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915633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心可鉴垂后世_母氏圣善谁人知_诗经_凯风_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 d e r n c h i n e s eM1 7X I A N D A I Y U W E N2 0 0 8 . 1 2自古以来,“母亲”这两个字就代表着光辉和神圣。远古神话中,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女娲娘娘”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亲形象。这位母亲缔造了我们人类,她神奇和伟大,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也是母亲光辉形象的最初代表。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提及母亲的诗篇也有不少:葛覃,汝坟,日月,蝃蝀,竹竿,葛藟,将仲子,鴇羽,南山,柏舟

2、,陟岵,蓼莪等均出现了“母”字,只不过大多以“父母”并举。这些诗篇中,蓼莪以它“不假雕饰,直抒胸臆”的特色感动着读者,其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等字句,无不表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无怪乎此篇被方玉润誉为“千古孝思绝作”。然而,题材相似,也同样可以与蓼莪媲美甚至可以说超越了蓼莪的另外一首诗凯风的命运就截然不同。它不但没有被誉为“千古孝思绝作”,反而被人们不断污蔑诋毁。虽然凯风中所塑造的“七子”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颂,然而其母的形象却仍然倍受争议,玷污毁谤者甚多,远古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光辉神圣的母亲形象大受摧残。迄今为止,虽历经数千年,七子之母之圣善仍未被正确认识,七子之母的

3、光辉形象仍未能得到充分的传颂,实乃憾事!孝心可鉴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子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赡养孝顺父母,乃天经地义,而其表现杰出者,尤为人所称道。诗经邶风凯风中塑造的“七子”就是这样的孝子,尤其受到后人称颂!汉代毛亨为诗经作注解,在诗经凯风正文前写了一段小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可见,毛亨认为此诗是一首赞美孝子的诗篇。毛亨作了小序后,影响深远,后人多从毛说。郑

4、玄笺曰:“我七子无善人能报之者,故母不安我室,欲去嫁也。”郑说与毛诗同,通过七子自责反衬出他们的孝心,也是美孝子。孔颖达正义曰:“此母欲有嫁之志,孝子自责己无令人,不得安母之心,母遂不嫁,故美孝子能慰母心也。”孔颖达还是沿袭毛说,认为七子之孝在于“能慰母心”。毛亨形成的诗序一派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据清初王鸿绪诗经传说汇纂所列,王安石、蔡卞、严粲、朱道行、辅广、何楷、曾巩、黄薰、朱谋、胡绍曾等诸家之说均是赞同毛诗小序的。此外,后人胡承珙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等也是专宗毛诗小序,均认为是“美孝子也”。也有不完全认同毛亨小序之说的。例如唐成伯玙毛诗指说、宋苏辙诗集传、程大昌诗论等均认为小序有不妥之处

5、,但对于小序首句“凯风,美孝子也”都表示赞同,故均主张对小序惟取首句,删陈卫南孝心可鉴垂后世,母氏圣善谁人知?摘 要:诗经凯风一诗的主题备受争议。其塑造的七个孝子形象颇受赞美,而七子之母却饱受指责。对七子的过分褒扬和对其母的过分贬抑,使得母子形象分离。虽然其中也有少数学者为其鸣冤,但迄今为止,仍未能有人大胆声明其母之圣善。关键词:诗经 凯风 孝子 七子之母 圣善诗经凯风赏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 d e r n c h i n e s eM1 8X I A N D A I Y U W E N2 0 0 8 . 1 2去其余。今人蒋立甫、蓝菊荪、屈万里也是只取其首句,认为只要肯定凯风是美孝子即可。就

6、连既反“汉学”,又反“宋学”的方玉润也认为凯风是“孝子自责以感母心”。宋朝著名经学家朱熹不但不属于诗序一派,还非常反对毛亨诗序中的观点,但他在诗集传里这样解说凯风:“魏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其子作此诗,以凯风比母,棘心比子之幼时。盖曰,母生众子,幼而育之,其劬劳甚矣。本其始而言,以起自责之端也。”(据朱熹诗集传第一章)。接着又说“诸子自责。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于是乃若微指其事,而痛自刻责,以感动其母心也。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辞。婉辞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据朱熹诗集传第三章)朱熹此番

7、详尽解说显然是力赞七子。“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辞。婉辞几谏,不显其亲之恶”足见七子为了劝母,用心之良苦,而朱熹先生对“七子之孝”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从上述各例,可知古人均认同“美孝子”一说。自汉代以来,诗经研究已成系统,并各有家门,门派之间观点相左、争执激烈的现象颇为常见,独独对诗经邶风凯风中的孝子形象竞相赞美,不吝其辞。母氏圣善先来看诗经小雅凯风正文: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总共四章。全诗先从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七子说起,“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尔雅释天

8、:“南风谓之凯风”。孔疏引李巡曰:“南风长养,万物喜乐,故曰凯风。凯,乐也。”首章以凯风起兴,用凯风象征母爱。棘心,朱熹诗集传曰:“棘,小木,多刺,难长。”故知此处以棘心喻幼儿。陈奂诗毛氏传疏:“棘心,对下棘薪言,谓初生萌蘖,故云难养者。棘心至于夭夭然,则母氏之劬劳可知矣。”用难长之棘木比喻孩子成长之不易。母爱如南风,吹抚着幼小的嫩棘,虽然是难长棘木,母亲却依然年复一年,倾其心血养育着他们。“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正因凯风之沐泽,棘心方有夭夭之盛,而儿辈如此,实皆系母氏之劬劳矣。第二章“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棘心长成棘薪,母亲之艰辛,可想而知。以“薪”易“心”,一字之易,暗示着幼苗已长大成材。

9、正如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 评点诗经)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一句指母亲贤明善良又劳苦,儿子们却无“令人”,七子反躬自责,惭愧内疚,母爱因其不才而愈发显得伟大,也愈发昭显出母亲圣善之德。第三章以寒泉起兴。寒泉,有人认为是实指,确有其地,如水经注河水注:“濮水枝津东迳浚城南,而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岗。”又郡国志:“水冬夏常冷,故曰寒泉。”也有学者认为是虚指,是以寒泉作比,如朱熹诗集传:“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乎。”(据朱熹诗集传第三章)。纵观凯风全文,第一、二、四章均以比兴的手法发端,故第三章“爰有寒泉,

10、在浚之下”两句也是以寒泉比兴,喻寒泉能滋润土地,而七子却不能孝顺母亲,反而使母亲更加劳苦。第四章以黄鸟起兴。黄鸟,秦风黄鸟曰:“交交黄鸟,止于棘。”可见,黄鸟经常栖息在酸枣荆条之类树上,其叫声清脆美妙。朱熹诗集传曰:“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由清脆的鸟叫声令人心情愉悦想到身为人子却不能抚慰母心,七子在深深地自责。寒泉在土地下,却能滋益于浚;而母亲有子七人,却仍然劳苦。黄鸟以其音悦人,可七子却不能慰悦母心。七子反躬自责,反衬出母亲之勤劳圣善。全篇正如刘沉所评:“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诗经邶风凯风就是一篇赞美孝子

11、、歌颂母亲的诗篇。然而,凯风却屡遭曲解和玷污,且谬误流传,甚嚣尘上。究其根源,乃是由孟子引起。历史上较早论及凯风的其实是孟子,孟子告子下载:公孙丑曰:“凯风亦孝子之诗,何以独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少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少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也,五十而慕。”(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孟子注疏卷十二上)这段孟子解读为较早关于凯风的解读,但孟子并未直接解读诗中的母亲形象,只是含糊言之“亲之过少者也”,到了毛亨为凯风作注解时却变成了“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显然毛亨对孟子“亲之过少”的观点进行了引申发挥

12、。自毛亨小序后,七子之母原本“圣善”的光辉形象就完全被扭曲了,成为了“为淫风所染”而“不能安其室”“不能自守”的母亲形象。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 d e r n c h i n e s eM1 9X I A N D A I Y U W E N2 0 0 8 . 1 2玄步其后尘笺注云“欲去嫁”,孔颖达则曰“母之欲嫁”,朱熹更具体的认为“母以淫风流行”,这些诗经大家纷纷发表见解,谴责七子之母,以致后来学者对此观点趋之若鹜。古人有欧阳修、王安石、蔡卞、严粲、朱道行、刘彝、杨时、辅广、陈鹏飞、何楷、曾巩、黄薰、谢枋得、朱公迁、朱谋、胡绍增、朱熹、段昌武等,今人有闻一多、钱钟书、朱东润、高亨、蒋立甫、蓝

13、菊荪、余冠英、姜涛、朱守亮、马持盈、江荫香、缪天绶、陈子展等。此派势力之大,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令人咂舌。也正是诗序一派,唐突玷污圣善伟大的七子之母,致使凯风蒙耻含诟,坏其名声达三千多年。后来朱熹又在诗集传中申明毛诗的旨意,此后,后世文人都忌讳凯风,生怕蒙上毛亨朱子所加的罪名,更怕使母仪蒙受耻辱。殊不知,他们惮于引用凯风典故来赞美怀念母亲,正是对千古母仪的歪曲和亵渎。晚清学者汪中曾在上朱侍郎书一文中写了一句“汪氏母劳苦之碑”,由于化用的是凯风中的“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的典故,则被当时的卫道者狠狠批驳了一顿,他们认为凯风一诗并不是一件佳事,“劳苦”两字也并不是美称,故以引用凯风一诗为耻,就连化

14、用其中的典故都是不允许的。凯风的古义惨遭镇压从这里可窥一斑。更为糟糕的是,朱子的学说后来被钦定为官学,完全镇压了凯风的古义。而那些零星的坚持真相的学者也因为势单力薄,学术影响力远不如诗序派而逐渐销声匿迹。可怜母之圣善,如被浓云遮蔽,圣善之母亲人莫能知!虽然曲解玷污母爱的学派势力如此强大,却仍然难以抵挡住人们对凯风的喜爱、对七子之母圣善的敬仰。有例为证:(1 )古乐府长歌行曰:“远游使人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这首诗为游子颂母之作,而其命意遣辞其实全出于凯风。(2 )又三国蜀志二妃子传:“今皇恩夫人宜有尊号,以慰寒泉之思”。汉郎中

15、马江碑:“感凯风,叹寒泉。”可见凯风、寒泉这个典故在当时人们的心里已成为了母爱的代表。(3 )后汉书章帝八王传和帝诏曰:“诸王幼稚,早离顾复。弱冠相育,常有蓼莪凯风之哀。”潘岳寡妇赋:“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余音。”和帝诏书以及潘岳的赋均把蓼莪与凯风并提,堪为凯风颂母圣善的又一佐证。(4 )又如陶潜孟嘉传云:“渊明先亲,君之第四女也,凯风寒泉之思,实钟厥心。”又曹植序愁赋即引用凯风诗成句来歌颂母亲:“遭母氏之圣善”,其鞞舞歌灵芝篇又曰“蓼莪谁所兴,念之使人老。退咏南风诗,洒泪满袆抱”,“南风诗”即指凯风。(5 )杨祖德答临淄侯笺:“伏惟君侯少贵盛,体发旦之资,有圣善之教。”“圣善”二字即源自凯风(6 )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圣善独劳,莫慰其情。”皆借凯风母之圣善来颂扬自己母亲的圣善伟大。(7 )苏轼化用凯风句“凯风吹尽棘成薪”来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8 )经学家朱熹年轻时坚持认为“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在晚年时竟然忘记了年轻时的观点,而作“窃感陶公作孟府君传,及近世眉山苏公亦述程公遗事,不胜凯风寒泉之思。”一句来比附自己的母亲。看来朱子历经岁月的磨练,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还了七子之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