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92226 上传时间:2017-08-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提升音乐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实践研究王瑞红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作用的美育将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进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音乐教学中的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的重要方面,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切入,从教学模式上去研究,进一步促进我的教学工作。 一、 “激发、体验、创造”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首先,从近代教学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必须适应自然规律,应与儿童天赋的自

2、然力相适应的理论,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从结构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应思考儿童自身思维的结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各国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上,普遍重视“自然 发展” 的教育理论,主张教学要适应少年儿童的自然规律。 其次,从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 学说,奥尔夫、柯达伊教学体系、铃木教学法,美国综合感教育,都具有“自然2发展法”教育理 论的共同特点,他 们从儿童、青少年“ 好动”、“好玩” 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游戏等方式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演、画图画

3、等形式去解释,再现音乐,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再次,真正的教育并非关于事物的学习,而是对事物中的体验,音乐本身包括了表达、交流、创造等意义,那么音乐过程就意味着让学生到音乐活动中去体验、表达和创造的经验,探索并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通过充满情感的形象打动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由此“激发、体 验、创造” 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动地对所学学科的全面探索,让学生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实践活动中,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求知欲、敏感性、想象力,从而获得完整和全面的音乐享受。 二、 “激发、体验、创造”模式的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音乐 教育- 不是培

4、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这 是苏 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音乐教育起陶冶感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寓教于乐,使人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人格,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32.生动与主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生动,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 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好动的儿童及青少年,使其身体动、配合着音乐的动,使枯燥的基本训练变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3.传授与创造。 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

5、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而且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统一起来,创造力则是更高的要求,更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作为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力要贯穿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音乐是动的艺术,是最活跃、最吸引人、感动人的艺术。随着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掘、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思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是当前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情感性。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激情,以

6、情育人,在师生情感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激 发 、体 验、创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 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情感体验中相互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发表现,创造的欲望,对全体学生潜能的开4发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的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尚待开发的领域需要我去探索,争取在模式研究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更有效地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昌汗学校2012-11-155音乐课堂中提问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王瑞红 摘要: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 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 ”学生可从老

7、师的提问中,得到教 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了解上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可见,教师提问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多么重要。音乐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由于音乐课又不同于其它课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更为重要。关键词:提问 有效性 策略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 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课堂教学中的提 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如何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音乐内核,把握音乐元素,体验音乐情

8、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状分析:1、“空洞式”:诸如,这首歌曲好不好听呀?想不想学呀6此类提问缺乏目的性、针对性。长期以往,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密集式”:只追求提问的数量,却不追求提问的质量,在课堂过程中,过多的师生一问一答,造成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体验感受音乐美的缺失。3、“跳跃式”: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不符合学生 储备的知识体系,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或问题零散,没有逻辑性。4、“按部就班式”:不注重 课堂生成资源,在与学生互 动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动态过程,捕捉不到可利用的生成资源。从而使

9、提问流于形式。二、策略研究: 以上所阐述的种种问题,都直接导致其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那么如何设计音乐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性,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呢?现概括以下几点策略:(一)循序渐进式的策略循序渐进式策略,是指音乐课堂提问设计 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通过提问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这里的“序” ,包含了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这里的“进” 指提问的速度、进度。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受这些顺序和速度所7制约的,夸美钮斯也曾强调,要使先学到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在音乐教学中,提

10、问设计必须掌握这一技巧。(二)以人为本式的策略提问不仅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应在教师的思想上做到“人本意 识” 。在设疑时应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其充分考虑的时间;在设疑时,应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提供其单独考虑及小组讨论的机会。在设疑时,应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充分的解答距。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顺利实施教学计划,提问后留给孩子的解答距很短(一般 1 秒钟左右),使得许多孩子来不及思考、理不清逻辑,音乐教学活动成

11、了为数很少、反应快孩子的独角戏,大部分孩子成了陪坐者,久而久之,这群孩子逐渐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提供给学生形式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教师提问后,学生要么是“独答” ,要么是“齐答”。 “独答”,成 为了个别孩子的独角戏;“齐答” ,则易养成孩子不动脑的坏习惯。如何避免这种种问题的产生,此时的教师就应从学生出发,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巧妙地给予学生小组讨论的机会,或小组讨论和个别回答相结合的答题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中去。83、“善待”学生的提 问和回答。教 师提问需要一定的艺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更需要艺术。只有两者和谐的结合,才能使提问更具艺术

12、。因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特别是激励性的评价,更有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 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说得很有道理, 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其他同学能为她补充完整吗”这样,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则能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动力。(三)情境导入式策略学生

13、的思维有可导性,教学应从诱发兴趣和激发求知欲开始。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觉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从新旧交替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激发 点 ”,提出能激发学生 兴趣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营造情境出发,层层铺垫,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这一9过程即是激疑、导疑、释疑的过程,亦是诱导学生分析、思考、探求问题解答的过程。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昌汗学校2012-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