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19598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涨时代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由本文由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巨鼎餐饮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痛的广东企业,在调结构、转型升级迫眉睫时真切的感受着求贤若渴, 留才心切。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 企业应如何合理吸引、保留高端人才?随着经济反弹复苏,用工荒也随之大规模出现,企业无工将怎样发展?如何利用中国薪酬白皮书掌握行业薪酬秘密,调整薪酬结构?“涨涨”字成为字成为20112011年薪酬关键词年薪酬关键词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薪酬顾问李核为大家分享了2011年薪酬白皮书, 该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企业业务发展迅猛,达到并超过危机前水平,企业招聘力度不断加大,人才市场趋于活跃,员工薪酬及毕业生起薪大幅上涨

2、,员工流动性提高。另外,2010年,全国30个城市出台了新的最低工资保障政策,也推动了全国人均薪酬率的提升。12.47的人均薪酬增长率不仅体现了企业为实现目标对人才的渴望,也反映出企业员工对增加薪酬的诉求,并且也是国家和地区对劳动力市酬观调控的成果。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企业间对人才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幅度的加薪势必成为必然。现场企业嘉宾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一调查报告,现场20多位企业嘉宾,一半以上明确表示企业今年正在或已经实施涨薪计划,且涨薪幅度大多超过10。但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陆智能指出, 一味的调高薪酬可能带来“高薪高离职率”的恶性循环以及企业利

3、润率下降等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应成为企业“十二五时期” 人才计划的重点。用营销的思想作人力资源管理用营销的思想作人力资源管理陆智能认为,薪酬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是比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更重要的投资, 且不同行业的人投资回报率不同。 薪酬只是一个工具, 要看实现什么目的,比如说制造业的目的是如何留住人,留人可能不一定或者不能全部靠薪酬。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资深总监丘勇也认同这个观点,不能就薪酬谈薪酬,从广义上来说,薪酬是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不要只关注薪酬数字的提高,更要关注精神上的回报。他建议人力资源工作者要用营销的思维

4、做人力资源管理, 服务的客户就是内部员工,员工需要什么,企业就重点关注和给什么;企业需要什么?HR 就重点发掘和和保障什么?如此,才能真正起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所以薪酬结构没有本文由本文由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好与不好的,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解决薪资倒挂,需先完善薪酬体系解决薪资倒挂,需先完善薪酬体系经济的复苏和 CPI 的持续走高等,大幅提高了求职者对薪资的心理预期, 导致新进员工的薪资要高于在公司工作了几年的老员工的薪资,造成了薪资倒挂。某企业的薪酬主管在沙龙上说,她最近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新招聘的员工薪酬要价比原来的老员工高出不少, 而且联系面试了好几个候选人,几乎都是这个

5、情况。陆智能认为,首先要看这样的情况是特例还是普遍现象,如果这个情况在企业招聘中已成为普遍现象,企业就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企业内部的薪酬水平已经和市场脱节了?陆智能建议,企业应该完善内部的薪酬体系,如老员工的加薪标准是和工作年限相挂钩的,这个不能太低, 否则追不上 CPI,更无法和新人比。如果薪资倒挂现象长期存在,会对老员工的心理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轻则消极怠工,排挤新人,重则直接跳槽,造成企业人才流失。建立健全齐备的福利待遇或配套服务设施,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安全感,增加离职成本。薪酬增长后,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薪酬增长后,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一面是用工成本、 原材料成本、 资金成本等各项成本都

6、在攀升, 另外一方面,企业的市场竞争也在加剧,这两块同时提出要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来适应市场呢?中国经营报华南新闻中心主任江海波的问题可能概括了大多数企业的困惑。对此,某地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认为,“企业的涨薪策略应是如何抓姿心人才,掌握二八原则,通过对行业价值链的梳理,并辅以贡献度及稀缺性等几个评估指标,确定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公司的激励政策会重点倾向于公司的核心人才,而对另外的普遍员工,更多的是从办公环境、归属感等其他方面给予满足,薪资就不会有太大的调整,选择顺其自然,让他们自然淘汰。陆智能则认为,企业应该向管理要效益,中国的企业发展到现在,很多还是粗放式管理,通过流程重组,可以有效提升效率,从而控制成本。现场一位制鞋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们企业的薪酬成本增长3元钱,通过管理提升化解掉一元,真正落在市场压力上的是两元钱本文由本文由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盐城英才网整理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