。 图 14-1 背部体表标志 5肩胛冈肩胛冈 为肩胛骨背面高耸的骨嵴。两侧肩胛冈内侧端的连线,平第 3 胸椎棘突。 外侧端为肩峰,是肩部的最高点。 6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角 当上肢下垂时易于触及。两肩胛骨下角的连线,平对第 7 胸椎棘突。 7第 第 12 12 肋肋 是背与腰的分界标志。在竖脊肌外

4、侧可触及此肋,但应注意有时甚短,易 将第 11 肋误认为第 12 肋,以致腰部的切口过高,有损伤胸膜的可能。 8竖脊肌竖脊肌 在棘突两侧可触及的纵行隆起。该肌外侧缘与第 12 肋的交角,称脊肋角。 肾位于该角深部,是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二)体表投影体表投影 在枕外隆凸外侧约 2.5cm 处可寻找枕大神经和枕动脉; 在髂嵴上方距正中线 45cm 处可 寻找臀上皮神经。 骨纤维孔又称脊神经后支骨纤维孔。 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同序数腰椎棘突外侧的下述两点 连线上:上位点在第 l 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 2.3cm,下位点在第 5 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 3.2cm。骨纤维孔有腰神经后支通过。 骨纤维

5、管又称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其体表投影在同序数腰椎棘突下外的两点连线 上:上位点在第 l 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 2.1cm,下位点在第 5 腰椎平面后正中线外侧约 2.5cm。管内有腰神经后内侧支通过。 (三)背部常用穴位背部常用穴位功能解剖学功能解剖学 2 主要有:风池、天柱、肩井、肺俞、脾俞、肾俞、环跳、秩边等(图绪论-6) 。 第二节 第二节 脊柱区肌肉及功能分析 脊柱区肌肉及功能分析 一、脊柱区层次结构特点一、脊柱区层次结构特点 脊柱区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和脊柱、椎管及其 内容物等结构。在脊柱区,康复治疗手段较多,如推拿、按摩、针炙治疗等,因此,

6、熟悉脊 柱区层次结构特点有临床实际意义。 (一)浅层结构特点(一)浅层结构特点 项背部皮肤厚而致密,移动性小,有较丰富的毛囊和皮脂腺;浅筋膜致密而厚实,含有 较多脂肪,并通过许多结缔组织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移动性小。项区上部的浅筋膜特别坚 韧,腰区的浅筋膜可分为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脊柱区皮神经均来自脊神经后支, 呈段性配布(图 14-2):项区:来自颈神经后支, 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枕大神经枕大神经 greater occipital nerve 是第 2 项神经后 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三枕神 经是第 3 颈神经后支的

7、皮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胸背区 和腰区:来自胸、腰神经后支的分支。背部的皮神经为胸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 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几乎呈水平位向外侧走行;下半部者则距正中线 45cm 处穿出,分支斜向外下, 分布至胸背区和腰区的皮肤。 第 12 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可分布至臀区。 腰部的皮神经来自第 13 腰神经后支,它们从骶棘肌外侧缘穿胸腰筋膜浅出,除分支布于 腰部外,其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越过髂嵴,分布分布至臀区上部。骶尾区:来自骶、尾 神经后支的分支。 自髂后上棘至尾骨尖连线上的不同高度分别穿臀大肌起始部浅出, 分布至 骶尾区的皮肤。其中第 13

8、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臀中皮神经。 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方浅出处比较集中,此部位在竖脊肌外侧缘附近。当腰部急剧扭 转时,该神经易被拉伤,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图 14-2 背肌和皮神经 项区的浅动脉主要来自枕动脉、 颈浅动脉和肩胛背动脉等的分支。 胸背区则来自肋间后 动脉、肩胛背动脉和胸背动脉等的分支。腰区来自腰动脉的分支。骶尾部来自臀上、下动脉 等的分支。各动脉均有伴行静脉。 (二)深筋膜层结构特点(二)深筋膜层结构特点 项区的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包裹斜方肌,是封套筋膜的一部分。浅层覆盖在斜方 肌表面, 深层在该肌的深面,称项筋膜。 胸背区和腰区的深筋膜也分浅、深两层。浅层薄弱, 位

9、于斜方肌和背阔肌的表面;深层较厚,称胸腰筋膜胸腰筋膜 thoracolumbar fascia。骶尾区的深 筋膜较薄弱,与骶骨背面的骨膜相愈着。 图 14-3 胸腰筋膜(水平面) 1.项筋膜项筋膜 位于斜方肌深面,包裹夹肌和半棘肌,内侧附于项韧带,上方附于上项线, 向下移行为胸腰筋膜后层。 2.胸腰筋膜胸腰筋膜 在胸背区较为薄弱,覆于竖脊肌表面,向上续项筋膜,内侧附于胸椎棘 突和棘上韧带,外侧附于肋角,向下至腰区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图 14-3) 。后层 覆于竖脊肌的后面,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腱膜愈着,向下附于髂嵴,内侧附于腰椎棘突和棘 上韧带,外侧在竖脊肌外侧缘与中层愈合,形成竖脊肌鞘

10、;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功能解剖学功能解剖学 3 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和横突间韧带,外侧在腰方肌外侧缘与前层愈合,形成腰方肌鞘,并作 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向上附于第 12 肋下缘,向下附于髂嵴。中层上部张于第 12 肋与第 1 腰椎横突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肾手术时,切断此韧带可加大第 12 肋的活动 度,便于显露肾;前层位于腰方肌前面,称腰方肌筋膜,内侧附于腰椎横突尖,向下附于髂 腰韧带和髂嵴后份,上部增厚形成内、外侧弓状韧带。 由于项、腰部活动度大,在剧烈活动中,项筋膜和胸腰筋膜均可被扭伤,尤以腰部的 胸腰筋膜损伤更为多见,是腰腿痛的原因之一。 腰脊柱周围有许多韧带和肌肉等软

11、组织,对维持体位、增强脊柱稳定性、平衡性和灵活 性均起着重要作用,如某些原因引起这些韧带、筋膜、肌肉、脊柱关节突间关节滑膜等软组 织发生病变时,则可发生腰痛,临床上统称软组织性腰痛(劳损性腰痛) 。引起腰部软组织 疼痛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以局部疾患(外伤、扭伤、劳损、退行性病 变、 炎症等) 及体位姿势不良为主。 另外, 远处非腰部组织的疾患也可导致腰部软组织疼痛, 如腹腔肿瘤、内脏疾患、代谢病、心血管病与急性传染病等。 二、脊柱区肌肉及功能分析二、脊柱区肌肉及功能分析 脊柱区肌肉由背肌和部分腹肌组成(图 14-2) 。 (一)脊柱区肌肉的层次脊柱区肌肉的层次 脊柱区肌肉分浅

12、层和深层肌。浅层肌由浅至深大致分为 2 层:第 1 层有背阔肌、斜方肌 和腹外斜肌后部; 第 2 层有夹肌、 肩胛提肌、菱形肌、 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后部; 深层肌又分为 3 层:第 1 层有夹肌(头夹肌和项夹肌) 、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和 腹横肌后部;第 2 层有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第 3 层有枕下肌(头前直肌、 头外侧直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下斜肌和头上斜肌) 、横突间肌和棘间肌等。 1背阔肌背阔肌 latissimus dorsi 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宽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经 支配。起自下部胸椎、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和髂嵴, 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13、, 使肩关节后伸、 旋内和内收。其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背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以肩胛线为界, 线的外侧主要由胸背动脉的分支供血,线的内侧则由节段性的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供血。 2斜方肌斜方肌 trapezius 是位于项区和胸背区上部的扁肌,宽大且血供丰富,由副神经 支配。血液供应主要来自颈浅动脉和肩胛背动脉,其次来自枕动脉和肋间后动脉。此肌可供 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3竖脊肌竖脊肌 erector spinae 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脊柱全部棘突两侧的沟 内。下起自骶骨背面、骶结节韧带、腰椎棘突和骼嵴后部腰背筋膜,向上分 3 群肌束沿途止 于椎骨、肋骨的横突和棘突,并达枕骨和颞骨

14、乳突。一侧竖脊肌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 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竖直躯干。 竖脊肌深部为短肌, 有明显的节段性, 连于相邻两个椎骨或数个椎骨间, 加强椎骨间的 连结和脊柱运动的灵活性。 由脊神经后支支配。 在腰区, 该肌两侧有腰上三角和腰下三角 (图 14-4) 。 图 14-4 腰上三角和腰下三角 4夹肌和半棘肌夹肌和半棘肌 位于斜方肌深面。半棘肌在颈椎棘突的两侧,夹肌在半棘肌的后外 方。两肌上部的深面为枕下三角(图 14-5) 。 图 14-5 枕下三角功能解剖学功能解剖学 4 5. 上、上、下后锯肌下后锯肌 上后锯肌起自第 67 颈椎和第 12 胸椎棘突,止于第 25 肋骨的 肋角外侧

15、面; 下后锯肌起自第 1112 胸椎、第 12 腰椎棘突,止于第 912 肋骨外侧面。 两肌分别有上提肋骨助吸气和下降肋骨助呼气之作用。 其他肌肉见颈肌和腹肌节。 (二)脊柱区肌肉的功能分析(二)脊柱区肌肉的功能分析 脊柱区肌肉数目众多, 且呈分层排列。从脊柱区肌肉的配布上看可分为 3 类:一类为 背部上肢肌,起于项背部,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参与上肢的运动,当上肢固定时,则可运 动躯干;另一类为背部肋骨肌,起于背部,止于肋骨,参与呼吸运动;第 3 类为项背部固有 肌。 这 3 类肌肉的位置也依次由浅向深分为浅层的背部上肢肌的斜方肌 (上) 和背阔肌 (下) 及在项部的头颈夹肌和属于背部上肢肌的

16、提肩胛肌和菱形肌、在背部为上后锯肌和下后锯 肌,属于背部肋骨肌;深层的为背部固有肌竖脊肌及在项部位于环椎、枢锥和枕骨之间的 椎枕肌,为运动环枕、环枢关节的肌肉。 一般来说,构成脊柱区浅层肌群的主要为阔肌;深层肌群主要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 有夹肌和节段性较明显的短肌,能运动相邻的椎骨和加强椎骨间的连结。这些肌肉均直接作 用于脊柱引起不同的运动形式。 躯干肌功能小结 躯干肌功能小结 ( (1)屈脊柱(躯干)的肌肉主要有腹直肌、 腹内、 外斜肌和髂腰肌;(2) 伸脊柱 (躯干) 的肌肉主要有竖脊肌、斜方肌和臀大肌;(3)侧屈脊柱 (躯干)的肌肉主要有 同侧的腹直肌,腹内、外斜肌和竖脊肌;(4)回旋脊柱 (躯干)的肌肉主要有同侧的腹内斜肌 和对侧的腹外斜肌 第三节 第三节 脊柱区的三角脊柱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