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1743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4.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_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今,、洲一 一、公众需求 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 展趋势回复,能够促使更多的观众发表留言。同时,针对观众普遍提出的问题可设立“常见问题区”,避免重复提问,既节省人力,也可使观众上了网站就能及时得到解疑。4.要重视问卷调查法,也不能偏废论坛和微博等形式的观众调查问卷调查 法有其优 点,博物馆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集 中的、比较深人的调查,调查结果有较强的针对性,制作、发 布和统计都非常便利,应当引起博物馆管理者足够的重视。论坛、微博等形式 的观众调查则因为 内容广 泛,所以对博物馆 方方面 面的工作都有指 导和参考意义,不足 的是需要人员长期进行管理,以便及时删除一些有害信息。5. 网络调查要以

2、博物馆业务人员为主网络调查虽然具有革命性 的变 革意义,但是,它所进 行的调查,无论在调 查目的、指导 原则、理论基础、基本概念、调查设计和调查报告 的写作诸方面都必须与传统的调查方法一致。因为,网络调查 的开展一定要以博物馆业务人员为主,决不能因为不熟悉技术而 由技术人员 越姐代厄。总之,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运用观众调查,一 定能解决长期困扰博物馆界的进行观众调查难的问题,在实践中具有极其光 明的应用 前景,从 而为博物 馆服务观众,做好“三贴近”,从根本上改传统博物馆以“藏品为本”的办馆模式为“以人为本”,实现从“馆舍天 地”到“大千世界”的历史转折,发挥积极作用。艳洲忍叼陪么 一、公众需

3、求 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展 趋势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与目标1.对象的分类如果数字 化只能称之为手段,那么文化遗 产数字 化 的对象与目标又如何具体拆分理解。我们首先需要对对象进行分类。我认为,数字化的对象由两大类别组 成。一个是数据性 质类,另一个是展示性质类。数据性质类可以理解为为了保存文物的各种物理和非物理特征所 进行 的数据备份和保存。有赖于数字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大量的物质遗产 与非物质遗产 得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保存。对于海量 的数据量,数字化充分发挥其优 点,使提取者能够 快速而准确地找到 自己所需要 的文化 遗产数据,同时利 用数字化的节点模式,可以搜 寻到 与之相关的数

4、据信息,从而大大地节 约所费 时间和精力,提高研究效率。而展示 性质类 则是通 过数字化,在真实文物之外,全新模拟再现出文化遗产 的虚拟实 物形态。这 种模式 主要见于展览 中,用 于将饱含于文物 中的各种物质和文化信息传递给观者。由于数字化后 的虚拟文 物是独立 于真实文物之外,这样就避免了对真实文物 的再损耗的风险。而观者从 展示虚拟文 物 中得 到的各种信息也并没有因为离开了真实文物而产生偏差和减少,相反还因数字化所带来的全面性和直观性,得到了更丰富更确切 的信息。数据性质的对象与展示性质 的对象并非各自独立、毫无关联。这两个大类的分类对 象应该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关系。

5、2. 数据、研究与反馈三者间的关系数据性质的对象可以理解 为数据本身。而展示性质 的对象则是将数据本身再加工,反馈给公众的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反馈。数据与反馈中间需要 一种活动将其联系,那就 是研究。通 常情况下,我们将文化遗产初次数字 化后变 成数据,而这种数据形 态是不 被公众所接受和理解 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理性分析、逻辑 判定及各种 推导演绎,从数据 中找寻结论。当结论呈现在 我们 面前 时,数字化的另一对 象属性 则开 始作 用。因为研究并不是终点,将研究成果和结论展示反馈给公众就成为最终 的对象形态。这一过程 中,数据、研究及反馈三者所扮演 的十分重要角色

6、,不可或缺。数据作为数字 化的起点将文物虚拟化,转变成为一种便捷形态,能够准确作用于研究工作中。而数字化 的研究方式能够 让繁复 的研究工作更有效率,又不 失准确性。一般的学术结论存 在生涩难懂 的特点,因此需 要将研究成果再次数字化,以便展示传播,将研究成果以某种特定方式反馈 给公众,完成博物馆将文化遗传数字化的最终目标。三、从技术展示到审美表达的转变1. 技术与艺术的 关系对于展示性质 的对象,我认为存在两 种形态。一种是技术形态,另一种则是艺术形 态。正 如 2 0世纪6 0年代开始发展 的计算机 图形图像领域。开 始 的近 3 0年发展 中,所 有人的注意力无一例外地都集 中于展示它的

7、技术特征,为此开发了各种带有技术展示性质的节目和实验。但有趣 的是,而当时间的刻度划过9 0年代之时,这个领域 突然发生了质变。原先以技术挂帅,以技术征服观众眼球的做法逐渐让位 于重视故事 情节和审美情趣,在视觉 冲击和技术展示 的同时,注重心灵上 的共鸣和内在感染力为核心的创作模式。这一看似突如其来的转 变其实是有着 内部深层次的起因。在某种事物刚开始发展 的过程中,崭新 的领域对于人来说是完全陌生 的,它 的能量和潜质都还未能得到人的理性认识,更谈不 上熟练掌握,因此需要人们仓。意遍筋巍摹博物 馆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用于技术层面,熟悉掌握它的工具属性。但随着技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这

8、种单纯 的技术层面对话逐渐让位于更高阶段的艺术层 面,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精神层 面,如审美需求。而高级的审美需求又需要大量先进技术和精 湛技艺 的提供支持,因此 审美需求又成为推动技术不断创新 的强大动力。这也就有了2 0世纪9 0年代的那 次内涵转变。推而广之,文化遗产领域 中的数字化也有着相 同的经历。对于 刚刚兴起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事业来说,技术展示 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我们 向高级形态 发展提供了大量 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坚实 的技术基础。而这一过程并非是目的。我们需要 的是为了公众更为便捷和直观地体验到文化遗产所承载 的人文 内容,利用数字化 的各种有益特性来传达文化

9、遗产身后所蕴藏的丰 富审美属性。我们一直在说审美,为什么要以这个切人点来谈文化遗产数字化 的对象性和目标性,这就要取决于审美传达 的价值所在。2.审美传达的价值审美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贯穿始终 的一项活动,是人与物质、社会与 自然 间形成 的一种无 功利 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形 态。美的事 物能给人带来愉悦之感,而“审”其实就是一种评判过程,是寻找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审美活动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愉悦性 等特点,这恰恰契合了数字化的优点。在展示反馈阶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中,数字化应该利用 在图像图形方面的优势,直观而充满想象地 为公众展示 中间阶段的研究成果,同时这种展示是富有 艺术性 的,

10、也可以说是一次完 整的审美经历。在感官层面吸引公众的注 意力,在精神层 面力求打动公众,引发公众对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历史美、艺术美和人文美的共鸣。将美传达给公众,能最大限度地发 挥公众的主观能 动性。因为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我之外,很大程度 上是为了完善 自我。在欣赏 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审”,在其中找寻属于 自己的历史坐标,能够体味人类 不断发展前行的艰辛,感受到先人对美的鉴赏与追求,感叹他们的技艺精湛,体会他们对 生活的感悟。有了这些感悟,公众就会自发地对文化遗产本身产 生莫大 的兴趣和关注,从而 自觉地挖掘遗产背后所蕴藏的人文 内容和价值,同时也在无形 中不 断提高公众的文化

11、修养和素质,这样 我们博物 馆数字化 的目标和对象将向社会领域广度延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在社会进步事业 中的有益作用。3.数字化的理想形态近几年来,随着我们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事业的不断深人和推进,根据人文优先,内容 为主的原则,我们将数字化 的焦点有意识地从技术展示方面转 向审美传达方 面。我们不 断尝试新颖的数字化实现手段和方式,寻 求文化遗 产数字化的理想状态。如20 09年故 宫博物 院文 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制作的大型虚拟 现实节目养心殿和201。年该所制作的倦勤斋,都是在探寻数字化的理想状态这 一背景下 创制完 成的。虚拟 现实是数字 化技术 在计算机 图形图像学方面的一项综合性

12、运用。可以说这种技术本身既带有很强的技术专业性,又带 有很浓郁的艺术性。因为无论以什么方 式呈现 在人的眼前,图形 图像是视觉 的,视觉 的就必然会产生美、丑,这就决定了这些节目最后的效果是必须要经历审美的。美又分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点我们都做出了充分关注。既要画面漂亮、形式新颖、气氛渲染浓郁,又要视角 与内容充满着人文气息、符合精神美 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给予观众综合 的审美传达,达到综合 审美的目的。从建筑文物本身的形式美,到建筑背后所饱含的人文关怀,都要 在节目中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和传达。除了在虚拟 现实领域 的探索,故 宫博物 院资料信息 中心在201。年完 成了对清 明上河图的数字

13、化展示。这次尝试主要着眼于作品本身给观众带来的体会和思考。我们对清 明上河图进行了数字化采集,使得最后在超大 型L E D显示器上 可以将画作在 物艳洲忍叼陪么 一、公众需求 与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 展 趋势理级别上放缩若干倍,既能总揽全局,也能玩味其中微小细节之处,几乎将画作的所有 细节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我们将画作中的场景进行区域 划分,配上 音效和对话,使得画中场景 个个都跃然纸上,立刻活 了过来。这次对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化应该是书画类文物数字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使对画作本身的欣赏扩展延伸至画作 背后 的人文 内容,使这 次审美活动充满乐趣和新奇点,同时也引导着观众去重新理解和解读画

14、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字化实践活动都有意识地将数字化作 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利用它强大的工具属性去传达各自的人文 内容,而切人点都集 中于审 美活动之中,并非技术本身。应该说这才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理想形 态。经过我们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理论的不 断思考,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中,我们 力求促成从技术展示到审美表达的这种转 变,引导公众去探寻文化遗产 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历史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利用数字化在表达文化遗产 的审美属性 中具有 不可比拟 的优势和诸多可能性,充分发挥数字化在展示反馈领域的直观性、易用性、准确性、虚 拟性和丰 富性,将知识传 达与审美表达结合起来,承载着 当下人们对古代文 化遗产 的丰富联想和大胆 推测,为公众提供艺术化的、不失完 整且能够引起情感共鸣 的审 美经 历。从最容易产生共鸣的审 美活动人手,很自然地将公众带人历史文化 的殿堂,同时能够充分挖掘公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发参与到文化遗产的欣赏之中。这样也从某 种程度 上提高了公众对历史文化和艺术鉴 赏 的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