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上好家常课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5904250 上传时间:2018-06-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5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心上好家常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用心上好家常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用心上好家常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心上好家常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心上好家常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上好“家常课口钱涛公开课,在展示教师个人才气,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诸多的公开课与评优课如同精心烹饪的佳肴,耐看耐品,却难以复制。一堂公开课、评优课的出炉至少耗时一周以上,所花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是家常课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样的课堂教学代价是巨大的。笔者以为,公开课的展示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科性的赛课活动也固然是一种有效的推进,但仅仅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目光锁定在家常课上,应该把研究的重心聚焦在家常课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家常课中去寻觅可借鉴、可分享的教学亮点;在家常课中去挖掘可推广、可吸纳的教学资源;在家常课中去提炼可移植、可生成的

2、教学智慧唯有这样,才能提高家常课的品味,才能升华家常课的内在品质,才能确保高质量的音乐教育顺利地进行。那么,如何上好“家常课”呢? 一硼教材- 设计梯度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是2 0 0 9 - 1 2 ;C H I N AI I I U I I I CI m U d l t l “ l O N | 叩自鲁蠹叙禽l2 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规定性,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

3、面性。很多教师在平时设计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几个现象:一是大而空,笼统模糊,学习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但内涵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操作、观察和测定;二是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三是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学习目标大都是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三种现象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真正为学生考虑,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课时学习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感受、体验、比较、参与”等过程性目标,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

4、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例如在阳关三叠一课中根据学生的情况3 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乐曲意境创编音乐情景剧,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目标不是提出笼统的要求,而是有梯度地、具体地规定出学生学习阳关三叠一课时的目标。目标一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难度不大,同时,还要求学生演唱时要进行情感体验,为学生制定了“跳一跳”的高度。目标二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而是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要求,通过多种活动的体验和分析,来达到这个高度的学习目标。目标三不是盲目地拔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根据学生喜欢创新、乐于表演的心理设定的,这样学生的创编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E = m 研究学生,

5、激发翱兴趣】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开始没多久,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或者是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云里雾里,尽管教师努力启发,学生还是不懂。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的了解把握,所设的教学起点落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或者大大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备课、去上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避答这样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囊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是否已经掌;鬟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霪技

6、能? 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 有多少人掌握了? 懑掌握的程度怎样? 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l :l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了解。例如,在教授管弦和鸣弦乐器一课时,我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弦乐器中的小提琴、大提琴比较熟悉,大多数学生不仅知道它们的外型、演奏姿势,而且对它们的音色也已经耳熟能详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了解弦乐器的音色”上,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通过欣赏、比较,了解弦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这样的设计定位可以让学生从外在的学习了解上升到内在表现力的欣赏。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外,还要把握学生心理特

7、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其年龄阶段的特征,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初中学生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盲目追求课堂纪律。初中学生通常上课3 0 分钟后注意力就不够集中,这是因为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所致。这时,教师就需要想方设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推向高潮,如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音乐活动、一些新颖的表演形式、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在备课和上课时还要充分考虑

8、到学生的兴趣、接受挑战的可能性和对困难的承受力,这样才能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教师的预想值。嘲- - 舶设计糕黼矬效率、用心设计学法提高课堂效率J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和学习知识的空间。1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着2 2l 叩圈考缘厶育| 佣l M _ u 嗽咖c 肼佣2 0 0 9 - 1 2冽啪撇黻眠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乒伟芝灌下分感朔系以部,蹦联一一一一学生学。音乐教材的编排特点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

9、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歌曲千万不要按部就班地学习,完全可以“先唱歌词后识谱”,靠自己的能力唱会歌曲,学生会更有收获;对于某些音乐知识可以先运用、体会,后讲解、分析;在歌曲学习、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中,把简单的音乐知识贯穿在其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因此,上课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2 学生需要和教师一起探索的,点拨引导“扶”着学生学。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音乐知识,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体验,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

10、,要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精选探究的材料,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扶”着学生完成探索。如在学习“华夏古韵”时,当学生欣赏完编钟曲楚商后,踊跃发言提问: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测试音高的? 为什么一口钟能有两个不同音高的音? 为什么编钟到了唐朝就逐渐消失了? 编钟上的铭文是什么意思? 几个人才能演奏编钟? 学生们提完问题后,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通过音乐欣赏、查阅资料、观看录像等活动探究、分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探究,在更快更好地学习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古代乐器的兴趣。3 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11、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如“走进民族打击乐”一课,当学生已感知了民族打击乐的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创编一段民族打击乐的节奏并表演。这个活动内容须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帮助。在小组中有的学生擅长节奏创意,有的学生擅长演奏在这样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弥补各自的不足,学生既完成了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众所周知,家常课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家常课,深入研究、潜心开发、大胆创新,使家常课真正成为建设高质量的音乐教育的重要平台与肥沃土壤。钱

12、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体验音乐徘验音乐是继音乐教育的哲学之后,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2 0 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的又一力作该书由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 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根据几十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著述,在美国已多次 再版。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在系统总结、提炼音乐教育观念,各理论流派、音乐要素与音乐体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以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各阶 段的教学实践为经线,以律动学习、唱歌和演奏乐器学习、作曲和探索音响学习、听音乐四个教学领域为纬线,将丰富多样的曲目、教学方法和各种音乐要 素的学习,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地融入到各个案例当中。 ( 体验音乐让音乐体验不再停留在感性层面,它真正呈现出了音乐教育的独特规律和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音乐教育的复杂性、逻辑性和 科学性,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意购买者请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三部联系。电话:0 1 0 5 8 n 0 6 5 1 、5 8 1 1 0 6 5 0 ,或登录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W w W r y m u s i c t o m c n 2 0 0 9 - 1 2 :洲_ u 。托i 卞蚂鲁! 馨驭胄l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